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南京地区地貌单元
2018-02-10卞立明南京勘察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7
文/卞立明 南京勘察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7
地貌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是岩性、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综合反应,也是近期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南京地区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剥蚀及河流侵蚀、堆积形成,少量岩溶地貌、火山地貌,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米以上,最高海拔在紫金山主峰,为448米,长江沿岸现代漫滩海拔仅4米左右。下面就上述类型地貌单元简述之。
1、地貌单元
1.1 构造、剥蚀地貌
本地区大地构造属南京凹陷,区内褶皱造山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和印支运动,它们决定了本区大地构造的发展演化特征。晋宁运动结束了元古代地槽演化历史;印支运动使扬子准地台盖层褶皱隆起。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呈阶段性上升,使河谷两侧分别形成以雨花台砾石层为代表的三级阶地和以下蜀黄土为主的二级阶地。
1.2 暂时性流水作用地貌
地貌单元主要有坡积裙、冲沟、洪积扇。由于南京地区高地多为低山、残丘,故而规模小,岩性为山体母岩碎块,分选性差,大小混杂,多呈棱角~次棱角状。组成物质通常为粉质粘土、粉砂土、粗砂,空间分布特点为:由山体及远颗粒逐渐变细,无明显扇形分布。
1.3 河流作用地貌
侵蚀河谷---地表水切割而成(境内有长江河段、秦淮河全线、滁河部分段)
1.3.1 河床
南京地区主要河流为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都处于河床的中下游段。河床下切力量较弱,侧蚀较强,河床剖面平缓,流速小,泥沙沉积量超过冲刷量,河流弯曲。长江河床宽1500余米,支流中滁河、秦淮河宽50~100米。河床沉积物为粉砂、粉土及泥质,支流于上游沉积有粗砂、小砾石等。
1.3.2 河漫滩
河漫滩为枯水期暴露的河谷谷底部分,洪水期被水淹没的河床两侧地段,它是河流侧向侵蚀和河床变迁过程中形成的。河漫滩地形较平坦,沉积物颗粒很细,根据其特征,粘性土常位于下游段;砂性土位于中游段;通常为粉砂和粘土,长江南京段沉积物中粉粒占51.66%,砂粒占14.42%,粘粒占33.92%。
1.3.3 阶地
阶地为河流地质作用形成,位于河漫滩之上,不被洪水淹没的河谷两侧阶梯状地面,阶地两个主要形态要素为:阶地面和阶地崖。阶地面为古代河流的谷底,阶地崖为河流底蚀作用形成,高度反映了地壳运动或基准面变化的幅度。
1.3.4 牛轭湖
又称弓形湖,是曲流发展中被遗弃的一段河流,也是河流截弯取直形成,沉积有泥炭、淤泥堆积。南京地区于滁河六合段发育较多河曲,经笔者初考,六合区雄州街道西南3公里处的龙池即为滁河改道形成的牛轭湖。
1.4 溶蚀地貌
溶洞是地下岩溶主要形态,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地下洞穴系统和沉积物,称为岩溶地貌和岩溶堆积物。其形成条件有,①:岩石的可溶性,其成分、结构、构造为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盐类②:岩石的透水性③:水的溶解性④:水的流动性⑤:溶蚀基准面。
1.5 火山地貌
为火山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南京地区于第三纪晚期火山活动频繁,都为基性玄武岩浆喷发,形成规模较小的山丘,经后期剥蚀,现为残丘状。南京地区于江北六合区分布有方山、灵岩山、瓜埠山、恋山及桂子山等,于江南江宁区分布有方山,为第三纪晚期活动的基性玄武岩浆所致,自有人类活动以来没再喷发过,故均为死火山。
1.6 人工地貌
指历史时期内人类根据生产、生活、政治、军事等需要,在自然地貌基础上改造利用、修筑开凿的人工堆积岛、城墙、堆土、人工河流、水库、采石坑、矿坑等地貌形态,南京有举世闻名的明城墙、人工湖泊(金牛湖)、河道(胭脂河)及坑道等。
2、地貌工作方法
通过野外实测和航空照片、卫星照片上识别分析是研究地貌的主要定性方法。既要研究不同地貌形态的成因,也要注意形态相似的成因区别。地貌形态测量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高度,相对高度一般可以提供不同地形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如河流高阶地形成早于低阶地)及其所受到的新构造运动影响等重要资料;2坡度,对研究坡地重力灾害有实用价值;3地面破坏程度,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结果。
3、研究地貌的意义
研究地貌发展即研究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是在研究静态的特征基础上判读阐明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弄清地貌结构,开发利用第四纪资源和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基础,同时为城市规划,新建项目选址,城区改造,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
(1)资源开发利用根据地层特点可开发其矿产资源,(如梅山铁矿、幕府山白云石矿等),砂矿、粘性土矿产品。地下水岩溶地下水,是工农业和生活必须的重要资源。
(2)工程建筑。水利、水电、交通、建筑和水运等工程勘察都必须研究与工程有关的有利和不利的地貌及第四纪沉积物、新构造运动和现代动力作用。对大型长效和安全性要求高的现代工程,如大型水库、水坝、主航道、核电站、地铁、隧道和高层建筑等。不仅要研究可利用的地貌条件,还得研究工程后由于局部地质、地貌条件变化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研究地貌可以为部分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时间与空间和强度演化规律,监测和防治,减灾和救灾。人类活动速度与强度的加剧对现在和未来发生的灾害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其活动规律及变化方向,探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等方面上具有科学的意义。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建筑活动,不可避免地与大地关联,研究地貌可以为我们合理科学地进行决策提供帮助,有利于资源优化利用,进行城市大比例地貌基础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细致的地貌工作可以为城市规划、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有指导作用,还可以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做出贡献,所以笔者认为,南京地区大比例尺高精度的地貌调查工作有必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