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困境与对策

2018-02-10郭亚欣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2

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镇化农民

文/郭亚欣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12

1、前言

城镇化指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在城镇进行集聚,这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当前正处于后期工业化的时代,城镇化正在加速进行,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型关口,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与大规模实施城镇化的速度并不相匹配,这反而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使得我国城市病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相关规划,我国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60%以上,城镇的常住人口要达到8亿以上,这就还需要一亿多农民转为城镇人口,我国城市的承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急速提高,这也为农村全面实施城镇化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在此时我们可以改变异地城镇化的发展方针,使得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就是就地城镇化,这种趋势是缓解城市人口压力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描述就地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就地城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2、新型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带来了诸多的发展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实施城镇化的同时,进行统筹、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农村就地城镇化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病的问题,是把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2.1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的生产要素逐渐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实际上指的是整个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进行有序的迁移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突出城镇的文化脉络传承,建设低碳、环保、节约的新型城镇。

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如下:首先新型城镇化,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贯彻实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不是简单的摊大饼,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合理有序的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全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另外新型城镇化是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确保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农业都能够得到充分协调发展,推动信息产业相互融合、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实行良性互动,达到相互协调的目的。最后新型城镇化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这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最高要求。新型城镇化要改变高污染,高消耗以及高投入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要内涵、要质量的发展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环境承载力,能够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和资金,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2.2 就地城镇化的意义

我们以前进行的传统城镇化,主要是指异地城镇化的模式,和异地城镇化模式不同,就地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民不再盲目的向城市进行集中,而是以原居住地区的小城镇作为依托,不断对于小城镇完善其公共服务设施,改变居民的传统生活模式逐渐形成新的城镇,这样可以有效实现居民就业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

就地城镇化是有效降低城镇化成本的最佳途径,也能够有效预防城市病的发生。就地城镇化具有以下特点:就地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全民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其次,就地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中,政府盲目追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导致城市公共服务和资源配套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这种发展模式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就地城镇化是等到公共服务设施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实施的城镇化,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最后就地城镇化是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互协调发展是就地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我们只有充分的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提高才能够有效实现就地城镇化。若想实现就地城镇化,一定要有产业支撑,这样才能够使得农民安居乐业,必须要实现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2.3 两者之间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是对于传统城镇化模式的超越和发展,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是其本质特征,这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就地城镇化是包含关系,两者在发展要求与内涵上具有明显一致性。农村的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途径。

3、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面临的困境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引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农村城镇化的强力支撑,这就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就地城镇化政策还面临了许多困境。

3.1 思想认识误区导致推进缓慢

由于受到传统认知的误区,农民认为农民城镇化必须要住城市中去,可以说具有理想的年轻农民都把在城市中定居作为自己的梦想。但是新型城镇化真正的本质是就业非农化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并非是一定要住在城市中去。但是转变思想仍旧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还会对于我国的就地城镇化政策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农民在迁移到城市之后,并不能够完全融入当地的生活,仍旧保留着农村的传统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对于他们而言仅仅实现了由农村里的农民到城市里的农民角色的转变,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城镇化,因而日益变得孤立和边缘化。同时专家认为一些特定的地理条件导致城镇化模式难以进行复制和推广,因此专家更热衷于关注大中城市的发展,对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普遍关注度不高,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资源一再向大中城市倾斜,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异地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村的经营现代化产生负面的影响。

3.2 产业支撑不够导致就地城镇化不可持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需要推动产业和城镇进行融合发展,这也是实现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具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所以要想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必须要发展地方工业,以当地的工业园区作为建设的载体,实现工业与城镇的结合。我国已经实现就地城镇化的乡镇,很多是以初级加工的工业企业为主,没有很强的工业基础,绝大多数属于初级加工的阶段。很多地方存在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经济价值较低、经济附加值较低等情况,企业对于农民吸引力较低。如果一些地方没有集中布局的工业园区,就会出现企业胡乱分散的局面,这就使得当地难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产业支撑不够导致就地城镇化的模式不可持续,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能够就近转为非农居民,没有产业支撑的就地城镇化就像是没有车头的火车,难以进行启动和发展。

3.3 制度上的约束导致就地城镇化发展缓慢

就地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得农民就近转化为非农。主要是当地政府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基本上可以实现就地非农,但是在其他的制度保障,比如说户籍制度的迁移以及土地制度的改革对于农民的城镇化起到了制约作用。首先是户籍产生的福利很多,主要牵涉到就业、婚姻以及社会保障等权利,因此户籍制度成为了进行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的制度,这样就使得农民只有城市人的身份,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的权利,大大挫伤了农民进行城镇化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平等的享有国家公共服务的权利,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是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享有户籍与没有户籍在服务资源上是具有天壤之别的,城乡二元户口制度的建立使得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实施困难重重。最后在当前的土地制度之下,土地的使用权归于农民,但是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基层政府可以直接将土地进行转让,忽视了农民的利益,这其中巨大的经济增值效益也为地方政府盲目进行城镇化埋下了隐患,这不但剥夺了本应属于农民的经济利益,也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 权力与责任不匹配导致就地城镇化动力不够

我国的乡镇政府不但要服务于农业经济社会,还需要在城镇化中引入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因此担负了较多的职责,权力与责任不匹配的现象越来越发严重。作为基层政府并没有独立的行政许可权,因此乡镇政府可以处理的事务比较有限。同时乡镇政府并没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权力,主要的办公经费都是上一级进行拨款,乡镇建设往往受到资金的限制,这都不能够满足当前就地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4、我国在经济生活中面临困境的对策建议

传统的城镇化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负面问题逐渐暴露。但是在现有条件下全面推行农村就地城镇化条件尚不够成熟,这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打破种种困难确保其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推进是一个全面协调的系统,需要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化的支撑、政治制度的改革、不断的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工作技能以及知识水平等各方面。

4.1 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

科学规划是进行就地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与理念,将城镇化的农村社区纳入到统一的发展体系,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包含有在乡镇建立的新型农业社区,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就地城镇化,也是进行农村人口转移的最佳途径。制定农村城镇规划时,首先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他因素,制定计划要符合地方特色,不要采取一刀切的盲目手段。同时城镇的发展规划要坚持高标准,与产业结构支撑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进行协调推进,保障农民在城镇中也享有平等的公共配套资源的权利,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同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参与权,政策执行需要有足够的透明度。

4.2 制度改革是进行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带给城镇化发展的约束,就必须要从原来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这样才能够确保就地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推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的不平等,必须要消除两者之间的户口区别所带来的公共服务资源配套的差别,统一转为居民户口。其次,要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严格审批流程,为城镇化发展预先留下空间。破除城乡之间的藩篱,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4.3 建设美丽乡村是就地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美丽乡村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就地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保护当地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的生态布局,创造宜人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于农村社区内部环境的管理,在就地城镇化之后有的农民保留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还要注意乡村文明的重塑以及村落文化的培养,形成新的道德风尚,促进农村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结语:

我国在20年前曾经推行过小城镇的发展政策,但是由于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集聚的功能不强,因此无法吸引人才进行定居。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这些外部条件为就地城镇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能够预防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公共资源配套紧张等城市病。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中国要在以后逐渐走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需要实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问题,也能够带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稳定。虽然现阶段就地城镇化仍然面临着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作为未来城镇化的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前景仍旧是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2]纪晓岚,曾莉.城镇化进程中的县级政府能力建构:解读、困境与方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3): 38-47.

[3]令倩倩,郭淑玲.中国要摆脱半城市化状态[N].广东建设报,2012-07-10(A03) .

[4]刘东卫:住宅建造亟需转型升级[J].中国房地产业.2015.1-2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城镇化农民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家乡的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