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沙县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模式研究

2018-02-11

乡村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金沙县石漠化生态

宋 明

(金沙县林业局,贵州 金沙 551800)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面积最大、石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其中金沙县县域内的喀斯特分布面积非常广泛,石漠化问题较为严重[1]。石漠化问题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而且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出现,对社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为此,加强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3]。

1 金沙县石漠化现状

金沙县石漠化面积达330.20 km2,占国土面积的13.50%。潜在石漠化面积为336.70 km2,占国土面积的13.3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达113.48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为209.86 km2,强度石漠化面积为5.46 km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为1.20 km2。金沙县是贵州省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金沙县异常突出的石漠化问题导致土地逐渐发生退化,生态问题不断加剧,影响着农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并可引发粮食危机。并且石漠化问题对降雨的渗透与停蓄会造成很大影响,引发河流出现陡涨陡落现象,造成洪灾不断发生。长此以往,将会对金沙县及其下游地区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引发一系列的生态与经济问题[4]。

目前,金沙县石漠化问题主要存在分布范围广、石漠化地点多且与非喀斯特地貌表现为交错存在的状况。区内分布很多极强度的石漠化区域,而且等级类型多样,分布较为齐全,同时还具集中分布的特点。

2 石漠化的成因

金沙县石漠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方面,前者是引发石漠化问题的重要条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经济建设与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破坏,使得石漠化问题进一步加剧。

2.1 自然因素

2.1.1 坡度。金沙县海拔高度为457~1 884 m,而且山体的切割非常严重,有超过67 500 hm2的25°以上的坡度地带,其中有超过13 500 hm2的25°以上的坡耕地。这些坡地陡高的坡度,造成大龄的土壤侵蚀,引发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给石漠化问题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1.2 降雨。金沙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频繁且较为集中,频繁的降水对土地形成很大的冲刷性,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石漠化程度。

2.1.3 植被问题。在过去,由于金沙县比较贫困,多年以来以砍伐树木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对森林植被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这也是出现石漠化现象的主要因素。

2.2 人文、经济因素

2.2.1 人口问题。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沙县人口数量在持续增长,由此造成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而土地承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始开荒毁林来维持生存,这就导致林地、草地、水源地被过度开发应用,使得石漠化问题逐渐加剧。

2.2.2 文化素质因素。由于金沙县多数都是山区地带,交通不便,以至于文化思想比较落后,仅仅注重眼前利益,对环境问题缺乏重视,很多野生资源被乱挖滥采,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加剧了石漠化问题的发生。

2.2.3 社会经济水平因素。农业是金沙县的主导产业,为了最大化获得农业效益,当地存在开荒种田的问题。而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如今,煤、矿产及运输业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在矿业开采的过程中,对森林资源形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采矿工程对土地结构、岩层及开采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问题的发生。

3 金沙县石漠化治理模式

缺林、缺水、土地资源少,是石漠化发生区域存在的普遍特点。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对这些特点进行充分考虑,依照不同的石漠化等级与强度,结合工程措施、技术手段和生物防治等进行综合防治。

3.1 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贵州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金沙县也不例外。而且县域内主要是坡地,以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为前提,积极进行立体生态系统建设,使土地资源得到不同层次的开发利用,是防治石漠化的有效途径。例如,金沙县后山乡采用立体布局的生态经济模式,不仅实施了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而且开展了营造林工程建设,扩大林木栽植面积。因河谷地区具有非常优越的热量条件,在这些地区开展柑橘种植,同时积极进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庭园生态经济模式

发挥沼气这一优势,与农村地区的“三小”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推进果林—猪—沼气的生态模式,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沼气相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林、牧、副业等协调发展。例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开展的庭院经济(葡萄—养殖)模式,将鸡、鸭、鱼等养到葡萄架下面,现已成金沙县典型的葡萄村,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3.3 草地畜牧业模式

金沙县历来重视养殖业的发展,以羊、猪、牛等草食性动物的养殖为主,合理控制载畜量和改放养为舍养,种草养畜,以畜养农(提供肥料),以农促畜(种植优质牧草),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实现畜多、肥足、粮丰、收入多及生态和谐的良性循环,形成以畜牧业增收为主的商品化农业产业结构。

3.4 生态移民模式

县域内分布着大量的喀斯特地区,这些地区应将人口控制在150人/km2的密度。但是,目前金沙县卡斯特地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246人/km2,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石漠化现象。为了减少这些地区的人口压力,需要实施生态移民,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为了实现生态移民,在开化与大水农场国有土地区域进行新农村建设,集中安置从冷水河自然保护区迁出的群众,不仅有效缓解了石漠化日益加剧的问题,而且对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同时有效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效果显著。

3.5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金沙县属于一个多民族的集聚区,区内红色文化非常丰富,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应当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搞好旅游市场的定位、旅游功能的定位、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以及旅游产品区域性组合定位等工作,确定旅游开发的规模与力度,积极发展农家乐和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由于石漠化治理工作非常复杂,各部门必须做好协调工作,如环保、水利、农业、林业和畜牧等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同时,因为石漠化地区大多是环境较差、比较贫穷的地区,治理的同时要考虑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例如,对于石漠化地区拿出土地进行治理的农民,建议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的补助标准进行补助,让项目区群众不因工程的实施而减少收入。

猜你喜欢

金沙县石漠化生态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论我县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发展情况
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1
金沙县老年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开局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