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澳門:經濟快速回升中,澳門融入灣區發展

2018-02-10卜樂

澳门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眾遊客領域

卜樂

人流、物流、財流,蓄勢上漲

2017年澳門整體經濟發展勢頭較快,前三季度GDP(本地生產總值)得到顯著增長,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11月底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按年實質增長9.3%,尤其是第三季度的服務出口強勁,按年上升14.6%,在內需上除了受投資按年收縮25.1%的影響,使得消費領域略微下調以外,零售業銷售額同比上升14.9%,總量已經到達約162億澳門元,較上一季度又顯著上升了11.1%,而前三季度總銷售額為472.4億元,按年計算則是成長了11.3%,所以在零售業表現搶眼,實現雙位數增長,從而有效地拉動了內需。因為出口、內需同時的雙位數拉升,也使得澳門今年的GDP成長快速中有望衝刺雙位數。這也擺脫了自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以來連續26個月賭收下跌、經濟嚴重下行的陰霾,從2016年8月開始回升至2017年12月,這超過16月、5個季度的連續增長,已經可以充分判斷出澳門經濟已經進入穩定回升的狀態,因為一般判斷經濟是否下行,3個季度的觀察即可得出一定結論。

從數據上來看,澳門在2017年博彩收入超過2600億,遊客數量突破3200萬,這對經濟向好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的支撐,特別是遊客的增加對於非博彩消費,比如餐飲、住宿的拉動也是顯著的。2018年,隨著港澳珠大橋的建成開通,這樣一個正面積極的資訊將帶來大量的人流與遊客,香港目前一年是6000萬人次的遊客,澳門超過3000萬遊客加上本身珠海橫琴等的1000萬左右的遊客,加總起來總數超過1個億,當然這其中有重疊也有非遊客的成分,所以如果按照一半也就是5000萬來計算的話,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費群。隨著大嶼山段的開通,將有效連接澳門、西岸等城市,能夠進一步為這個區域帶來遊客,拉動相關的消費。再加上,隨著人民幣的不斷走強,越來越多的內地遊客考慮在香港澳門購買相關商品,消費慾望的提升與消費人群數量的增加都對於身處其中的澳門而言是一個利好的消息。

同時,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地,正在籌備中的“粵港澳城市群規劃”極有可能由全國人大通過後經由國務院公佈,這無疑深化了大灣區內的深度合作,也凸顯大灣區不單單是經濟貿易上的合作往來,未來在空間佈局、跨境交流、大型設施、產業、環保、公共管理、民眾生活上都將帶來一系列的變化,這對在大灣區內營造更好的營商、居住環境是重大的利好因素。所以整體外部的利好局面與因素,使得2018年澳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瓶頸問題,亟待魄力解決

但頻頻的利好刺激也伴隨著問題的顯現,對於澳門而言,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的關鍵瓶頸問題並未能得到解決,在土地空間、城市承載力、人力資源、科技創新等領域目前已經改變微小,發展緩慢,歸納起來即是澳門的營商環境仍有待改善,過去也提出“城市投資基金”的計劃建議,但是相關法律仍然無法配套,同時對於商界、企業、公司而言,澳門現行不少法律都相當滯後,以餐飲業而言,政府發牌除了多重限制以外,效率較低,等到發牌時,也錯過了最佳的經營期,導致受損嚴重,發展存在重重阻礙。同樣建築行業的工程驗收也是相當緩慢,這對於經濟的快速成長都帶來障礙。所以在利好的政策之下,如何化解這些障礙問題才是關鍵。

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分析,澳門土地空間受限,那就應該要盡快解決土地短缺和城市承載力的問題,不然雖然遊客持續增長,但是我們的接待能力不足,一段時間以後矛盾就可能激化。前幾天從拱北口岸傳來消息,在2018年的開年第一個月中就有兩天,赴澳遊客數量單日超過40萬,目前還未到春節假期,只是前夕就已經出現入境人潮,一旦春節乃至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持續湧入的人流要如何處理,我們的口岸交通、過關系統是否要承受巨大壓力而面臨癱瘓風險,所以這隨時到來的壓力必須盡快得到解決,否則到時候供給嚴重小於需求,將對於澳門居民的生活、澳門的旅遊品質、城市形象都帶來較大的衝擊。

目前,針對土地空間受限的問題,政府已經在進行3.5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目前A區已經填土完畢,B區(北安碼頭附近)也已經看到了跡象,C區與D區,仍然還未能動土,這樣的速度是否能夠滿足澳門快速的土地需求,也值得檢視。此外,中央政府2015年給予澳門的85平方公里水域的管轄權如何能夠利用來改善並擴大澳門的城市空間,需要進一步探索。過去政府強調舊區重整,突出其迫切性,但其實應該舊區重整與新區建設並重,因為舊區重整需要把原有舊區的空間置換出來以方便人員安置,居民亦需要過渡空間來生活,等舊區重整結束以後,是否回遷仍然可以討論,但是沒有任何空間給予市民進行遷移,那舊區重整就始終停留在一句空談之上。

水域對於沿海城市、海岸城市本來就是極為關鍵的,世界上著名的海岸城市無一不是利用其發展觀光旅遊結合金融發展等推動城市形象提升,同樣,澳門的沿岸地區應該好好利用起來。過去一段時間都在關閘附近的區域討論如何重整,特別是港珠澳大橋開通以後面對可能到來的車流、人流又該如何應對,藉助近日的關閘廣場重整計劃可以同時考慮將A區與東北大馬路附近設計成一個交通樞紐,同時設計大型管道保證水流暢通,防止淤塞等情況出現,這樣既可以規避未來港珠澳大橋開通以後的車流巨大帶來的塞車問題,同時可以優化沿海與關閘沿岸地區的交通、城市形象。同時,在內港水域部分,8·23天鴿颱風過後,滿目瘡痍,政府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在進行災後重整,中央也非常重視多次派出專家組前往澳門進行相關調研、建議。

藉著這一次的深刻教訓,澳門更應該用更廣闊的視角思考如何對媽閣廟至十六浦沿岸地區進行綜合治理。第一,就是強化治水力度,不要一有颱風或者天文大潮,內港乃至新馬路地區就嚴重淹水。未來是修建水閘還是建立新的儲水空間亦或者其他分流的方法都要加快論證,盡速推動,畢竟我們無法預判下一個危機是何時到來,為了民眾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福祉考量都應該盡速來推動治水工程,而不是單單每次事後的修修補補,對於商家的臨時補貼,這樣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第二,就是澳門獲得了中央贈予的水域管轄權大禮包以後,要積極主動運用起來,尤其是如何與珠海十字門區域一同合作,打造“一河兩岸”的風景觀光帶。澳門的內港地區是澳門城市的發源地,早期是遠東與歐洲國家聯繫的重要商務港口,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記憶,可惜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好的開發,被外界冠上舊區的稱號慢慢被遺忘。而借鑒其他地區,就可以發現新加坡的牛車水到克拉克碼頭一帶就是一個改造成功的河岸觀光區。在上個世紀60年代,牛車水附近的破舊、髒亂遠遠超過澳門的內港地區,但是經過新加坡政府的強力整治,對於水道的連續整改,成功打造出一個濱海灣的觀光帶、交通樞紐,如今河兩岸更是重要的金融聚集中心與娛樂區域,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民眾前往觀光,這樣一個成功的範本更值得澳門學習,澳門同樣有潛力與實力完成,就看是否有魄力與決心來大力整改完成。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在2018年的深化推動,澳門結合鄰近城市更大範圍的規劃勢在必行,也是加強合作共贏的必要之舉,更應該主動參與和推動,不能被動等待,喪失先機。

區域共贏,創新管理模式

談到區域合作,就不得不回顧到2017年7月1日,粵港澳三方共同簽署了三方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明確了廣東作為製造業中心、服務業基地、創新科技基地的地位,同時也確立了香港在國際金融、物流、貿易等領域的優勢以及澳門作為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城市定位,同時更賦予澳門“多元文化交流基地”的角色,目前三地11個城市都在期待今年具體的大灣區發展規劃出爐與落地,這有利於灣區內城市共同行動,深化合作,推動產業、經濟等多領域的發展,對於灣區內居民的生活亦可帶來更多的便捷。

首先就是口岸通關的問題,大灣區的整合勢必帶來更為便捷的互動、通關程序,在9+2的城市群中,一小時生活圈與經濟圈將伴隨著日益加快的灣區基礎建設尤其是軌道交通建設而得以實現,未來民眾在A城生活,B城工作的情形可能得到更大的推廣。以澳門為例,由於土地空間有限、人口密度高,城市無法承載過多的民眾居住,目前人口密度早已經在全球名列前茅了,一旦藉助交通便利,縮短通勤時間,將有更多的民眾願意在珠海或者中山居住,大為減輕澳門的人口壓力。接下來就是教育與醫療資源的整合問題,大家目前都關注在交通的整合上,其實教育與醫療更是與民眾的生活息息有關,未來是否可能進一步整合相關資源給予區內民眾與澳門民眾更好地服務供給,也有思考的餘地。目前港珠澳大橋從09年動工到2018年建成,就是由粵港澳三地共同出資,分段建設完成,在緊密的配合之下,三地按照總體方案在三地建設委員會的協調下,盡速完成了大橋建設。這樣的管理模式也延續到了未來的大橋管理上,日後大橋上營運的車輛也將由三地出資,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從而更好地協調,推動共贏。因此,這樣的思路是否能延續到教育、醫療、供水、安老乃至更廣的領域,都可以進一步探討,畢竟為民眾提供更好地生活服務是大灣區打造國際級優質城市群的核心目的之一,區內民眾藉助這些日常生活資源的整合得到便利,也有利於社會穩定與提高生產效率。關鍵就在於如何找到核心突破點,以點帶面來推動多個領域的合作嘗試,唯有如此,政府的施政才能得到更多民眾的支持,官民齊心推動城市進步!

猜你喜欢

民眾遊客領域
最佳背包客
纸杯“飞行器”
时计新风貌
胡釋之 市場理念成為共識 政府才能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