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方法及应用探讨
2018-02-10罗翀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00
文/罗翀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500
确保建筑总体稳定的重点就是保障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性能。近几年,建筑物的安全事故反复出现,这与建筑主体结构建设的质量息息相关。尽管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施工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尚未得到及时处理,最终导致建筑质量不断下降,因此,需要高度关注建筑物主体结构性能检测工作。
1、建筑物主体结构性能检测方式
1.1 外观测定法
在检查建筑物结构质量时,外观测定法是最早采用的一种方式。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建筑工程的外观结构,初步测定建筑物主体结构性能。外观测定法主要涉及如下几点内容:第一,观测建筑物的外观,保证建筑物无破损、裂纹等问题。第二,观察建筑物的外观及尺寸,保证其符合相关质量技术标准;第三,调查建筑物施工所需的材料强度及稳定性,以保证其符合建筑施工标准及设计要求。在采用外观测定法检测建筑物主体结构性能时,主要是结合检测者的专业素养及实践经验进行,存在明显的主观性。
1.2 仪器测量法
在外观测定结束后,还要使用仪器来辅助检测建筑物主体结构性能,采用相关测定仪器及辅助设施来检测建筑物结构质量,再对比、判定并研究检测信息与标准信息间的区别,由此完成建筑物主体框架的质量检测任务,即仪器测定法。仪器包含两类:无损检测与有损检测。前者是根据建筑物主体结构特征,采用相关测定仪器仔细检测建筑内部情况,并不损坏建筑物,如X光科技、超声波、电磁波等。后者则是采取规范化方法,对主体结构展开加压测试,再试验仪器测量、记录主体框架各受压位置的状况,保证其符合施工质量标准。
1.3 工程主体质量测量法
钢筋是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受力部件,对工程主体项目的质量具有较大影响,要测量建筑物主体项目质量就必须查看钢筋总量、配筋强度和钢筋在截面上的部位。通常钢筋保护层测量方法有两类:破损法与非破损法。破损法要求进行开槽施工,凿开钢筋保护层,但非破损法仅需通过仪器检测就可以。另外,还要进行建筑物主体框架的抗压性能检测,通常情况下,需测量主体框架的抗压强度,分为动态检测法与静态检测法。前者就是经脉动和起振器的双重影响,检测振型与部件频率等参数,采用判别系统理论检测钢筋混凝土里的钢筋。后者主要包括超声脉冲法、雷达法及回弹法,相对于动态检测法,其测定结果精准性更高,但在大型项目结构中就不太适用。
2、建筑物主体项目质量检测中常见的问题
2.1 相关制度及法规不健全
建筑物主体项目质量检测活动的主要基础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法规和制度及科技的标准。但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法规及政策尚不健全,法规及制度不但缺少连续性,调整的范围也很大,这会影响到建筑物主体项目质量检测活动的顺利进行[1]。随着高新科技的进步,在建筑领域开始引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但却未发布与这些新事物有关的法规机制,这对建筑物主体项目质量检测工作具有较大影响。
2.2 没有严格控制施工现场
在建筑结构施工中,细节性工作内容很多,针对这类工作,要严格加以监督和控制,保证工作人员的各种工作严格根据相关标准开展,但实际施工中并没有做好这点。很多施工管理工作对工程现场加以监督时,敷衍行事,未真正深入施工现场内开展动态化控制,令不标准的施工行为“有空子可钻”,从而影响到整个建筑质量。
2.3 质量检测者素质偏低
当前,质量检测者的素质偏低是国内建筑物主体结构性能检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质量检测中不能根据相关规定严格控制检测质量,无法妥善安排质量检测任务,质量检测缺少标准性以及自身责任感较低。
3、建筑项目主体结构质量测量方式的运用
主体结构质量测量是建筑物检测的关键内容之一,需要结合各种标准科学开展检测工作,并确保工作质量。对此,下文详细介绍了建筑物主体结构质量测定方法的有效运用。
3.1 施工准备过程的检测
建筑项目主体结构质量测量工作涉及诸多内容,从纵向上说,涉及不同环节的建设质量、标准性等,从横向上来看,主要涉及材料、机械、技术、控制,检测方式要根据实际要求合理选择。在建筑项目施工准备过程,对于主体框架的质量检测,主要涉及施工方案、原料质量、员工技能、施工资质等内容。在正式施工以前,需要审核施工企业的资质,保证其具有施工实力,随后仔细审查相关技术人员及机械设施,保证设施充足、员工技能过关[2]。施工准备过程检测的关键是设计方案,施工企业能够采用建筑信息模型,通过立体化模式呈现出主体结构的设计方案,质量检测者就针对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深入研究,如方案是否兼顾到本地地基环境、风力条件等。
假设施工场地土质疏松,需要反复夯实与化学加固,但施工方案上并没有确定这点,质量检测者就要与施工单位沟通,确定软弱地基缺陷是否得以明确,并全面掌握施工单位的处理方法,以保证建筑物主体结构免受地基问题影响,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受力位移等现象。
3.2 施工过程的质量测定
建筑施工过程,对于建筑物主体结构的质量测定,需要仔细、认真,在掌握重点的基础上,不得遗漏任何细节,保证建筑物主体结构质量合格。该阶段的质量检测值得注意的问题有:施工标准性、材料品质、主体结构下沉率、工程承重结构规划建设等。以下沉率的测量为例,下沉现象在建筑工程中经常出现,并且因为建筑主体项目重量很大,几乎很难防止产生下沉,普通沉降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质量故障,但若沉降位置存在差异,产生不均匀沉降,将可能破坏建筑力学概念上的平衡,引起安全隐患[3]。在质量检测中,首先选择水平部位,设定基准点,然后选择诸多参照点,分布在建筑主体项目的不同位置,用作检测依据,开展第一轮测量工作,记录基准点和全部参照点间的夹角数据用作标准值。随后每天测量一次,记录数据,若夹角值改变很大,要停工解决,防止建筑主体项目在后期应用时产生不均匀下沉。
3.3 建筑竣工过程质量检测
建筑项目进入竣工环节后,质量测定主要是面对细节进行,涉及工程外形结构、室内规划、调整空间等。现代化工程的主体结构,特别是大型工程,通常以混凝土结构为主,在建设中,一个常见的质量问题即裂纹,另外大型混凝土部件还会存在内部空洞,裂纹与空洞都会降低混凝土构件的总体强度,使之承重能力减小。在检测过程,应该首先采取观察法,对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全面检测,确定其无大尺寸裂纹后,再采用设备展开二次测定[4]。例如超声波测量,根据声波在各种介质内传递速度及回波的差别,了解混凝土部件的质量状况,若出现裂纹、空洞等现象,无法完成验收工作,需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处理,进而确保建筑主体项目质量。
3.4 主体结构质量验收方式
若要有效提高建筑物主体结构质量,必须结合实际工作要求,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做好建筑物主体结构施工质量验收工作。
(1)严格根据流程验收主体项目。建筑物主体结构质量验收工作,一定要严格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内容进行。通常情况下,建筑质量验收应在施工竣工后进行,并全面掌握主体结构项目的质量状况。第一,组织验收者观察、测量施工场地,采集并记录相关数据资料;第二,分析信息,评价结构质量。唯有如此,方可提高验收结果的精准性及稳定性,保证建筑质量。
(2)分析施工工艺资料。要判定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就必须调查、整理和分析施工工艺资料。通常情况下,施工工艺资料涉及原材料产品品质证明和测试报告、施工测试信息、见证试验信息、分部分项与隐蔽项目验收信息等,验收者必须处理好施工工艺资料的采集工作,对其加以整理、编号与分析,保证施工工艺技术资料具有真实性、稳定性与完整性等特征,并符合设计要求。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针对建筑物主体结构质量测定十分关键,所以及时找到建筑结构中隐藏的安全问题,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及安全,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建筑物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创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方式,提高检测效率,以确保及时检测出建筑物中隐藏的各种问题,确保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