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登峰顶方识天一一关于化工产业园区建设转型升级创新的思考
2018-02-11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
□ 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
在2018年初山东邹城召开的“第五届煤化工会议”上,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将今年确定为质量提升行动年,同时把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退城进园及危化品整顿等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去年是“环保风暴”十分深刻且全面的一年,今年预计环保、安全、质量提升将是更加严厉的一年,危化品的整顿、退城进园、园区规划提升之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鉴于生存环境日益逼仄,化工产业园进程呈加速趋势,不少化工大省已迫不及待地提出至2020年末,化工企业入园率要达到50%以上,显然正面临严重新的机遇和重大挑战。
针对目前严峻的环保、安全形势,安徽省化工行业正面临新的困境。政府与企业之间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共赢?城市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如何综合治理或实现搬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专项行动方案》,安徽省政府于2017年12月12日也出台《安徽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积极推进绿色化工发展。安徽省化工行业在省政府“减少厂点、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加速转型”方针指引下,加大退城进园工作的力度,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工程全面启动,现有44户不符合安全或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化品生产企业通过就地改造达标、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关闭退出,要求全部达到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同时,安徽省还实施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准入负面清单。
退城进园是最佳选择
当前环保安全压力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较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全国化工形势面临产能过剩、政策从严、市场波动、转型加速的现实。化工产业园区的发展对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工园区通过形成产业集群,可发挥集群效应,从而促进企业提升效益,做大做强。一是可使企业免去巨额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方便运作、降低成本;二是在新技术和管理方面易于就近交流推广,提高整体水平;三是可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水、电、气、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四是园区可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或循环利用,促进园区和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退城进园”是最佳选择,但化工园区也有待整顿、加强和完善。安徽省国家及省级化工园区不多,大部分为市、县化工集中区(个别乡镇也有集中区),距国家要求差距尚大。最近生态环境部通过《关于聚焦长江经济帯坚决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强调要查清源头、消除隐患、强化问责,并通报了沿江11个省的典型违法案例,其中包括安徽贵池前江工业园19家企业的违法行为,目前这19家企业分别被给予停产整顿、罚款、刑事拘留等处罚,园区管委会主任巳被免职,政府正被问责。
随着国家政策和对园区的从严要求,建议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在考虑建设规模、项目、布局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和安全空间,相互配套的一些硬件设施等。另外还要考虑到国情、省情和当地与企业的实际,企业既能搬得动,又能进得起,这样对园区建设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园区与城市应和谐共生
城市与园区(产业)一体化、城市公用工程一体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体化及统筹规划,是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合理布局的工业园区一般可以节约城市用水15%左右,工作管网减少10%-20%,交通运输管綫缩短30%左右。城市、园区、乡村振兴战略要统一纳入到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省级以上园区应纳入到省政府(或所属部门)的统一领导之下,取消多头领导,学习山东邹城工业园和河北故城衡德工业园已经取得成功经验。对城市居民区(含产业园区内的企业管理单位)与产业(企业生产区)要绝对分开,中间要有隔离区(原则上不少于20公里)、居民区的产业要全部迁到产业区,产业区的居民及非产业区(实体生产单位),全部迁到居民区。同时可以共同投入(对所使用的水、电、气、汽、三废排放及回收治理、指标的调配等)釆取投资或股份制,共同受益,实行股份制管理。
搬迁改造应科学有序
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程国家及省分别出台了一些政策,那么各级政府应拿出一些具体举措,促进搬迁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首先,政府主导兼顾市场规律。在指导园区建设中要有所为,要防止重复建设,纠正与避免以往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杂乱无章状况;各地园区规划要由省级以上政府主导牵头,统筹安排园区布局、规划数量、产业定位、企业迁移路径,乃至出城进园的时间表,这实际上是宏观把控,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同时,政府还应有所不为。政府在宏观规划完成后,园区的业态统领应让位于市场这个主角。综合来看,园区的招商运行应该顺着这个思路来进行,即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余地越大越好,更有利于同类资源的聚积、产业链的匠配、优势产业的打造,从而实现园区整体挡次的提升。
其次,创新营商引导模式。当前园区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如煤化工产业结构停留在低中端,部分高端技术欠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等。须知园区正面临新旧动能的转换,其要旨是科学地把控好舍与得的辩证关系。舍,就是对落后产能勇于割舍,为“腾笼换鸟”留出发展空间;得,就是利用国家大批企业涌向园区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进行遴选,将优势企业及项目纳入麾下。在具体操作上,园区应建立颇具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既用于巳入园的先进技术引进提升,促进增强内生动力;同时用于新搬迁企业和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让其脱胎换骨。这样激励先进、淘汰落后产能,使园区走出一番新天地。
再次,摸索尝试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综观国内园区发展过程,在环保、安全、水电气汽等供应、仓储等公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运营上,基本都是由园区来包办。显然这种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摊子铺得过宽、资金投入过大、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运作困难等,而且这是一种出钱、出力,但效率低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落伍模式。
如果一改过去由园区大包大揽的基础设施投资及运营,引进专业化公司来进行市场化运作,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如苏州有一园区将污水处理厂售给新加坡一家水务公司,通过前后运营模式的比较,后者污水成本大幅降低,园区相关费用大大节省,实现了双赢局面。再如合肥工业大学园区及斛兵塘由广州水天园林公司承包,费用降低、质量提升。
环保及安全应杜绝“一刀切”,应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制约机制。
最后,园区的发展规划要坚持“三高”标准。园区发展及规划目前风生水起,但最主要的是园区的管理,园区应从源头上坚持“三髙”标准,即在管理、建设及招商过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一是高起点定位,即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坚持“入园就与国际接轨,起步就与世界同步”;二是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如地下管网、地上管廊、供水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防洪排涝、管道燃气、热电联供、码头物流、绿化亮化、综合服务等;三是高效招商、高门槛落地,要建立专家评审制度。
在新的环保法颁布实施和国家环保严查常态化的背景下,环境敏感的化工项目在规划论证和上马建设过程中,宜慢不宜快、宜细不宜粗,因为即使慢了半拍,最多就是少赚些钱而已;而如果投资巨大的项目在建设中或投产后被叫停,那么涉及到的企业及园区可能一蹶不振,而地方政府可能不得不接这烫手的山芋,且威信和尊严将扫地。
总之,产品开发和园区发展,应顺应时代新需求,其目的是都是使产品、企业、园区更加低碳和绿色,使产业更加安全环保,都是在为美丽化工、美好生活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