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018-02-11◆杨越
◆杨 越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教学的目的应当是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主见、面对问题能够以史为鉴进行分析的人,大量研究证实,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效、科学的史料教学,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相关史料,介绍各种学术观点,并要求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对史料进行分析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代入感;同时还可增强学生自身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信息网络的学习方式,进而全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选修教材专题九《戊戌变法》一课为例,可选择“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这一史料,并设置题目:材料中包含了康有为哪些政治思想?以及上述观点产生的原因、你对此的看法,等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史料从来便不是沉闷的,其中包含了众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只要教师应用得当,便可十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大量兼具趣味性、典型性的史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使学生产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促使学生自觉的对相关材料进行探析,进而更加高效的思考、学习。
3.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传统上,我国高中教学习惯于采用老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学习模式,该模式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积极主动性。而史料的运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关内容并就相关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式的缺陷,推动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在教学时可添加“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这一地图史料,在详细告知学生地图上每一指标的含义后,设置以下问题:独立省份分布特点、为什么会如此分布、武昌起义后各省是否都宣布独立等。
4.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补充,史料是赋予历史人物“血肉”的关键,是赋予历史“灵魂”的基础,通过史料学习,能够让原本冷冰冰的历史鲜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可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人物情感、理解特定背景与环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二、优化史料教学的建议
为保证史料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选择,积极运用问题教学法,提升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具体来说:
(1)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现阶段我国的历史课本内容来看,其中所包含的大量史料可简单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不同类型的史料呈现方式截然不同,教师在进行选择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历史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保证所选择的史料能够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对于初学者应当以图片史料为首选,以图片的方式更直观的将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依据教学需要决定选择何种类型的史料,但同时要遵循所选择的史料、所提的问题与客观认识规律符合的原则,保证问题具有启发性,各个问题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也要有所区别,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
(2)适当补充。对于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且课本上的史料无法很好的帮助教学进行的历史内容应当适当补充课本之外的史料,即史料不用拘泥于课本,教师应当综合把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目的、内容,将三者有机结合,从课外收集有利于学生加深学生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史料,并根据相关史料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心设问。史料运用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笔者认为,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要用心,保证问题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其次,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保证问题符合能力培养目标,提升问题设置效率;最后,适当设置难题,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满足启发性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综合运用问题教学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史料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晓芸.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J].西部大开发,2012,(08):156.
[2]黄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