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南:蓝天保卫战离不开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2018-02-10
为什么我们要提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这样一个强硬的政策措施?“大气十条”实施以后,到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的城市,29%的城市空气质量是达标的,这个达标指的是空气质量指标里面六项指标达标。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从城市人口角度去换算,每个城市有大小,一个规模小的城市达标,但它人口很小;北京这么大的城市达标,它与小城市达标意义完全不一样。因而,从人口加权以后我们又得到一个值,22%的城市人口能呼吸上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空气,与上述29%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当然,仅从PM2.5指标来看,又稍微高一点,36%的城市PM2.5是达标的。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形势。现在无论是《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大气十条”以及今年发布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意见》里面,都明确规定,地方城市人民政府,如果当地空气质量不达标,就必须制定达标规划,而且要把达标期限告诉老百姓,要在当地的人大备案。但这件事情现在也没有很严肃推动实行。我们最近在做这项工作,看看全国338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假如说要全部达标,路线图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做了三个情景方案。
第一,基准情景。也就是说,按照目前城市PM2.5下降速度继续下降,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现在很多城市目前的下降速度有的在提高,有的在降低,很难往前推,难度很大。
第二,目前的降速情景。我们分析下来,根据目前的降速,338个城市,到2035年也不能全部达标。
第三,倒逼情景。也就是说,我们对338个城市设定的关门期,到2035年或者2030年,必须所有的都达标。在这样的情景下相关的情况和措施是怎样的。
上述三个情景的方案,第一个情景,到2035年只有90%的城市才能达标,10%不能达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使空气质量达标就要追根溯源,通过分析研究,其主要根源是煤炭消费带来的污染最严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区域、新的重点区域——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都是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比例最高。所以,我们提出,还要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上述三个情景方案中有两个概念:相对的概念和绝对的概念。
相对的概念,是我们要在北方供暖地区推进清洁取暖。这次蓝天保卫战规划里面,对重点区域、技术路线、推进的方式、任务目标、保障措施都做了规定。
在绝对量方面,我们要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也就是对重点区域的煤炭消费实施总量控制,这在蓝天保卫战规划里也很明确提出来了。比如到2020年,煤炭占消费能源比重下降58%以下,同时提高电煤占比55%以上,这是一个硬性要求。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消费分别比2015年下降10%和5%。汾渭平原这次还不是很严格,只要求煤耗负增长。同时,对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不达标的设备,要进行淘汰关停。重点区域控制新增燃煤机组,新增用电量主要是依靠区域内非化石能源跟外电输送的方式来满足。同时,我们也要求到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接受外送电的比例要比2017年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