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8-02-11何振环
何振环
(韶关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017年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阶段作为青年时期的重要人生阶段,是树立优良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时期。“95后”是曾经“90后”的衍生,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甚至“98后”,增强培育“95后”大学生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优良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实践“中国梦”的中流砥柱,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着重指出,坚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因此,培育“95后”大学生优良价值观不仅利于从学生个体层面深入了解价值观对思想引领的决定性作用,更有利于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思想引领。
一、“95后”大学生特征
所谓“95后”大学生,就是指出生于1995—1999年左右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成长在环境快速变化、文化开放多元的新时期,社会不断开放、国际交流日益深入、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特点。
1、思想活跃,深受网络影响
出生于网络世界的“95后”大学生,从出生就与网络紧密相连,通过互联网获取学习与生活各方面的信息。根据相关统计:90%以上的“95后”新生中拥有自己的手机,基本可以说是“一人一机”;近八成学生拥有电脑,近七成拥有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网络已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95后”大学生既存在知识量丰富、信息面广、思维开放、独立意识创新意识强;又存在易受网络不良价值观影响,难于分辨信息的好坏。
2、个性突出,集体意识薄弱
“95后”大学生个性突出,在学习上勇攀高峰、生活上标新立异、行为上敢想敢为。有明确属于自己理想信念,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讨厌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崇尚自由、自信心极强。但是往往由于对自己过分关注、过于追求自我,于是乎极少考虑别的同学的感受、几乎极少考虑班级、学校的利益,班级意识、合作精神严重缺失,班级归属感严重不足。
3、观念超前,极易好高骛远
高速变化发展的新时代不断激发着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因此当代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好奇心重,往往他们的知识领域开阔、思想超前思维超前、善于打破旧俗,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创造出新的事物。但“95后”大学生极易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经常存在有好的创意,但真正付诸行动却很少。
二、影响“95后”学生价值观的因素
1、社会环境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90%以上的国人都对外部环境有了更加深入、全面、彻底的了解。往往实际年级越小,触碰的新鲜事就越多,与外界的隔阂也越少[2]。但同时因为年纪轻、阅历少、分辨能力低,“95后”大学生非常容易被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所影响、被一些极端思想所误导,导致出现一些自私、功利、冷漠,只关注自身成长、只关注个人利益、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同时受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容易产生一切向钱看齐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把个人拥有多少财富视为成功的标志,沉迷于物质的满足而轻视精神的锻炼。
2、家庭环境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个体成长经历而言,家庭对其的影响十分重要。“95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上面有两个父母再往上有四个老人,典型的“四二一”家庭。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小孩无比溺爱,做了很多本该小孩自己去完成的事情,小孩基本不用做任何家庭劳动、包办一切,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于接受、不懂得付出。当前,绝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都得到明显的提升,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但往往忽视对孩子综合素质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全国政协常委潘贵玉[2]曾提出:“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结构中心,由于溺爱和教育缺失,其自主、适应能力,责任、感恩意识以及关心他人、吃苦耐劳等方面容易出现人格缺陷。”
3、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学生接受各类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当代在校大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作为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完善起来的教育机构,它的使命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公民,把社会的、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财富传给他们。”但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教学重心主要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被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多停留在“我讲你听”、“填塞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中,与学生的多元化、人性化需求极不相符合,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4、网络环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95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中虚假、暴力、淫秽、反动等不良信息,极易影响“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生如恶搞他人、散布谣言、侵犯他人隐私、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部分学生也因人机交往模式替代了人人交往模式,逐渐忽略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深陷于网络无法自拔、沉溺于虚幻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和家庭越来越生疏,渐渐变得越来越孤僻不合群、越来越忧郁。
三、培育“95后”大学生优良价值观的对策
优良价值观是指在不损害其他人、班级、学校利益的基础上,作出利于他人与个人健康成长的良好价值取向,优良价值观应是社会积极倡导、个人主动践行的价值观。优良价值观会驱使个人自觉形成集体主义价值原则,并具有极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优良价值观的个体,能主动接受并自觉践行优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积极主动帮助他人,维护集体利益,以个人微小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坚持方向,优化环境
邓小平曾说过:“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对于“95后”大学生的优良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创建“文明校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优化校园环境;通过实行网络监管、安装不良信息过滤器、晚上11点后禁止上网等方法净化网络环境,屏蔽负能量的不良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与优良环境。
2、制度保障,学好倡优
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建立公平公正的考评制度、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奖优罚懒、批评落后、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引导“95后”大学生养成优良价值观,“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同时好好把握美好的、宝贵的、只有一次的大学时光,勤于学习、不耻下问、多思多想,将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将别人的知识内化于心、学籍之长补己之短,形成有益于自我、有益于社会的优良价值观。
3、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着重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学生开展雷锋月、家电义务维修、走访敬老院、爱心支教、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各类社会志愿活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学会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学会担当与责任。《礼记》中曾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学习总结,才能真正将好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血液、嵌入自己的灵魂,才能真正培育出自己的优良价值观。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良好的价值观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前提条件,拥有良好价值观的学生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