青稞条纹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8-02-11王建
王 建
在青稞种植及栽培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及任务就是病虫害防治,同时这也是保证青稞品质及青稞产量的重要手段。在青稞各种病虫害中,青稞条纹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青稞的良好生长,因此,应当清楚认识青稞条纹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以有效措施对其实行防治,从而使青稞条纹病产生的不良影响降低,提升青稞产量及品质。
1 青稞条纹病发病主要症状
青稞条纹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就是麦类核菌。在青稞实际栽培过程中,由于其品种抗性不断发生改变,并且种子调换越来越频繁,通常情况下都会忽略病害检验,未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在实际播种时如果降水量较大,或者由于某些原因播种日期被推迟,很容易造成青稞有条纹病发生。对于青稞条纹病,通常都潜伏于种子中,在次年也就形成了病菌源,从而在青稞出苗期侵染幼苗,之后会继续繁殖,并且不断快速发展,最终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叶片发病。另外,在青稞种植及生长整个过程中,青稞条纹病均会发生,主要危害部位就是青稞叶鞘与叶片。一般而言,青稞条纹病在苗期便会发生,发病初期表现就是幼苗中长出少量子叶之后,会有淡黄色斑点在叶子中出现,随着幼苗逐渐生长,斑点及条纹会逐渐扩展,在生长至分蘖期时,从叶片基部到叶片顶尖往往会形成与叶脉相平行的一些细长条纹,且病斑颜色会逐渐加深,成为深褐色。在生长至拔节抽穗期后,叶子中的一些老病斑颜色会发生变化,形成草黄色,其病斑的边缘部位成为黄褐色,且有黑色霉菌层形成于病斑。在发病后期,叶子中病斑位置会有失水情况发生,且会发生破裂,受侵害植株往往都较矮小,抽穗无法正常进行,少数病株虽能够抽穗,然而最后无法结实,最终严重影响青稞产量[1]。
2 青稞条纹病的防治技术
2.1 合理实施青稞条纹病预防工作 第一,在青稞种植之前,应当积极构建物病害留种田块,对无病害种子进行培育。在种子播种之前,种植人员应当注意尽心选种,所选择种子应当保证颗粒饱满且具有较强活力,具有较高发芽率。另外,还应当注意对青稞品种进行科学选择,尽可能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青稞品种,在播种之后应当尽快采取相关措施,促使植株能够得以尽快出苗,将土壤温度提高,使出苗时间缩短,从而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在出苗之后应当对青稞苗做好相关检查工作,对于患病苗应当及时发现,且应当将其拔出之后带出田块实行深埋处理。第二,对种子进行合理处理。在播种之前应当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晒种,时间为1~2 d,从而使青稞吸水能力得以提升,为能尽早发芽提供较好保障,促使其能尽快出苗。另外,应当对种子进行温水浸泡或者温冷水浸泡,可先将青稞种子放置于52~54 ℃温水中进行浸泡,时间为5~10 min,而后捞出青稞种子,将其晾干之后进行播种。同时,也可先将青稞种子在室温下冷水中进行浸泡,时间为4~5 h,之后将其转移至54 ℃温水中进行浸泡,时间为5 min,将其捞出之后摊开晾干以等待播种。此外,也可选择生石灰浸种方式,这种浸种方式不但可起到较好地防治作用,并且对青稞尽早发芽及尽早出苗具有较好地促进作用,在散黑穗病防治方面也具有一定效果[2]。
2.2 合理开展药物防治工作 第一,应当较好地开展药剂拌种工作。一方面,可选择25%粉锈宁依据种子重量0.15%进行拌种,可得到比较良好的拌种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选择10.2%立克秀拌种剂进行拌种,种子重量为10 kg,通过拌种可使种子抗病性得以增强,从而有效防止青稞条纹病的发生及进一步发展。第二,合理开展药物防治工作。在穗前及穗后应当与青稞赤霉病防治相结合,以0.5%二硝散水溶液进行喷洒,每667 m2的使用剂量为100~150 L,或者可选择50%苯菌灵可湿粉剂,将其制成1 000~1 500倍液进行喷洒,可起到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有效避免青稞条纹病的发生[3]。
3 结语
在青稞种植及生长过程中,青稞条纹病属于十分常见的一种病害,对青稞产量及品质均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而对该疾病进行较好防治也就十分必要。为能有效预防青稞条纹病,应当充分认识青稞条纹病特点,在此基础上以有效措施进行青稞条纹病防治,以避免青稞条纹病影响青稞生长,使青稞产量及品质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