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阐释
2018-02-11郭紫怡
郭紫怡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是隐藏在事物深处的、内在的本质,在挖掘和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科学界的定义是:主体里的灵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造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在本课题中,内涵包含基本内容、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对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对生态文明教育等系列相关问题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与解决。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和生物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关系。如今,生态这个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一词来形容和谐、健康等事物。文明,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社会进步状态,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文明”一词是复杂概念。生态文明是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良性循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的伦理形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乎民族未来,关系人民福祉,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
(1)生态文明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是文明体系的组成部门,是社会发展趋势,更合乎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特征。一方面,生态文明强调物质文明的内在要求,倡导人们遵循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而不是消极对待自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一方面,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式不仅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并列,而且渗透在其中,从而也体现出了对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着重树立的是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与精神文明不谋而合,因此,生态文明不仅要求人类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而且要完善人类的精神世界。
(2)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必须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共同性、持续性和公平性,它更是谋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相互呼应。
首先,共同性与公平性要求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之间都拥有利用所有自然资源的权利,并且实现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等责任上的平等,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不能损害生态环境。在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时,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不透支资源,不妨碍他人的资源利用,这样才能保障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其次,人类与地球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既有和谐又有冲突。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既要顺应着自然,又要改造着自然,既有自然的约束,又要大胆的变革,及时的控制,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2、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1)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为环境保护的指明了方向,“既要发展又要保护,为环境保护探索出新道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加强环境保护的标准与要求,减少污染与破坏,从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另外实行绿色运营、节能减排等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确保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
所谓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将旧的方式、传统的方法向新的、现代的方式转变。从各国国情来看,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分成三类不同模式:首先是初期的发现污染才治理,当经济达到一定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再反思资源与环境问题,采取治理措施;其次是发达国家“高投资、高技术”模式,在环境治理方面加大投资,积极研发最新技术,从而保护环境;最后是效果良好却投资少的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虽然节省投入却可以获得环境收益,使社会、自然、人健康和谐发展。
(2)思维方式的生态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具备的思维方式在每个时期都不相同,细数发展历程,人类经历的思维方式从直观猜想的,封闭教条的,近代机械性的到生态思维作为主导思维的思维方式。虽然以上思维方式都有其特点,但最终将自身缺陷暴露无遗,甚至成为生态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进化与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思维方式是生态思维。生态思维立足事物的相互联系性与整体性,在寻求事物规律性的同时,找出分析对象的不足之处。生态思维注重整体性特征,更重视事物之间作用和关系,因此,在分析时,要将自然界规律放到自然中考量,结论才更准确、更科学。
(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生态消费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更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它反映一种文明形态和文化形态,以及对生态平衡的追求,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物质需要、文化需要、生活需要和生态需要都是人类在所离不开的。那么最重要的生态需要,也是消费需要,更加表现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追求,满足人类对消费品的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消费品,从而也表现出对人类消费方式的客观要求,在满足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事,应符合相关标准,维护生态平衡,将生态需要牢记心中。
消费决定着生产,所有经济活动也消费开始的。只有建立文明、科学的消费需要,积极发展健康的生态消费,才能转变生产方式。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重任的,因此,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生态文明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和谐为出发点,针对全人类、全社会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文明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立足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全社会、全人类文明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次,关于生态文明的教育目标、教育实施、教育内容应该体现在课程体系中;最后,在各个学科中都要渗透着生态文明教育,并且要体现在每个教育环节和管理环节,对教育者和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
生态文明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兴起,它与有区别之处也有相似之处,尤其有它固有特征。
第一,生态文明教育有其知识体系。虽然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还不够成熟,比不上受教育者对其他学科的接受程度,但是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首先根据受教育者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参与性强、灵活多样的活动和教育内容,择时呈现给他们;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填鸭式”的灌输,注重情感培养与交流,将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生态行为。
第二,实践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教育途径。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离不开教育的实践过程,在实践中,受教育者才能感受到社会、自然和人之间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3、生态文明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
教育与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文明观念的培养,生态文明的发展更加依赖生态文明教育。
第一,生态文明教育直接制约着、推动着生态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导的价值观的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主人”,让人类掌握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育的兴盛直接推动文明的发展。
第二,在生态文明不断发展,生态理念走进人心的良好形势下,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但是人类社会依然面临着生态危机和环境的威胁。我们制定了大量的制度和法规,发明了高科技,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减轻危机。受实用思想的影响,人们生态环境的意识层次薄弱,对高科技从不青睐。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明的全面发展?如何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自觉性?还是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的引导,将内在的思想和认识外化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增加认识、掌握高科技,并将应具备的素质牢记心中。
(2)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
环境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有关环境和人类之间关系的科学。广义上,是了解相互关系,增强环境意识教育,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环境技能,树立正确观念。狭义上,是环境专业教育。
时代背景不同的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从内容上看二者有必然联系,一是环境教育有较完善的理论来源,是刚刚兴起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二是生态文明教育覆盖了文化、哲学、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并起到了引领作用,因此它是环境教育的突破口,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从时间上看,环境教育1949年被明确重要性,1972年被确立概念,要早于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