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殊儿童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8-02-11牛彦东
◆牛彦东
(吉林省通榆县培智学校)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制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在特殊儿童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特殊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可根据特殊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真实有效的情境模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激发特殊儿童学习的语言欲望
兴趣不仅是学习的老师,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及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等教学形式赋予了语言实际的意义,所营造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对于特殊儿童学生而言,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他们观察世界更依赖于视觉,因此特殊儿童学生的视觉得以迅速发展和锻炼变得特别敏锐。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视觉感观的刺激对的优势,多以形象、生动的参照物、示范物,呈现精美的画面(包括文字),让静止的意象动起来,让枯燥的声音丰满起来,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加上教师语言的直观形象的讲解与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结合,充分唤起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主动地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拓展特殊儿童学生的想象空间
信息技术为特殊儿童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拓展特殊儿童学生的想象空间起到很大作用。当信息技术应用于聋校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具体形象,更加主动并且多角度、多方位,有效促进了特殊儿童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此外,在课件中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接所带来的便捷,对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创造性思维通常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由于传统课堂的局限性,现实教学条件下很多时候没有办法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只好重复验证书上的教学内容及真理。在语文教学中遇到这些问题时,更多采取的是假设,对于特殊儿童学生而言,语言的缺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阻碍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的透彻性、具体性,也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然而,信息技术应用于聋校语文教学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课件的演示,为聋生提供了真实直观的情境,易于激发想象空间,促使他们的思维发展。
四、信息技术促进特殊儿童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并进
特殊儿童学生由于听力障碍,限制了其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的发展。由于缺乏语言的帮助,聋生在思维过程中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进入逻辑思维有一定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特殊儿童学生的智力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拓展特殊儿童学生的思维空间,特殊儿童学生只是听觉器官残疾,其他生理器官与机能和正常学生是一样的,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特殊儿童学生的其他生理器官和机能。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
五、多媒体交互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交互式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多媒体课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协作关系,多媒体的交互是学习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式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聋校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交互式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线性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单向线性向双向交互式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不再只是单向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在信息的海洋里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的交互式学习,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输与协作学习等提供了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
[1]范里.基于个别化教育支持系统,深度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J].现代特殊教育,2017,(11) :38.
[2]叶增编,曾雅茹,吴春玉.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学前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16,(1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