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及管理模式探讨

2018-02-11曹丽君刘永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西医导师课题

曹丽君 刘永惠

中西医结合医学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专业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为我国卫生事业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西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重任由学校和学校附属综合医院共同承担,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导师主要集中于综合医院中医科,因此综合医院中医科在如何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培养和管理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工作中承担着重任。如何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摸索总结出良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及管理模式,使之适应当今医学的发展,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我院及我科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

1 严把招生关

目前西医院校招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由于对生源要求界定不清,招收考核不够严格,招收规模一再扩大,因而出现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求知欲望不强,甚至存在少数只为文凭、不为学识的浑水摸鱼者,迫于对人才需求的压力,而一味降低研究生的招收标准,对研究生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1]。因此在招生时必须严格把关,由于初试的理论考试为统考,对于附属综合医院中医科来说,主要在研究生复试时严格把关。我院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医院部中西医结合专业主要培养基地,每年的研究生复试,科室都高度重视,成立复试小组,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准备,复试时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英语水平、科研素质、专业兴趣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参加复试的学术,提高准入门槛,优先招收211、985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

2 完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招收的研究生主要来自于中医药院校的应届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尚有不足,而研究生阶段非常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会陷入被动,在接触临床或开始科研时,会认识到自身基础的薄弱和能力的欠缺,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完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特点决定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中医,也不同于西医,若不能妥善安排,就会形成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局面。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时,需要合适的定位,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即应当以培养临床技能高、科研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品德高尚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为目标。

为达到此目标,一是要求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实验操作技能,注重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解决临床问题、升华临床工作的重要体现,要求研究生了解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并进行科研工具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医学科研设计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三是要注重德育培养,德为立身建业之根本,医德培育在我国几千年的医学传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医精诚”之“诚”,包括既具备精湛之医术、更需对患者有真诚、爱护之心[2]。要求研究生既要有端正的行医态度,同时还要有不断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还应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要求研究生既要克服中医药相对保守的思想,还要正确处理中医药科研的开放与合作,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3 分阶段做好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

3.1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理论学习阶段 我校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理论学习阶段安排在研究生阶段第一年,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学校有统一规定和安排,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内容,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可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及研究方向,共同制定学习课程,使研究生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充实,同时在理论学习阶段,研究生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对各自专业进行一些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能初步作出各自专业方向的理论、临床、实验的研究设计,组织学生定期集中学习,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

3.2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临床轮转阶段 从2014年起我院全面实行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西医结合研究生需根据培训要求完成西医各科室轮转和中医科本专业轮转,在此阶段,需重视研究生临床技能的考核,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定期组织的考核外,轮转科室需重视出科考核,根据临床轮转手册要求,研究生在每个轮转科室要如实记录所完成的病种、就诊人数、诊疗操作、病历书写、疑难病例讨论等,带教老师对研究生的医疗行为记录随时签字确认,轮转结束后,研究生对照轮转科室的专业特点进行自我小结,带教老师写出综合评语,科室组织考核小组,进行出科临床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科室继续轮转[3]。另外在本专业轮转时,需重视中医临床能力的考核,还应做好导师学术思想的传承工作。

3.3 学位论文相关课题理论或实验研究阶段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经过理论课程学习后,即面临研究课题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学位论文课题,关系到研究生能否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及按时毕业。因此课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导师现有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也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能力和课题研究时间,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理论学习阶段初步作出的课题研究设计进行完善或修改,并付诸实施。课题拟定后导师还需指导研究生阅读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撰写小论文或综述,研究生中期阶段必须发表1篇以上的核心期刊文章,这样既是对研究生利用、查阅、整理文献的能力的培养,也是训练他们带着问题学习并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即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学习能力的培养[2]。课题完成后,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撰写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的撰写,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可以得到检验和提升。

4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主体,要提高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了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外,还应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导师要起引导典范作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术水平方面,均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

5 结语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不断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培养经验,及时改革,才能进一步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的规律,提高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

[1]郝寒冰,杜亚青,王志恒,等.谈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200-202.

[2]吴新贵.西医院校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实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3):124-125,139.

[3]黄小平,邓常清.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3):324-327.

猜你喜欢

西医导师课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