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国学与现代技术的平衡
——以微信公众平台介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18-02-11金莉
金 莉
(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脉、灵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流传下了诸多优秀的文化,供后人借鉴学习形成“国学热”。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当今中国经济实力大增,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与之相配的精神文化,而且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学的发展,应大力借鉴其他方面对现代科技的应用,尤其是微信等一批新崛起的公众平台,及其在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程的成功案例。在国学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应用之间寻求平衡之道,促进二者间的相互发展。
一、国学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联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且不断发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上“国学”的学习热潮逐渐高涨。国学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时代依然相适用。其中,诸多文化思想、价值观都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着相同之处,二者相互印证,不谋而合。
1、“国学”的内涵
“国学”一词,自古已有。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逐渐被拓展。近代社会中国因长期的闭关锁国落后世界,诸多学子认为传统文化为糟粕,不足为取,弃如敝履。但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另一批学者坚信中华民族并非糟粕,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摘取精华,重举“国学”的大旗。在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新时代发展,传统文化重登历史舞台。因此,纵观中国历史,“国学”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古代社会、清末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近代以来,学界对“国学”研究的概念、内容、范畴、思路等方面,存在争论。但无论何时,国学论争的出发点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因此,不可否认,国学是中华民族历代传承形成的传统文化。其间杂有糟粕,但精华占主体。
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社会朝着现代化、工业化方向发展。随之,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逐渐成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学”一词重新进入国人视野。在新的时代下,国学不再是单纯的继承古代的传统文化,而是在近代社会,经过国学大师,如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的整理、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当下社会,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更全面,不再一味的否定,全盘西化;而是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且随时代变迁,不断赋予其新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展现其民族性、包容性,焕发时代新光芒。
2、二者间的联系
“国学热”的掀起,使得国学进入高校。当今,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国学选修课,纷纷进行国学教育。国学进入校园,不仅因其与校园的精神文化教育相辅相成,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而且国学所传递的思想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在诸多问题上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
首先,爱国精神的弘扬。中国自古以来,对爱国之人尤为敬仰。诸多爱国志士名垂青史,彪炳史册,其事迹代代传承,妇孺皆知。如西汉时,苏武牧羊;魏晋南北朝时,祖逖北伐;南宋时,岳飞抗金、文天祥宁死不降、陆秀夫负帝投海;明清时,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的林则徐、张自忠等辈。史书中关于爱国志士的记载难以计数,对其记载从不吝笔墨。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爱国史。当今高校内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是不加余力的弘扬爱国精神,弘扬伟大的“中国梦”。
第二,对人文修养的提升。中国自古以来,对个人修养尤为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文人的不懈追求。先秦时的许由洗耳;介子推的不求名禄;乞者的“不食嗟来之食”;魏晋时的竹林七贤;明朝时的方孝孺“斩十族,又何妨”等。文人心中自有一番信念,自有一番铮铮傲骨,不为名禄所利诱,不为权贵所折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亦专设章节讲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锤炼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介入和应用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高校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普及度。高校中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紧抓不放的课题,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其中重要的一课。如今,许多高校在这门课程中,已经开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二者间的结合,不仅效果显著,而且为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与其有相似的精神内涵的国学教育提供了借鉴之处。
1、课程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
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以即时通讯为主体功能的应用程序。在当今社会,微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甚至社会人士的主要通讯应用程序,不仅普及度高,而且使用方便、快捷。微信公众平台的诸多功能不仅适用于日常聊天,而且适用于高校教学任务。
首先,信息推送功能。在微信公众号里,高校学生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随意阅览文章、观看视频等。课程老师经常利用此功能,为学生推送与课程相关的文章、视频等。第二,信息群发功能。此项功能的利用,便捷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适用于布置作业等任务。第三、信息分析功能。微信公众平台对资料有统计分析功能,可以针对用户的浏览记录进行实时分析,从而推送相关内容,扩大资源。第四,投票功能。此功能可以由管理者发起投票,及时反馈,实时监控学生对上课效果的反映等。
2、课程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效果
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取得良好效果。不仅得到任课教师的认同,同时也深得高校学生的欢心。对任课教师与学生,可谓是双赢之策。
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古以来,即提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微信公众平台在课程中应用,因其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在心理上使学生觉得脱离老师监控,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及安全感。另外,微信公众平台可自发选择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在学习上,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第二,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微信客户端的基本功能是及时沟通、交流。通过微信,师生之间畅所欲言,不在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发现问题,随时沟通,随时解决,使得课堂得以延伸。第三,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扩充了学生学习资源。微信的功能多样化,其还是一座移动的资源库。在微信公众平台里,学生任意浏览,扩展课本上未提及的内容,扩充知识。第四,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增强民主性,对任课教师起到监督作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投票功能,可以监督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强其责任感,使得课堂内容更充实。
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也有不足、受限制之处。如:其使用有一定的必要条件,必须在有互联网的情形下使用;但当今,国家互联网的覆盖率逐渐扩大,其受限度逐渐缩小。另外,因其随意性,可能有不当言论的散发。但是,只要加强监管,善于利用,高校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还是利大于弊。
三、小结
科技的发展带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手机客户端的开发,在社会上,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涉及千千面面,在教育领域内的涉及更加广泛。其中,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即是成功的案例之一。因国学教育与此课程在内容有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寻求国学教育与现代技术的应用时,可借鉴高校思政课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此外,国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不仅限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同时也表现在对大众传媒的利用,如电视栏目。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信中国》等栏目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得到国人的追棒,促使“国学热”的高涨。不仅提高了央视的收视率,同时把国学教育渗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国学教育也应适应时代发展,及时充分的利用新科研成果,积极地借鉴已有经验,寻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平衡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