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日本对虾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2018-02-10徐丽平
徐丽平
(响水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站,江苏 响水 224600)
日本对虾俗称车虾、竹节虾、基围虾、斑节虾和花虾等,隶属于甲壳纲,体表具有鲜艳的横斑纹,头胸甲和腹节上有棕色和蓝色相间的横斑,尾节末端有蓝色、黄色横斑和红色的边缘毛。一般雌虾体长130~160 mm,雄虾体长110~140 mm,自然分布很广。
1 日本对虾生态习性
1.1 栖息与活动
日本对虾在自然环境中栖息于水深10~40 m的海域,喜欢栖息于沙泥底,具有较强的潜沙特性,白天潜伏在深度3 cm左右的沙底,很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
1.2 对环境的适应性
1.2.1 对盐度的适应。日本对虾为广盐性虾类,对盐度的适宜范围为15%~35%,一般不能低于7%。
1.2.2 对温度的适应。日本对虾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在8~10℃停止摄食,5℃以下死亡,高于32℃停止生长。
1.2.3 对水中溶解氧的要求。日本对虾在池养中忍受溶氧的临界点是2 mg/L(27℃时),低于这一临界点即开始死亡,耐干能力强。
1.2.4 对海水pH值的适应。日本对虾对海水pH值的适应范围为7.8~9.0,养殖中后期以8.2~8.5为宜。
1.3 食性
日本对虾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尤其喜食小型低值双壳类,如蓝蛤、寻氏肌蛤等,兼食底层漂游生物和游泳动物,不能直接吃大型双壳类,偶尔吃死尸和碎屑。对蛋白质含量要求比较高,人工养殖投放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最好能达到60%,不得低于45%。
1.4 生长与蜕壳
日本对虾的变态与生长总是伴随蜕壳进行的,每蜕壳一次,体长、体质量均有一次飞跃增加。从仔虾到幼虾需蜕壳14~22次,幼虾到成虾约需蜕壳18次。蜕壳多数出现在夜晚,整个蜕壳过程仅几分钟就可完成。
2 养殖前的准备
2.1 养殖场地的选择和虾池建造
养殖场地应选在交通便利、有电源供应、海水盐度适宜、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以及水质环境良好的地区。虾池大小一般控制在每块池塘3.33hm2左右,水深为1.2~1.6 m,虾池两端设有进排水闸各1座,排水口应低于进水口,并且底部呈适当倾斜状,排水口为最低点,以利于排水,池塘内不设环沟[1]。
2.2 养殖模式的选择
2.2.1 二季虾养殖模式。该模式以山东省即墨区的养殖方式为参照发展而成。每年4月中旬投放第1季虾苗,7月中旬取捕完毕;紧接着清塘、养水;8月初,投放第2季虾苗,养殖到11月中旬取捕完毕。该模式的优点是单纯养殖日本对虾,方便喂料和施药;缺点是第2季虾养殖因处于高温季节,养殖技术难度大,死亡率比较高,但如果养殖成功,其收益比较明显。
2.2.2 虾和蟹混养模式。该模式以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养殖方式为参照发展而成。每年4月中旬投放第1季虾,以后视苗情可多次补放,6月初放梭子蟹苗,6月下旬开始取虾,直到虾取完,到中秋节前后开始抓蟹,母蟹一般养到春节前后出售。该模式的优点是利用蟹将投喂的残饵和病虾吃掉,可以有效防止虾病的传播;缺点是在取虾时,虾规格不齐,也易将蟹抓上来,同时蟹会吃掉一些虾,导致虾的产值下降。
2.2.3 虾和贝循环养殖模式。该模式为新的养殖方式,是目前主要的推广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将日本对虾养殖过程中产出的尾水通过水泵或自然循环调入贝类池内,作为贝类养殖的营养水。通过贝类自然滤食后,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从而做到养殖用水达标排放。该模式的优点是清洁环保,同时贝类的收益比较明显;缺点是人工成本和机械动力费用成本有所增加。
除以上3种常用的模式外,还有连续三茬养殖模式及日本对虾和虾虎鱼混养模式等模式。但一般常用的是以上3种,往往单选二季虾养殖模式、虾和蟹混养模式,或者采用二季虾养殖模式与虾和贝循环养殖模式、虾和蟹混养模式与虾和贝循环养殖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2.3 虾塘底土处理和清塘消毒
虾塘处理一般在前一年12月或取蟹结束后进行,具体步骤为池塘水排干→封闸晒塘→清淤→整塘(翻土或取土)→修堤→消毒→进水。底土处理时应暴晒(大冻)7 d以上,以便杀灭土中的病菌。连续养殖三四年后,用推土机推土5~8 cm厚,推至池边,取出后放在堤坝上。未推土的年份,应加入生石灰100 kg/667 m2,暴晒(大冻)后翻耕。
清塘消毒的目的是通过施放药物,杀灭养虾的病原敌害和野生鱼类,为日本对虾养殖创造良好的池塘环境。每年开春后,将虾池进水30~40 cm,用清塘药物对虾池彻底清塘,杀灭敌害生物,如脊尾白虾、野生杂鱼、野生蟹类等。如虾池无敌害生物迹象,可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用量为20 g/m3。
2.4 培养生物饵料
虾池清塘15 d左右进水,进水时用178 μm筛绢网过滤,阻止野生敌害生物和鱼卵进入虾池内,水深在70 cm左右。用解毒药品先解毒5~7 d后,按2~3 kg/667 m2的标准投放藻钩虾或螺赢蜚等小型甲壳类生物,再向池内移植适量青苔作为栖息场所,每隔7 d适当投喂一些豆粕或花生粕。
3 养殖过程管理
3.1 虾苗的选择和放养
养殖户要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育苗单位购买虾苗,选择的虾苗要个体大小均匀、体色透明、活力强,一般个体为0.8~1.1 cm。如果是二季虾养殖模式,建议春季虾投放密度为5 000~7 000尾/667 m2,秋季虾一般为3 000~4 000尾/667 m2;如果是虾蟹混养模式,一般投放密度为 5 000~7 000 尾/667 m2[2]。放苗时间应在 4 月中旬,选择晴天10:00前或傍晚后,避免中午放苗。每口虾池应一次性放足数量,力戒多批放苗。数量要准确,以利计算投饵量。放苗时应在虾池上风的避风面、水较深的地点放苗。虾苗运到虾池时,要把整袋虾苗置池水中,浸泡10 min以上,待袋内水温与池内水温大致相近时才可放苗。
3.2 饵料投喂
小苗在4~5 cm前应以藻钩虾、螺赢蜚等生物饵料为主,如果池内没有,则要投喂卤虫、麻虾等。中后期人工投喂饵料时,以蓝蛤为最好,其次为深海的一些小鱼类、贝类等,投喂前用池水冲洗干净。投饵应在日落后进行,于午夜时结束,日落后1.0 h左右为日本对虾摄食最盛时期,此时可投喂日饵料量的50%,3.0 h后再投35%,午夜时投15%[3]。投饵必须做到全池撒投。
饲料投放后,认真观察摄食情况。如果饲料很快被虾吃光,说明所投饲料不足。在虾池环境条件正常的情况下,投饵后1.0 h,如有2/3以上的虾达到饱胃和半饱胃,说明投饵量充足;如投饵后1.5 h,没有残饵,说明投饵量合理。如果发现饲料不足,应适当增加,反之应减少。
3.3 水质调控
养虾首先要懂得养水,这是养虾成功的关键,日本对虾养殖也是如此。pH值可作为衡量池水质量的指标,养殖过程中池水pH值的日变化应小于0.5。养殖前期以加水为主,池水一般控制在70 cm左右;养殖中后期,池水应处于高位,不低于1.2 m,隔天加水5~10 cm,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养殖后期,可每日适当加水,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45 cm。养殖过程中,每隔7~10 d投放一次有益生物制剂,如EM菌、芽苞杆菌等,可以有效改良池底,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4]。有条件的池塘可架设增氧设施,高温天气中午及02:00以后可连续开机3.0 h左右;无条件的池塘一定要注意水中的溶氧量,尤其是高温季节夜间,如果发现缺氧,应立即投放液态、固态增氧剂,以保证溶氧充足。
3.4 疾病防治
虾病防治的根本措施在预防。通过种苗的筛选、养殖模式的改造、利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以及添加增强对虾抗病力和免疫力的营养物质等方法,培育良好的池内生态环境系统,增强虾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虾少生病、不生病的目的。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应加强观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养殖期间可每15 d使用氯类或碘类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每10 d左右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同时需要定期杀灭纤毛虫,应注意不要长期使用同一产品,以免产生耐药性。
4 取捕与运输
日本对虾一般以活虾出售为主。在虾达到出售规格时,即可下网捕捞,一般选用地笼网取捕。初次取捕时应每隔15 min观察一次,注意网中所获虾的数量,以防缺氧死亡。取捕后,要立即将其摆洗干净,装入专用虾夹,每夹装5.0~7.5 kg。装夹后应立即放入10~12℃的海水中(可用冰块直接降温),打开增氧设备进行增氧,然后通过活虾冷藏运输车运往市场。在运输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盐度和温度,可用海水精调节盐度,增氧设施应保持全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