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第三方工程检测机构发展探析
——以杭州市为例
2018-02-10王路施芳琦浙江吉和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1裘建锋杭州市江干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浙江杭州310002
文/王路、施芳琦 浙江吉和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21 裘建锋 杭州市江干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浙江杭州 310002
1、引言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我国从战略高度审视国家发展潮流,统筹国内外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认证认可领域,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将认证认可作为合作重点;2015年6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局发布《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1]。在计量领域,2016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一带一路”计量合作愿景与行动》。
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必须抓住国家整体规划思路,紧贴政策才能在开放的检测市场中谋发展。
2、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2.1 国外典型检验检测机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浏览几个全球知名的检验检测机构官网,可知其在审核、认证、咨询、检测、测试、培训、验证等方面提供多元化服务,积极开拓中国市场,逐步建设中国市场网络,并已将服务范围拓展到了建设工程领域,具体如下:
瑞士的SGS提供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等服务,1991年在中国成立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现已建成50多个分支机构和100多间实验室,员工超13,000名,服务能力涵盖工业和建筑业等[2]。英国的Intertek提供测试、检验、认证、审核、风险评估和管理、咨询、培训等服务,1989年在深圳成立合资公司,现已建成100多家实验室或分支机构,员工超10,000名,服务能力涵盖建材等[3]。德国的TüV提供测试、检验、审核、认证、培训和知识等服务,国内成立南德认证检测(中国)有限公司,现已建成约40个分支机构,员工超3000名,服务能力涵盖土木和结构工程服务、建筑材料及制品、建筑能效等[4]。
2.2 国内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7年9月4日,第九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据报道,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3.36万家,从业人员111.6万人,规模100人以下的占比96%,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王颖婕认为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完善,政策环境利好,人才建设发展迅速,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质量技术基础能力有待提升;建设体制机制仍需完善;检测机构布局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等[5]。罗林聪等在其论文中提出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小且重复建设、标准化及科研力量较弱、大部分机构缺乏品牌国际影响力、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检验检测服务业对其他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较弱等问题[6]。
3、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
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兼并、重组
由于检测市场为碎片市场,横跨众多行业,且每个市场相对独立,无法通过资本进行快速复制与扩张,因此,通过收购方式快速切入新市场,从而实现多样化的检测服务、多层次的行业分布以及广泛的全球覆盖,是国际检测市场的趋势[7]。“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提出了要求:“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解决这些机构过于分散、活力不强的问题”。在国内,2016年第三方检测机构苏交科收购全球最大环境检测公司TestAmerica的行为拉开了并购的帷幕。2017年,华测检测以918万元收购了主营业务为建材检测的四川华测建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68%股权;苏交科收购主营业务为工程检测的广州建粤路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钛和资本副总裁和创始合伙人郑安吉建议,不要放弃产业方或资本方的合作。尽管目前企业现金流和利润较好,但长期发展会有问题,需要借助大平台,形成集团化运作模式[8]。
3.2 联盟
共享经济时代,应该打破技术壁垒,共享技术和设备,实现人员和设备的优化配置;建立交流平台,共享管理经验,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借鉴,提升检测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杭州本土机构可以与国内技术和实力雄厚的检测公司或集团联合,以资金或技术股方式,建立联合检测公司,利用自身地域人脉优势,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建设高尖端的实验室[10]。在第九届第三方检测论坛上,专家指出我国现在3万多家的实验室,做到1000万到3000万业务量的占大多数,需要寻找从1000万到5000万突破的中小企业同样占绝大多数。欧陆集团中国区执行总裁秦殊涵建议企业之间互相合作,例5家规模都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联盟就是一个亿,就会吸引投资者投资[8]。
4、发展建议
民企代表华碧实验室集团总裁刘学森建议民企首先一定是先走精;欧陆集团中国区执行总裁秦殊涵认为,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一定要突出,多在管理上下功夫并提高技术能力[9]。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分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有机会和同行探讨、共同进步。
4.1 业务与多元化
没有业务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目前,建设工程检测机构能承接的业务范围和企业已获取的资质范围息息相关。
2016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专门阐述了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简称“NQI”)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技部也首次将NQI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NQI是对一个国家质量体制机制的统称,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四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专业特性[5]。在杭州,杭州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的业务涉及检测、鉴定,浙江中浩应用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业务涉及检测、鉴定、测绘、评估、咨询等,浙江中能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的业务涉及检测、鉴定、测绘等,服务领域已涵盖建筑、铁路、通信、水利、交通。
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服务类型偏单一,想要做强做好,需要往NQI四个方面发展,多和行业标杆交流学习,发展多元化业务。
4.2 人才与国际化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招聘、甄选、培训、指导、领导,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有计划地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持续提高人员的检测能力和管理能力;适时推出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绩效考核,以激励员工,使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达成企业目标。在新媒体时代,也需要网络营销专员来建设企业的官网,不断运行维护并优化设计,建立和客户的又一条纽带,为不久之后的国际化、品牌化作准备,随时向世界展示企业形象。
4.3 管理与规模化
以下仅针对检测业务提些建议,暂不涉及计量、认证、标准方面。
(1)前期招投标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
在这一阶段,企业资质类别越多,选择余地就越大,中标几率相应越高。同一时期不同项目招标,但企业的人力财力有限,就不得不择优而选,做好人力财力的配置和检测方案的撰写,突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2)检测准备阶段:合同管理。
经过紧张的等待,收到了中标通知书,此时应及时签订书面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各支付节点及费用占比等,明确违约责任,对特殊项做出书面说明,以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耗损双方的人力财力。
(3)检测实施阶段:流程管理、项目管理、互联网+大数据。
以质量手册为大纲,参考程序文件,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类培训,不断优化检测流程管理,做好质量体系文件的升级工作,并以实践来提高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内审员、业务受理员、设备管理员、文件管理员、样品管理员等的管理水平;从项目管理角度出发,将同类产品的多个检测项目看成一个项目周期,充分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项目的进度、质量及成本管理。另外,上任华测总裁徐帅军曾提及过检测数据的开发利用问题,检测产生的数据作为含金量最高的数据,不仅可以进行产品的质量管理,还可以进行风险管控。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何桢对徐老的话表示十分赞同,提出分析大数据尤其是在线分析是一个很大的挑战[11]。未来企业如何充分利用检测大数据来增值服务,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4)检测结束:客户关系管理。
工程竣工后讲究保修期,检测结束后讲究服务期。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建立客户资料档案,为每个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咨询,以提高客户满意率为目的,认真对待客户的投诉,择其可取之处而改进,这样既增加长期客户,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小结
管理贯穿了检测全过程,渗透到企业的角角落落,管理的实施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对最高管理者自身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前文所述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水平的管理团队联合高效的专业技术团队,管理就更容易出业绩,并创造出诚信热情、专业严谨、创新高效的企业文化,有力助推企业往规模化发展。
4.4 诚信与品牌化
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道。第三方检测多小微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并不雄厚,面临着场地、人员、设备、业务开发等各种费用压力。行业内会有争夺客户、打价格战的行为,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目前政府无法有效区分辨别“良币”和“劣币”,暂时也没有现行的检测机构综合实力评价机制等,报告盖上CMA章即被认可,使两者报告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和市场。企业是逐利的,慢慢“良币”就会退出市场。
行业内,报告造假行为一经发现就会影响到企业自身资信,企业将面临纳入不同的处罚措施。距认监委统计,2017年上半年因造假被暂停、撤销、注销CNAS认可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有79家[9]。2017年10月起,浙江开始实行《自我申明公开承诺》,信用诚信与风险防控也成为了一项需要企业重视的管理内容。基于诚信,企业如何在社会上建立良好口碑,树立企业形象,形成品牌以吸引到更多投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四点,彼此交叉融合,并不能独立看待,更不能顾此失彼,只能在企业的发展实践中,摸索出其平衡点。
结语:
2017是建筑业的改革发展大年,各种政策文件和实质性举动频频不断,工程检测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不可避免的迎来了它自身的转型变革时期。第三方检测机构不仅要面对同地区同行间的激烈竞争,也要充分认识到国外同行可能会带来的行业变革,主动开展机构间、国际间合作,博观、厚积、学习、借鉴,以提升企业实力,决战于当下,决胜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