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节水技术在农艺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2018-02-10姚友新孙义传
姚友新 孙义传 林 光
(平邑县临涧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平邑 273314)
现阶段,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用水难度不断提高,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农艺节水技术展开研究,这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艺节水技术概述
农艺节水技术是借助农业综合技术,以农业种植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为依据,对现有的耕作制度加以调整,科学选择节水抗旱的农作物;同时,采取不同的措施达到减少水资源使用量的目的,在保持农作物基本用水量的基础上,减少农作物的蒸腾作用[1]。农艺节水技术包含水肥耦合、耕作保墒、秸秆还田等。从机制上来看,农艺节水技术可以分为保墒节水类措施、降低蒸腾类措施。前者根据不同农作物生产的用水量提供不同量的水资源,对农作物的用水量进行严格控制;后者主要是在控制农作物用水量的基础上,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改善群体叶面积指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农艺节水技术在农艺发展中的应用
2.1 耕作保墒技术
耕作保墒技术主要是利用耕、锄等措施对土壤耕层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蓄水,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量,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深耕蓄墒过程中,深耕时间的选择是蓄雨的重点。一般深耕时间的确定参考农田水分收支情况,通常选择在旱秋。深耕深度取决于气候、土壤、农业工具等因素,通常为20~22 cm,部分地区可以适当加深。在深耕蓄墒过程中,通过上述措施,辅以蓄水、除草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同时减少地表径流,从源头上控制水分的减少。中耕保墒措施主要包括锄地、铲地等,中耕时间一般选择在雨前、雨后,或者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选择。中耕深度在幼苗生长期可以进行深中耕,避免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同时又可以实现高效用水。耙耱保墒是指在耕后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土壤表面土块碎散,实现耕作层上实下虚[2]。该措施的作业时间一般选择在春秋两季,以使耕田在伏前耕后及时蓄水,并熟化土壤,而立秋后雨水减少,可以进行耙耱。在立秋至秋播这一段时间,一般每次雨后都需要耙耱一次,使土壤能够有效蓄水。在耙耱保墒过程中,应多次进行斜耙、横耙,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在昼消夜冻时,农民需要顶凌耙地,中断毛管水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解冻后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同时,在秋播前通过耙耱保墒可以减少土壤板结情况,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对于耙耱深度而言,早春时深度以3~5 cm为宜,耙茬播种区域的深度一般为8~10 cm。如果秋播前进行耙耱保墒,则深度通常比播种深度浅一些,减少水分流失情况。镇压提墒也是抗旱保墒的措施之一,根据播种前后土层情况、种子发芽情况进行镇压,从而调节土壤中的水分,避免土壤板结。同时,镇压措施可以压碎表面土块,降低土壤的孔隙度,减少水分蒸发,使种子更有效地吸水。
2.2 覆盖保墒技术
覆盖保墒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项农业技术,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蓄水保墒,使土壤水资源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农田地膜覆盖使得土壤水分的垂直蒸发现象进一步减少,造成水分横向迁移,不利于土壤水分的蒸发,土壤抑蒸力在80%以上。该项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作物对深层水分加以吸收与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如果在干旱地区使用这一节水措施,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可以使降水利用率提高至80%以上,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小麦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采用覆盖保墒技术可以减少地表径流,使得耕层供水量增加。有研究表明,采用覆盖保墒技术后土壤能够减少耗水量865.5 m3/hm2[3]。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主要为阻隔土壤水分与大气的交换过程,使土壤蒸发的水分聚集在覆盖膜上,并从覆盖膜上滴落,再次回到土壤中。同时,覆盖地膜可以调节土壤温度,土壤中的水分会向土层上方移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覆盖保墒技术后,土壤上层的含水量明显高于下层含水量,也使得土壤含水量较为稳定。在应用覆盖保墒技术过程中,倘若采用机械铺膜,则需要将地膜与含水量较好的土壤进行包盖,需要完全贴实,并做好密封工作,最后进行固定。在铺膜前,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肥厚、农作物较多的区域,并且土壤并未出现板结情况、分布均匀,同时对土壤进行施肥,参考农作物的品种、土壤肥力条件的差异选择施肥时间与数量。覆盖地膜的幅宽与工艺要求一致,两端整齐完好。在平作铺膜时,直接将地膜覆盖在平整的土壤表面,并将地膜两端压在土壤沟内。畦作铺膜则是地膜覆盖高畦,地膜两端分别压于畦两侧的沟内,使土层断面为梯形。而作物桔梗覆盖技术主要是进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的有机肥,减少水分蒸发。秸秆还田就是通过一系列机械化手段,使秸秆得以粉碎,并将粉碎后的秸秆翻埋至土壤中,增强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在秸秆还田前,在施肥过程中,一般会补施一定量的氮肥与磷肥,这是因为桔梗本身的氮、磷含量较少。在深埋阶段,将肥土与桔梗充分拌和,并深埋于土层下。在整地过程中,精细整地,减少土壤架空情况。在播种农作物前,通过浇水可以减少土层架空的现象,并且可以避免桔梗与麦苗抢水。在小麦或玉米行间覆盖秸秆也能减少地表蒸发和降雨径流,提高耕层供水量,取得明显增产效果。据测定,秸秆覆盖的抑蒸保墒效应可波及土体深1 m,减少耗水量865.5 m3/hm2[4]。同时,秸秆覆盖具有成本低、就地取材、使用方便、无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降水入渗且保墒效果好等优点。多年的试验研究证实,小麦、夏玉米两季作物实行秸秆覆盖,可节水120~150 mm,折合增产1 800~2 250 kg/hm2。为实现两作秸秆覆盖,不扰动耕层土壤,小麦、夏玉米两季作物可3 a深耕一次,可3 a施一次磷肥,对增加产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达到节水、节能、干旱不减产的目的。
2.3 化学调控技术
化学调控技术是通过使用外援植物激素,即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调控农作物的功能体现,进而改善农作物生理代谢的技术。在农艺节水化学调控措施中,利用保水剂等达到节水的目的,这一措施被广泛使用。有专家指出,利用保水剂可以减少农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并且可以调节土层中的水分,做到高效用水,也能大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作物化学调控技术具有以下特点:①作物化学调控剂的用量不多,农户不需要花费较多的成本购买或制作,具有较高的经济性;②作物化学调控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一般需要使用机器,而机械操作较为便捷,可以节省人力与物力,同时反应快速、见效快;③作物化学调控技术是参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使用的,灵活性较高,较为高效。在常用的外援植物激素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存能力,具有明显的促粮效应,使农作物可以较好地适应干旱环境;作物蒸腾调控剂具有无毒无害、污染小的特点,与作物生长调节剂不同,其不含激素,借助喷洒渗入土壤中,降低气孔导度,调节叶片蒸腾,能够加快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2.4 水肥耦合技术
水肥耦合技术就是根据不同水分条件,提倡灌溉与施肥在时间、数量和方式上合理配合,促进作物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在土壤中的吸水范围,多利用土壤深层储水,并提高作物的蒸腾和光合强度,减少土壤的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水肥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和效果。在水分胁迫较轻时,养分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育成熟,可以提高农作物根系吸水效果,而且可以降低气孔导度,进而改善植株的水分状况,促进光合产物的形成。在氮素亏缺时,采用水肥耦合技术可以使深层土壤的水分向上移动,可以增加土壤水库的容量,实现高效用水。在具体应用方面,以河南省新乡市小麦、玉米种植为例,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科学进行水肥管理,地面灌可节水15%~20%,化肥有效利用率提高15%左右,水分生产率为1.5~2.1 kg/m3。与此同时,采用水肥耦合技术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磷元素含量,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肥力,对农作物的生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 结语
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大家必须认识到农艺节水技术的重要性,从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利用化学调控技术、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及水肥耦合技术,增强土壤肥力,降低气孔导度,调节叶片蒸腾,促进水分高效循环利用,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