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布氏杆菌病防控要点
2018-02-10季焕晨
季焕晨
(北镇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北镇 1213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牛奶及奶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极大地促进了奶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鲜奶加工技术水平提高明显,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鲜奶及奶制品的需求。随着奶牛养殖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过去常见的疾病有复发趋势,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奶牛常见传染病,可给奶牛养殖业和奶制品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1 病原
布鲁氏杆菌是布氏杆菌病的病原,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外形呈现短小的球状、球形或者杆状,但是,如果在实验室经历过传代培养之后会呈现短小的杆状。该病菌不具备鞭毛和芽孢,而且没有相应的运动性,通常寄生在牛的细胞内。多种动物对于布氏杆菌病都具有易感性。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布氏杆菌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但是抵抗湿热的能力不强,对于消毒剂非常敏感,临床生产中常用的消毒剂作用之后即可获得比较理想的灭菌效果。
2 流行情况
布氏杆菌病的感染能力非常强,而且波及范围相对比较广泛,非常多品种的畜禽和野生动物在自然情况下接触病原之后都能够发生感染,其中羊、牛、猪及人类表现出的易感性是最强的,感染的奶牛大部分都是隐性感染者,而后成为布氏杆菌病的传染源,而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奶牛比较少。布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如果奶牛接触了带菌动物的皮肤黏膜、排泄物、分泌物或者流产物,便会感染布氏杆菌病。如果与患牛发生交配行为,会造成健康牛直接感染布氏杆菌病。此外,如果奶牛接触了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或器具,便会间接感染布氏杆菌病。人类感染布氏杆菌病且发病率较高的地区是在比较集中的牛羊放牧区,尤其是养羊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3 临床症状
奶牛感染布氏杆菌病通常会有14 d以上的潜伏时间,有的病例会有长达半年的潜伏期。母牛感染布氏杆菌病后,临床症状主要是妊娠期发生流产,这是该病的典型感染症状。母牛在流产症状出现之前,精神状态非常差,采食情况不良,外阴部肿胀,阴道黏膜潮红,生殖道有炎症,并且会流出灰白色或灰色的黏性分泌液。另外,患病母牛的乳房肿大,乳汁大多呈现初乳的状态。出现上述症状两三天后便会出现流产现象,通常会产出死胎、弱胎及木乃伊胎,而且大多病例在产后表现胎衣不下的情况,从而引发慢性子宫内膜炎。产出的弱胎因衰弱,不久就会死亡。多数流产牛症状消失后可再次受孕。公牛感染布氏杆菌病的主要病症是睾丸炎及附睾炎,膝关节和腕关节等部位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关节炎、滑液囊炎及腱鞘炎,表现出跛行状态比较严重,行走不便。
4 防控要点
布氏杆菌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通过加强预防和科学饲养管理进行防控。
4.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相关主管部门应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布氏杆菌病的宣传,帮助饲养者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确保饲养人员掌握一定的防病知识和技术。另外,兽医、饲养员、挤奶工、修蹄工等与牛群密切接触的人员要注意自我防范,要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如果发现饲养者感染布氏杆菌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并且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对于工作服和用具应一直保持清洁的状态,并且不得随意带出或者带入饲养场。此外,生产中应加强推广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治思想,提高饲养者对于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意识,确保在实际生产中将有效的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4.2 科学养殖管理
饲养者在生产中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避免在疫区或者是发病牛群中选择引种。如果必须要进行引种操作的时候,要保证引进牛有45 d的隔离饲养时间,如果检疫之后确定全群健康没有布氏杆菌病阳性者,才可以混群进行继续饲养。另外,定期对饲养牛群进行布氏杆菌病的相关检疫,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阳性牛只,然后及时采取隔离饲养措施。对于生产中出现没有饲养价值的牛只,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淘汰处理。检疫之后表现阳性的牛只所生产的犊牛同样需要进行隔离饲养,给其饲喂健康牛乳或巴氏灭菌乳。此外,奶牛日常采食的饲料应进行科学搭配,保证奶牛摄入的营养均衡。
4.3 加强免疫
通常防疫制度和条件不健全的牛场,可通过免疫接种的方式预防布氏杆病的发生。现在我国主要采用弱毒活疫苗预防布氏杆菌病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牛群在开展免疫接种和采血等操作的时候,保证一畜一针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具体免疫接种情况如下:①流产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仅用于处女犊牛,即6~8月龄时免疫一次,颈部皮下注射5 mL,免疫期7 a,但公牛、成年母牛和孕牛均不宜使用;②布氏杆菌羊型5号陈干弱毒菌苗,用于3~8月龄的犊牛,皮下注射,免疫期1 a,但公牛、成年母牛和孕牛均不宜使用;③布氏杆菌猪型2号冻干弱毒菌苗,可皮下注射、气雾吸入和口服接种,免疫期2 a以上,公、母牛均可用,孕牛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