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018-02-11焦敏
焦 敏
(灌南县新安镇农技服务中心,江苏 灌南 222500)
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经历了大规模调整,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小麦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增大,小麦病虫害呈现高发态势,各种小麦病虫害的滋生与蔓延严重影响了小麦种植效益。对此,政府与农业种植部门应重视该问题,积极研发并推广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障小麦优质高产,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1 种植优质高产小麦需要的条件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为保障小麦的优质与高产,应满足以下3个条件。一是选择高肥水地块种植,充足的土壤养分是实现优质小麦的根本。对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选择地力较高、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块,为小麦种植提供优良的耕种条件。若小麦种植地区土地贫瘠,应重视肥水的科学管理,保障小麦营养均衡、水分充足。二是防止倒伏。在小麦播种时,应选择适宜的时节,且在播种过程中应避免盲目大量播种,以免影响小麦的后期管理。并且,在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极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对此,应选择抗倒伏种子,科学播种,避免小麦倒伏。三是注意病虫害防治。对于小麦来说,容易遭受病虫害侵害,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螟蛉虫、小麦蚜虫等较为常见,小麦产量与质量受到影响,对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重视病虫害的防治。
2 小麦种植技术
2.1 土地翻耕
在小麦播种之前,应对田地进行翻耕,避免土壤板结,松软的土壤为小麦发芽、小麦根系深入土壤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土地翻耕过程中,施洒基肥、适时浇水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1]。土壤翻耕能够平整麦田,提高土壤透气能力与保湿效果,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进而促进小麦健康生长。
2.2 小麦种子选择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小麦品种逐渐增多,但在一个地区高产的小麦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地区亦高产。对此,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雨水、气候、土壤条件等,科学选择小麦品种。在小麦品种选择中,种植户应保障小麦种子纯度,挑选出抗病性强、抗倒伏的种子,并利用小麦种包衣剂进行包衣处理,有效预防病虫害,提高小麦成活率。
2.3 完善耕作方式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为提高小麦产量,应采用科学的轮作倒茬种植技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若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小麦,极易导致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土壤板结,进而病虫害增多,小麦质量与产量持续降低。对此,应将小麦与大豆、玉米、花生等进行轮作,保障土壤肥力,降低土壤中致病菌、虫卵等的数量。在小麦播种时,种植户应根据当地气候、温度等选择适当时间,保障播种土壤温度高于10℃;播种深度与垄距应合理,保障播种均匀,小麦出苗整齐;播种量应科学,避免播种量过多影响小麦质量,播种量过少影响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种植效益[2]。
2.4 科学施肥
在小麦整个生育周期中,不同时期对肥料有不同的需求,对此,种植户应根据小麦需肥量科学施肥,以保障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充足。具体如下:在小麦种植前,应施入足够基肥,农家肥2 000~3 000 kg/667 m2,复合肥50 kg/667 m2,磷肥与钾肥各10 kg/667 m2,保障小麦发芽率,提高麦苗粗壮度。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做好追肥工作,尤其是小麦拔节期与抽穗期的施肥工作,多施氮肥,为小麦的优质高产奠定基础。另外,在小麦出苗后,若小麦生长细弱、叶片发黄,应及时施洒氮肥、尿素等,且肥料并非越多越好,应有效控制施肥量,避免小麦徒长,影响小麦安全越冬。
2.5 科学灌溉
小麦的产量和品相,与水分的充足供给密不可分。在小麦种植期间,很难保障降雨量的适时与充足,因此,人工灌溉成为必然。一般小麦耗水量多在450~600 mm,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种植户可根据小麦生长阶段的需求量,以及气温、空气湿度、小麦生长情况等合理调整灌水量。
3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常见小麦病虫害
3.1.1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是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常见病害,小麦受到纹枯菌侵染后,在各个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现象,致使小麦产量与质量严重受损,甚至绝收。
3.1.2 小麦白粉病。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个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危害严重。小麦白粉病能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分的各个器官,其中,叶片与叶鞘浸染最为严重,发病时,颖壳和麦芒也可受害。
3.1.3 小麦蚜虫。蚜虫以小麦内的汁液为食,通过刺吸,影响小麦光合作用与营养吸收。在小麦抽穗后,蚜虫危害区域集中在穗部,导致小麦秕子较多,降低小麦产量与质量。
3.2 病虫害防治技术
3.2.1 农业防治技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其中,农业防治技术是一种常用病虫害防治技术,适用于夏季,与田间管理有效配合,定期除草,铲除上一季麦苗;秋季播种期间,应采取人工方式将田间、梗上、沟边等的小麦全部清除,预防病虫害源的传播[3]。加强农业防治技术能够有效预防白粉病、锈病等,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有力条件。另外,在小麦播种期间,应避免旱季播种,以此避免病虫害高发期,提高小麦质量与产量。
3.2.2 物理防治技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多配合使用人工除草结合的方式清除田间杂草,帮助土壤内部空气流动,保墒、增温,营造优良的小麦生长环境。通常,小麦田间杂草每年会以2~4 m的速度生长,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严重影响小麦生长,降低小麦种植经济效益。
3.2.3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能够更有效灭杀病虫,且小麦不会产生抗药性,因为生物药剂活性成分存在于天然系统,有效避免了交叉性抗药性。另外,还可使用昆虫技术与农药技术结合的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利用昆虫性技术药剂,阻止昆虫正常交配,防止昆虫繁殖过多虫卵,该种方式具有无公害、无残留的效用,是病虫害的常用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多针对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提出针对性防治法。如每667 m2使用浓度为20%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 g,兑水稀释,均匀喷洒在田间,能有效防治白粉病、纹枯病等。对于蚜虫,可采用无公害高效农药“邯科140”1 500倍液,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前喷施,此后10 d左右再喷一次,对小麦蚜虫的杀灭率能达到99.98%。
4 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小麦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其质量与产量直接影响着整体农业经济发展。对此,应积极引进种植技术,科学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