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产业集群的思路引导农机化发展
2018-02-11
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到2035年,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机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源,更凸显其责任大,任重而道远。本文提出用产业集群的思路引导农机化发展、加速乡村振兴的思路,与同行交流。
1 用产业集群的思路发展农机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战略初见成效。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整合,以及贸易、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使工业由“小而全”向“大而强”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现代化、以科技为先导的工业集群,实现了初步工业化的目标,国家综合实力得到很大提高。目前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GDP达827 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
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步履缓慢,明显滞后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步伐。其重要原因在于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的羁绊,农业生产率、商品率极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难以使农业真正走上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之路。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中央连续发了15个一号文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监督考核和地方政府责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
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我国有13.8亿人口,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中国人的食物消费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必须下决心发展自己的农业产业。而要使农业迅速发展,必须用工业化产业集群的思路来规划、引导农业发展。马克思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基础。农业也不例外,农业要高速发展,首先要改变小农经济模式,发展大农业。这里的“大”,一是指生产经营者的规模要适度大起来。只有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绿色化、有机化才能实现。因此在一个地区、一个县,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来发展农业,形成较大地域的比较优势。二是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大。能够消化全部的商品化农产品,只有这样,农业生产规模才能够稳步扩大,龙头企业才能够稳步发展。三是农产品贸易要大。面对国内外大市场,搭建贸易大平台,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大竞争,形成一个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多个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形成农业以基地化、订单化生产,用工业化方式加工,用市场化方式贸易的产业集群。
2 用工业化的产业集群思路来引导农机化发展
2.1 农产品生产要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
国内外实践证明,在WTO框架内,各国都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推动农民增加收入的强大动力。而这种产业优势的形成,必须靠农机化支撑。加入WTO 17年来,我国的畜牧、水产、蔬菜、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水果、茶叶等产业,由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因而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贸易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机化服务“短板”与“空白”并存。
我国在国际农业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机化水平低,我国农产品生产中活劳动消耗费用高达53%,而发达国家不足10%;我国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因此必须从农机化抓起,从生产基地建设入手,做大做强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是国际上出现逆全球化倾向。美国搞单边主义,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对我部分出口产品加征15%~25%的惩罚性关税。这种逆流不但对我国,而且对世界经济都是极其负面的,它可能使初见复苏迹象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断送世界经济前景。这种影响,传导到我国农业,将使农民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贸易战没有赢家,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只会两败俱伤。作为农机化工作者,要引导农民苦练内功。要依托我们的科技装备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我国农机产业服务能力,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国际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农机化为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装备支撑
用产业集群的眼光看农机化,生产相当于原料“车间”,而加工则相当于制造“车间”,市场则是其销售端。三大环节,哪一个环节能离开农机化支撑?用现代产业理论来看,离开农机化谈现代农业,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当作大事来抓紧抓好,形成“公司+生产基地+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按市场经济要求,搭建强有力的农产品销售平台,面向国内外市场,建设强有力的营销网络。从而形成产、加、销、内外贸一体化的新格局,使农业和相关产业形成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把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2.3 加大农机化投入、引导和服务
通过强化农机化支撑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这一思路要经过很长的发展时期,因此要长期坚持。政府要做好科技服务、行政服务,调整公共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引导民间投入;把公司办不好、民间办不了的事情办好,重点抓好协调、协商、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制。要大力支持和培植农民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农民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合理的利益机制为纽带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农业的发展,加速乡村振兴步伐。
3 因地制宜、积极稳步推进产业集群化条件下的农机化发展
当然,农业受地域性限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形成全国性甚至世界性 (国际化企业集团)产业集群。但农业生产有全国同一性和地区差异性特点。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就有可能在地区产业链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培育专业化的大产业。再如地区差异性,就可能形成特色化、民族化的产业集群。这样众多的产业化集群,可以使农业成为强势产业,满足本国市场需要,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还可以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利益机制、市场机制、WTO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统一面对国内外两大市场,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稳定与发展。
用产业集群的思路来引导农机化发展,使之与农业产业集群水乳交融。各地要从当地资源禀赋出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经济优势。
用产业集群思路发展农机化,必须大力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出台15年来,国家实施了以购机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促进政策,发挥了很好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对产业集群化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应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导向,完善扶持政策,加强规划引导,加强产业集群化所需农机等的科技推广,整合相关农科力量,围绕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搞推广应用,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发展,不断提高其社会化服务能力,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升级,推动专业实用人才培养,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