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转型升级的科技园区公共服务规划思考
——以上海市奉贤经济开发区生物科技园区为例
2018-02-10王彬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200040
文/王彬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 200040
1、引言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抓住产业园区,没有一流的开发主体,产业发展就是 空中楼阁。切实加强对产业园区的规划、指导和考核,促进产业园区不断提升开发建设水平,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上海紧密结合科创中心国家战略,做好“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文章。园区转型升级需要以人为核心的生活配套设施,关注人才成长规律与需求,打造活力宜人的生活社区。
上海奉贤经济开发区生物科技园区是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面积5.95平方公里。地处南桥新城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捷,配套功能完善,综合环境优越。2015年被列为上海市乡镇工业园转型试点,提出以生物科技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全面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四新”经济“新载体”。
2、现状评估
通过手机信令识别园区现状就业人员共有6747人,5%来自市区,11%来自其他郊区,84%来自奉贤本区,其中来自南桥镇为4905人占73%,说明本园区为南桥新城提供就业岗位十分重要。现状就业人员构成以从事生产的年轻蓝领为主,除“千人计划”引入的特别高端的人才以外,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才占比尚偏低。
园区现状生活性服务配套供给严重不足,现行控规中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72%已出让,但实际能够直接为就业人员服务的设施个数为零。公租房和科技绿洲项目建成后将会得到改善。公交车站只有外围2个站点,园区内部站点个数为盲区。
根据调查企业访谈,持续改善交通条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缓慢问题提及较多,如可供园区企业员工使用的公寓、公租房,公共餐饮配套设施以及休闲娱乐场所,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能有力地支持企业吸引员工、保留员工。
3、转型目标
存量规划时代,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体现定位有高度,品质能提升,实际能操作。园区以“产城融合发展、满足创新创业人群综合需求的、充满乐趣与关怀的活力产业城区”为目标,改善新城居职平衡,吸引创新人才,实现配套功能、路网尺度、交通组织、景观风貌四大转变。基于人群构成,分解需求特征,进而针对提出精准化配套设施,实现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一致性。
4、规划策略
4.1 产城融合“多层次”策略
规划形成与周边区域和园区自身的多层次、多圈层产程融合。一是促进南桥新城整体的产城融合,提升就业吸引力,为南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设置相应落户政策、购房补贴等配套政策支持。二是加强与周边大居的产城融合,加强通勤行联系,提供匹配住房产品,引导政策性转移。三是适当补充园区内部产城融合。供应总量保障30%左右的就业人口实现内部居住保障,提供可居住面积约50万方。住房类型考虑规划管控要求,以类住宅产品为主,如公租房、人才公寓、loft公寓、商住混合住宅等。
4.2 园区级设施“核心化、复合化”策略
六平方公里的大园区亟需塑造一个可识别的中心、可集聚的中心、可激发智慧的中心。借鉴张江药谷园区,围绕园区管理大厦和体育中心,积聚各类服务设施,形成园区的服务核心、交流平台、形象展示窗口。过去以企业发展为优先的阶段,企业需要以货运交通方便为重,沿道路外向型布局,缺乏集中和辨识度,园区特色和形象无法有效展现。如今以人的活动为优先的发展阶段,人们需要一个可识别的中心、可集聚的中心、可激发智慧的中心。
配套功能高度混合的核心地带,实现交往开放与创新融合。引导设施类型复合、空间形态开敞、环境氛围轻松,塑造园区标杆,提升服务能级,打造创新综合体,促进空间复合利用。
4.3 片区级基本配套“单元化”策略
加强基本配置的“可达性”与“责任义务”。根据服务能级将公共服务设施划分园区级和片区级两大类。园区级由园区主导开发建设,集中布局、功能混合,可外包,设施规模与能级相对较高。园区划分六大产业片区,片区级配套嵌入式融入街区公园绿地、建筑中,由园中园自建,采取商业化运作形式。根据组团区位与开发时序,各片区配建标准有所差异。片区级由园中园等二级开发整体配建,以市场经营为主,多结合绿地广场嵌入型布局,设置便利店、ATM、咖啡厅等。
4.4 通勤空间“人性化”策略
维持原有路网格局基本不变,调整、加密部分街区支路,实现道路网络细密化与街坊尺度人性化。柔化道路绿化环境,构筑人性化、亲和力的活力街区。同时实现客货分离、公交覆盖,建设通勤林荫道。引入城市公交,覆盖园区就业集聚地,北部生产比例高,强化组织货运交通;南部就业密集,强化组织客运交通和慢性交通,同时园区配置公共交通设施,如循环小巴、自行车租赁点等,打造公交友好型科技园区。
4.5 门户窗口“点亮化”策略
秉承新城区发展格局,展现园区崭新形象。引导园区户口设置标识化设施,引导服务能级高端化、空间特征标识化、环境品质艺术化,形成园区的门户两点,如韩国DMC数字媒体城,融合科技感与时尚感,整个园区建筑风貌、公共空间、构筑小品都体现未来感,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名片。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科技园区规划尤为重要,基于人的需求与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体现多元需求、功能特色、灵活配置,营造更为舒适、充满活力的产程融合型社区。
[1]李聪.园区向新城转变的产业配套设施规划探索.规划师[J].2014-11-10.
[2]蔡靓.高科技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