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2018-02-10李业东
李业东
(长春市环境保护局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吉林 长春 130122)
农村水环境具体包括我国各农村区域中的池塘及湖泊等地下水、地表水等。对农村水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和保护,不仅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提供质量更高、更为充足的生活用水,也有利于降低各种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基于此,有必要对保护及治理农村水环境高度重视,以维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1 农村水环境污染产生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农村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及方式逐渐改变,排出的生活污水逐渐增多,同时,由于缺乏有效处理,致使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周边水环境中。第二,农村推广应用集约化畜禽养殖模式,产生了大量禽畜废水。第三,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农民开始尝试应用各类新型的种植方式,引发了多种农药、化肥超标使用的问题,进而引发农村水环境污染。第四,水产养殖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第五,工业废水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第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的围湖填河造地操作缺乏合理性,间接导致河道硬质化。第七,缺乏对河湖进行有效清理,导致河、湖底部淤泥大量堆积。第八,水体在遭受污染后,生态系统被破坏,自我净化能力大幅度降低,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恢复及净化操作,导致相应区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断严重化[1]。
2 农村水环境保护建议
2.1 农村水环境治理方法
水污染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水污染程度超出某种标准后,水体将丧失自我恢复及调节的能力,导致水质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健康、平稳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其恢复的时间大幅度延长。因此,进行农村水环境治理,应注重遵循综合治理的理念,切勿应用各种“单打一”的方式[2]。
2.1.1 农村生活污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脚步不断加快,我国各地方的农村也逐渐发展起来,使得各郊区的人口密度大幅度增加。同时,农村人口数量增加,产生了大量农村生活污水。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旧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处理生活污水的设备及设施等依旧较为缺乏,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多在简单处理后排出或直接排出,对区域内的水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基于此,需要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重视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利用,需要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征及处理要求加以分析。就目前来看,多数农村区域缺乏专业的污水处理机构和人员,采用的污水处理方式较简单,农村整体的经济实力较弱,在具体实施污水处理操作时,应注重控制成本。总体来说,即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时,应基于该区域的经济条件及地理环境等,择选处理方式及模式,以提升污水处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应以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距离为参照,采用不同的方法。距离处理设施较近,并已经建立起污水管理网络的区域,可将该区域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管控范围内;距离处理设施较近,但并未建立起污水管理网络的区域,可先利用便捷性较高的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临时处理,以便于在污水处理系统建成后,对污水进行更快速的处理;距离处理设施较远的区域,可以统一应用集中纳管就地建立起污水处理系统,促使农村的各类生活污水在有效处理后排出,将处理后残留的污泥等用作农肥。
此外,针对规模较小,地理环境较复杂的自然村庄,可有针对性地应用分散式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简而言之,即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类生活污水进行分区收集,以区域为单位,对每个区域的生活污水进行单独处理,以更好地管理生活污水,改善农村排水问题[3]。
2.1.2 畜禽废水。据有关统计显示,基于畜禽养殖产生、排放的废水污染总量占农业面源污染的50%以上,是农村地区污染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实施各类畜禽规模性养殖操作时,理应对相应的畜禽粪便进行有效的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现如今,得到国家认可的畜禽废水排放方式包括达标排放及处理后还田进行资源化利用等。
针对畜禽废水来讲,由于其中存在的有机物及氮的浓度较高,所以,对其进行处理多采用生化性方式。但上述当下广泛采用的处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适用性问题。例如,在达标处理操作过程中,需另行添加碱和碳源,消耗的能源相对较多,并且会造成多种资源的浪费问题,可应用性较低;应用纳管处理操作,对废水中氮的含量会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及处理难度较高的问题,可应用性相对较低。
个别污水厂需要处理的工业污水较多,需要在充分考量纳管处理方式的经济性及可行性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纳管标准,以更好地控制污水厂及养殖场的废水处理成本。
为促进畜禽废水的堆肥、沼气无害化及资源化的实现,可应用以下方法。第一,实施有效的投资体制创新,推广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注重引导一些社会资本加入PPP模式的建设及运营中来,降低项目申报主体标准,使一些有意向及实力的企业也可以参与项目申报,以推进相应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第二,针对禽畜养殖的源头进行有针对性的减排操作,以大幅度降低污染物的生成数量和禽畜废水的排放量及浓度,以减少实际的减排压力,降低各种臭气的产生量,有效降低禽畜的死亡率[4]。
2.2 其他治理及保护措施
2.2.1 推广和宣传生态健康水产养殖。首先,可在湖、河周边规划养殖区域,并支持有实力、有经验的渔业企业进行有效的集约化养殖操作。其次,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应用人工合成饲料,不断减少冰鲜杂鱼等饲料的使用量。最后,高度重视养殖投入品管理,并严格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减少抗生素类药品的使用量。
2.2.2 优化水体健康生态系统。优化河道生态环境,使河流恢复原来的生态面貌,对有效延长生物链,建立起良好的河道生态系统,提升物种的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而言,应优化河流水文条件、改良生态环境,以推进河岸缓冲带的建设进程。
2.2.3 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力度宣传,推广低残留、低毒农药的应用,综合防治各种农作物病虫害;有针对性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措施,应用各种实效性较高的施肥设备及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深入分析环保要求,以使建立的高标准农田满足环保要求。
3 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人口的增多,水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带来了不良影响。有关部门及人员有必要探索各种有效的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策略,并依照实际的水环境不断优化策略,以更好地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对促进农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