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资该挺直腰杆了,背上的“黑锅”要彻底拿下!

2018-02-10中国农资焦自宣

中国农资 2018年33期
关键词:调节剂农资化肥

□《中国农资》记者 焦自宣

近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相关建议的集中答复,其中对“关于农产品提质,禁止使用激素”建议的回复引起了业内关注。农业农村部为激素正名的行为让不少业内人士热泪盈眶,但“关于农产品提质,禁止使用激素”这个建议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外界对农资行业的误解何其深啊!

不得不说,这些年农资行业为食品安全问题背了不少黑锅。不少人谈肥色变、谈药色变、谈激素色变……作为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农资为何由养活了13亿人口的“大功臣”,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后是农资产品之过,还是人之祸?《中国农资》记者为您探寻误解背后的真相。

那些年,农资行业背过的黑锅

近几年,关于使用农资产品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特别是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为了所谓的“点击量”,不少以“广大消费者”视角为切入点的谣言应运而生,凭借夸张的辞藻和避重就轻错误论断,瞬间刷爆朋友圈。

最有名的莫过于“顶花带刺”的黄瓜。自2000年起,就陆续有报道称“顶花带刺”黄瓜是用避孕药催长的。网上盛传,带花的黄瓜涂抹了避孕药,大量食用将致不孕。事实上,“顶花带刺”的黄瓜的确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也称“植物外源激素”),而至于谣言中所说涂抹“避孕药”一说纯属无稽之谈。植物生长调节剂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发酵等方法生产的具有类似植物激素功能的物质,与动物激素在性质、结构等方面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化学结构和靶标蛋白都截然不同,就像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与锁不匹配,当然也就无法打开。

农业农业部的回复中也明确指出,在安全性方面,国际上至今为止从未发生因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国,施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也是非常安全的。

同样的,在化肥和农药领域也存在同样的误解。2016年,一篇《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一度把农药推向了舆论漩涡的中心。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有机肥替代,也被一些人解读为化肥不能用了。尽管有关部门、权威专家、行业媒体不止一次为行业正名,但只要出现有毒香蕉、爆炸西瓜、空心番茄等类似问题,农资行业总要被提溜出来说教一通。关于这些问题,大众归结的原因无非几种:打了农药、加了激素、用了化肥。可试想一下,如果不使用这些农资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将会如何?作物产量如何保证?人们又如何能够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的瓜果蔬菜?

农资为何总被“误读”?

无论大众对于原因的解读是否正确,一些粮食、食品安全事件确实是存在的。而农资作为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支农产业,承担部分责任无可厚非。但必须要清楚的是,问题是出在农资产品本身,还是其它环节?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281号建议的答复中强调,就植物激素而言,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植物内源激素不足时,需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或延长供应期、节约劳动力的目的。与其他农药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纳入农药范畴管理,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病防虫除草的农药,其产品属于低微毒性,有些甚至因为几乎无毒而被列为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的豁免物质。

可为何它成为了众矢之的呢?北京裕丰金必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荣军表示,一是部分不法肥料厂家的隐形添加。只要在科学合理范围内使用,能够极好地促进作物生长,提升作物品质、品相。可一些不法的肥料厂家为提升产品效果,在产品中隐形添加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是标识不清。因为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需要农药登记审批,添加在肥料中,不能够有效标识添加成分及含量。三是农民在直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的过量使用,或是对不知道添加有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的过量使用。

再看看化肥和农药。近些年,我国的化肥、农药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的管控也不断加强,高毒农药已基本销声匿迹,农资产品的安全得以保证。但随着农民对产量的过度追求,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使得耕地质量水平严重下降,从而影响了作物品质,甚至出现了药害。国家提倡有机肥替代,也是为了改善原有的施肥结构,让施肥更加合理,让土壤更加健康,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但此举并不是对化肥的否定,有机肥替代也绝非100%替代,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已多次强调,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看出来,前文所说的诸多问题,更多是出在使用环节,而非产品生产环节。单纯地以结果导向来否定农资行业,显然是不科学,也难以令人信服的。

为行业正名还需多方发力

正是知道这些农资产品对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一些不法肥料企业才会在产品中隐形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农民也才会过量使用,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为农资行业正名,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呢?

就植物激素而言,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李朝韵表示,首先,要加强行业自律。对自身产品严格把关是最基本的要求,市场秩序的稳定也需要共同维护。其次,要加强市场监管。自上游着手,从监管层面杜绝隐形添加,以保证农民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不会造成不科学使用。最后,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对有关农资的正确认知,指导农民科学地管理种植。

农药也不外如是。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在谈及农药的科学使用时就曾表示,使用是农药产业各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种植户用药水平的高低,农药使用的安全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效果和施药人员的自身安全,关系到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和种植户收入的高低,也关系到农药行业的切身利益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较于农药和植物激素来说,化肥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化肥急需的是正面的宣传引导。当前,很多人一味追求纯天然绿色食品,而国家提倡有机肥替代的行动也被一些人士过度解读,成为了他们口中的有力论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资行业想要正名任重而道远。但真金不怕火炼。只要农资行业形成统一战线,严于律己,共同维护行业秩序,努力推动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农资行业定能走出“妖魔化”的怪圈。

记者手记

攥紧拳头,为农资正名

正所谓“宝刀赠英雄,金簪送美人”。好的东西需要遇到会用的人,方能展现其真正的价值,农资亦是如此。但在加强农民科学管理意识、提升农民田间管理水平的同时,记者认为,提升行业的团结度更为重要。

且不提在农业生产中占比极小的植物激素,就说肥料与农药行业。在出差过程中,记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块示范田,农药企业来了说是用了自家农药的功劳,肥料企业来了说是用了自家肥料的功劳。而在一些类似土壤污染的问题上,农药企业会将原因归结为“过量施肥”;而肥料企业则会说:“是过量使用农药造成的。” 肥料与农药作为农资行业两大组成部分,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往往会被外界同时提及。这在外界人听了去,就成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

再单说肥料行业。近两年,有机肥行业风头正盛,而部分有机肥企业在产品的宣传推广中往往会将化肥作为垫脚石,直言使用化肥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使用有机肥则能恰好解决这些问题。人为夸大有机肥的功能,而有意放大化肥的问题。

农资行业被“妖魔化”已经不单单是肥料还是农药,或者是化肥还是有机肥的问题。在为行业正名行动上,农资行业首先需要统一战线,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共同维护良好的行业大环境。当然,市场监管、技术推广及宣传科普力度的增强也必不可少。而作为权威的行业媒体,《中国农资》也呼吁各位媒体同仁加大行业正面宣传,避免不实的报道与片面解读,毕竟农资行业持续发展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来营造!

猜你喜欢

调节剂农资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哮喘治疗中白三烯调节剂的应用观察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