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2018-02-11杨晓娟
◆杨晓娟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
一、兴趣为重,体验在先
对大部分的小学生们来说生活实践经验几乎为零,也造成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限。但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充满探究的愿望和热情,教师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实践活动的特点,设置兴趣活动,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如在《风向与风速》中进行“升国旗”的活动,在《搭高塔》中进行“胡萝卜与牙签的对抗”的游戏活动,在《运动与摩擦力》中进行“书本战胜大力士”的趣味实验。这些体验活动让学生们有了切身的感受,容易接受下一步的科学概念的认知。也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意愿。如《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中,老师通过一个小实验,将软木塞放入水槽,软木塞漂浮在水面上,用玻璃杯罩在软木塞上,竖直地将玻璃杯压到水槽底部,然后让学生大胆预测软木塞会停留在杯子的什么部位,大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软木塞会浮到杯子的底部,然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截然相反。这样,由前认知引起的探究开始了,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问有效,思维提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条设计巧妙的问题链可引发思考和新的疑问,在疑问、思考、追问、再思考中不断激发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论证,让学生基于证据做出合理的推测,基于证据对自己或同伴的观点进行辩论,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概念。学生在“论”中推理,在“证”中建构。如在《在星空中(一)》中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的提问:(1)这里有一张星空图片,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帮助老师找到北斗七星在哪?你是怎么判断的?(2)如果把北斗七星和它相邻的恒星进行连线,看看现在像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交流,教师能够初步了解学生对北斗七星的认知。此时,再通过问题的设计将元认知引向即将要探究的未知:由于这些恒星连在一起的视觉图像一只大熊,所以人们命名为大熊星座。你们知道什么是星座吗?此时,学生已有的认知无法对星座的概念进行解释,学生头脑中的星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教师适时的引导性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探究思路打开,如你们认为这就是北斗七星真实的样子吗?七颗星星究竟是在同一平面还是远近不同呢?教师提供结构性的建模材料,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对建模方法的思考和讨论:(1)同学们认为哪些资料对我们是有用的?(2)通过查找资料,你们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问题?最后提升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建模方法的思考:翻转泡沫板至有刻度值的一面,想一想刻度值代表了什么?地球的位置在哪?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在不断的质疑、追问、论证中,思维逐渐深入。学生始终在思考、操作、观察、总结,既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
三、基于课标,整合教材
系统、深入的对新课标进行学习,以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整合后的内容贴近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且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具导向性。例如,《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所在单元为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知识脉络清晰,从内容上分为两大板块,第一课为第一板块,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2~8课为第二板块,分析内力、外力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化,侵蚀是继风化后又一种作用于地表的外力,本课是侵蚀内容的起始课。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安排,内容很丰富,但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且下一课还要继续研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因此,将最后一个活动调整到下一节课完成。
四、合理分工,有序探究
科学课的探究活动基本上是以4人小组为活动范围的。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可以让小组的探究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例如,探究“设计制作过滤器”实验中小组内合理的分工包括:有设计过滤方案的、有称量过滤介质的、有绘制过滤器结构图的、有观察并判断污水过滤效果的等,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又培养了团队精神。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原动力。为此,教师要积极地探索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寻找打开学生求知心扉的钥匙,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地把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次探究活动、每一个实验环节、每一项细节之中,持之以恒地抓实,并不断改进。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一定会得到培养和提升!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7.
[2]鞠勤,叶禹卿.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小学科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