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2-10郑广浩马军文
郑广浩 马军文
(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贵港 537111)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位于浔郁平原核心区,面积143 km2,耕地0.51万hm2,其中水田0.47万hm2,人口10.1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也是广西重要商品粮基地。自2017年以来,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以农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全力打造港北现代农业升级版。
1 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1.1 确立以富硒优质稻作为主导产业
年种植富硒优质稻0.68万hm2,年产优质稻4.5万多t。成立富硒香米产业联盟,成功培育和引进了核心区经营主体11家,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代耕代种代管等合作经营模式。
1.2 探索一套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立足于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建立了经营主体生态小循环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成型的有“畜—沼—菜”“稻鸭共作”“鱼鸭共生”“林下养鸡”的种养结合循环模式,133.33 hm2“虾谷基地”已经于2017年底开始建设。
1.3 农业结构调整正在走向产业化
随着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的崛起,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绿色粮油、高效果蔬、特色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在资源配置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结构调整产业化趋势明显。全镇以出租为主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0.17万hm2,土地规模经营率达45%。
1.4 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紧缺和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的扩大,农机装备在品种和数量上突飞猛进,无人植保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深耕机和烘干机等先进的、现代化的装备的推广应用呈井喷态势;农机与农艺正在深度融合,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被快速推广开来。
1.5 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
农村劳动力随着产业转移和年龄的老化,兼业化的农民群体在萎缩,职业化的农民队伍在发展。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始流转土地,积极投入农业,构建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截至2017年底,全镇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97家,合作社有123家。
1.6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引导示范效果突出
2016年创建并通过考核验收的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港北区庆丰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在2017年继续扩大发展规模,效益突现。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打造了一个可用、可看、可学、可推广、可复制且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港北区富硒优质稻产业(核心)示范区,2017年底通过了广西四星级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审核验收。现在该示范区集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大型农业机械应用示范、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示范以及公益性和社会化服务示范为一体,成为科学研究、职业农民观摩和农业决策参考的一个集成示范区。
1.7 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2个国家级的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落户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通过对示范区的大力投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块治理、分步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田成方、路相通、水相连以及旱能灌和涝能排的现代生态农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全镇已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约0.2万hm2。
1.8 农业科技服务与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围绕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提高农业产学研合作水平,加强与广西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合作,发挥国家产业体系实验站、水稻果蔬创新团队和岗位专家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农业课题项目研究。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得到加强,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农产品监督管理站负责全镇上市前农残速测、基地农业投入品使用指导,行政村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初步实现了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检测等关键环节全程监控。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从总体上看,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等设施还不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缓慢、项目分布不均衡。目前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屯主要为公路沿线的村屯,而沿山的村屯还未施行,贫困村主要位于沿山一带,落后且不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直接影响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同时,由于资金渠道分散和投入标准、建设标准不统一,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存在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维护主体不明、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及效益发挥有限等问题。
2.2 农业集约化水平依然偏低
从整体上分析,虽然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新型农业主体数量多、发展快,但发展水平不高,约70%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方式有待提升和完善,农户家庭经营模式仍占主体地位,存在农业科技难推广、标准化生产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难控制等问题,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2.3 农产品精深加工比较滞后
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缺乏,产业链条短,品牌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像大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多以“原”字号产品向外销售,对外形不成市场,对内缺少辐射带动能力,限制了农民增收。
2.4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老人和妇女占很大比例,农业生产社会化分工明显,开展农业专业化服务非常迫切,而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的农机、植保、营销等服务组织发展不足,人员素质低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5 经营主体融资难
在贷款过程中,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抵押、担保手段,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虽然贵港市港北区试点施行农业信贷政策,但只是政策力度大,未见有关单位联合执行,而是相互扯皮,因此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困局。
3 下一步发展对策
今后,将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生态循环导向,实施“五调、七转、六促”的发展方略,提升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3.1 “五调”
3.1.1调整思维。坚持跳出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作为前提,提升粮食产能和品质作为根本。
3.1.2调整理念。坚持大生态、大循环、大市场、大农业和大科技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发展。
3.1.3调整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培育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或产品。
3.1.4调整导向。坚持消费导向、市场导向和特色导向生产,做到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并重。
3.1.5调整结构。突出庆丰特色,防止盲目跟风,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3.2 “七转”
3.2.1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突出粮食生产专用化。走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水稻绿色高产创建之路;围绕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富硒优质稻,构建粮食产业链,打造稻米品牌。
3.2.2转变产业布局模式,彰显结构调整特色化。突出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资源配置向优势产区、优势产业集中。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大力发展稻虾产业、瓜果蔬菜产业,探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优势“点、片、线”转化升级,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3.2.3转变传统营销形式,实现农业经营品牌化。实施“龙头带动”和“品牌强企”战略,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参股联合、支持上市等方式,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团队,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俱乐部”,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3.2.4转变科技推广路径,推动技术应用集成化。开展“院企联合”,建立科学研究试验、核心技术推广、职业农民培训、生态农业模式和农业决策参考“五大示范基地”,打造育繁推一体化“虾谷产业”;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园、返乡农民创业园;推进农艺、农机、农信深度融合;建设节水灌溉、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和农场式现代农机服务示范区;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和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经营主体。
3.2.5转变常态配置思维,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本着“集中投资、多年受益”的原则,切块治理、分年实施,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配套与之相适应的深耕深松、秸秆还田、高效节水、绿色植保和机械烘干等现代农业设施装备。
3.2.6转变农业服务方式,实现农业服务多元化。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防控制度;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和各类农业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3.2.7转变增收渠道,形成农民收入多元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要素参股经营,努力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
3.3 “六促”
一是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规模、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驱动转型,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人工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高效可控的现代科技装备转型,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四是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型,五是农业产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六是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