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新模式研究
2018-02-11傅锦敏
傅锦敏 方 萌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特殊时期,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引入了大量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的农业设施装备和新型经营管理理念,这就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多年以来,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培育精准程度总体不高,与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逐渐呈现出供给既充足又不足的现象:充足体现在数量上,不足体现在质量上,供需呈现出不匹配的情况。由此可见,要在培育的精准度上下功夫,以逐步建立框架完整、配套协调、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1]。
1 准确把握培育对象
精准培育的第一步工作是要准确选择培育对象,如果基础工作不扎实,后续工作就无法精准地开展。虽然在理论上已对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培育对象的选择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追求数量,忽略质量,总体而言存在泛化问题。
要进村入户开展摸底调研,以户为单位采集个人身份、生产规模、产业收入等信息,将摸底信息输入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数据库,建立个人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依据培育对象的产业规模、产业分类、从业年限、学历水平等信息,分类型精准甄选培养对象。同时,定期更新数据库,时刻掌握从业人员信息的动态变化。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培育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选出一批从事并具有一定农业专业技能的雇员,并选出一批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如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等[2]。重点加强现有农业人才的培育,以发挥他们在各个分类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进程。
2 科学设置培育内容
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结合培育对象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科学确定培训内容。
在综合素质方面,重点设置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等内容,以提升农民作为一份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在生产技能方面,重点设置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和新装备的应用,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等内容;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重点设置创新创业、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融资担保等内容。在农民职业教育方面,推动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设置职业素养、创业实践、产业融合等内容,提高教育培养的系统性、科学性,满足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重点设置精品培训内容,进而打造精品课堂[3]。
3 精心遴选培育方式
针对不同的培育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育方式。对文化水平较低、有一定手艺并扎根农村的农民进行专业技能指导,通过理论结合实操,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培养一批农业技术型能手。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吸引更多人投身农业生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此过程分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及新政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将学生来上学变为送下去教。而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生产基础且富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通过专业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新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4]。
针对不同的培育方式还要跟进不同的效果评价,否则会将前面的精准工作流于形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围绕培育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和组织管理等内容进行不同的效果评价,从而了解各个阶段精准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此才能不断调整、改进培育模式,最终达到培育效果最大化[5]。
4 结语
精准培训对象,精准培训内容,精准培训方式和效果,“三位一体”精准培养模式让农民接受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而不再仅仅停留在数量上、规模上。此外,还要积极发挥政府院校、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充分挖掘农民的潜力,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