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018-02-10张前进
◆张前进
(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第二小学校)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目的地构建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并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便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场景逼真、感受生动,不但具有很强的激趣性,而且可以全面提高课堂的氛围,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笔者认为,若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能力、经验、方法、认知等因素的制约,多数语文教师都未能充分考虑到阅读版块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促进作用。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不把握好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会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甚至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纠正认知上的错误,变革传统教学手法,这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有效地将情境教学法和阅读教学相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视频情境,加深学生印象
小学语文阅读材料的内容多数与小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极个别的阅读材料,由于它的内容年限较长、地域偏广,加之小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底蕴,使得他们难以对这类事物产生足够的代入感。这样一来,尽管教师使用各种办法加深小学生对这类事物的认知,取得的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基于上述情况,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构建直观形象的视频情境,并以此将材料内容变得具体化、可视化,便成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秦兵马俑》时,虽然小学生对兵马俑并不陌生,但是兵马俑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它具有哪些意义,它为何会在秦岭?这些基础知识却是他们所缺乏的,甚至有的学生会天真地认为兵马俑是利用真人做出来的。在这些错误认知的误导下,他们又怎能学好课文,把握文章精髓呢?因此,在授课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视频情境,将兵马俑的相关视频资料播放给他们观看。透过视频资料,学生不但了解了兵马俑的由来和历史文化意义,同时还间接感受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最后,再让学生各自谈谈阅读体会,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又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可以将颐和园的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视频的带领下欣赏颐和园的风光,在了解其历史背景的同时感受我国古老文明所散发出来的美韵,继而让他们产生民族自豪感。最后,结合课后小练笔,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轮流充当小导游,带领组员再游颐和园,加深阅读感受。总体来讲,通过视频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加深小学生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并让他们的知识底蕴得到质的飞跃,为“说”的有效训练奠定基础。
二、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语文教师依托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的某些精彩问题,通常来讲,这类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激趣性,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探索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底蕴和思维能力,为他们构建科学合理的智力启发平台,让问题成为探索知识的跷跷板,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知识。如在教学《观潮》时,可以先提出问题:“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适当地进行启发,如:“钱塘江大潮出现时具有哪些变化?”从而让学生快速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子——“那條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再让学生在理解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其次,问题情境的构建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内心喜好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激发小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可以间接提出问题:“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源自哪个文化背景?它具有哪些意义?”通过这一问题间接引出希腊神话故事,以此激起小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说”,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三、联想情境,促进学生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齿轮,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如果失去了想象力,人类的思想与社会的发展将会止步不前。所以,想象力的培养无疑是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点课题。目前,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被纳入了课程目标之中,这便对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构建联想情境,不但可以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生成,同时还能加深他们对材料内容的认知,并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在想象力的点缀下变得精彩纷呈。
如在教学《文成公主进藏》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文成公主进藏时的场景。为了让学生的想象更加充分,可以事先为他们提供一些图片资料,让他们在资料图画的牵引下想象出沙漠和绿洲、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从而焕发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探索欲望。除上述联想方法之外,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对个别文章进行续写,以此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当鬼子发现雨来并没有死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做呢?面对鬼子的威胁,这一次,机智的小雨来会如何对付鬼子呢?”借助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立即展开联想,并将想象出的内容写出来。由此一来,不但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习作技能。
四、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境:当小学生看完一部动画片,或者是看完一本故事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模仿出动画片、故事书中人物的动作和语气,如班上的一名男生,他在学习完《小木偶的故事》后,经常会模仿故事中的熊警官的语气来说话。既然小学生拥有如此的表演天赋,为何不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呢?毕竟身临其境去感受知识,远远要胜过单纯的阅读。所以,针对某些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可以鼓励学生将其改编成短剧,然后在讲台前表演出来,从而让学生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提高“说”的能力。
如在教学《扁鹊治病》时,可以事先将这篇课文内容改成对话的形式,并由教师充当独白,然后随机选出几名学生到台前进行表演。并在表演的同时督促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如“为何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话?为何扁鹊会在尾声时跑到秦国?两人的做法体现两人的哪些性格特点?”。通过对表演情境的导入,一是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敢于去“说”;二是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感受,继而在无形中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最终让他们懂得了防微杜渐、做人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等道理。
综上,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实现小学生“身临其境”的最佳途径。透过情境教学法,不但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爱,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课堂学习由“被动”演化为“主动”,继而使小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