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在满足基本能源供给的前提下尽量优化能源结构
2018-02-10
到2017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依然占比60.4%,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化。煤炭在开发、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开采过程中破环生态环境问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资源化问题、职业健康问题等。在消费过程中,不论是煤化工、发电都存在污染环境和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这些年,国家在上述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如在开采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开采工艺、职业健康、提高效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比如在安全生产方面,2017年煤炭板块事故死亡人数是375人,而2002年是近7000人,与之对应的产量则是近40亿吨和11亿吨——在产量提升三四倍的情况下,事故死亡人数大大降低。
我国正在推广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已经在清洁化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像上海外高桥的发电厂其粉尘、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物比天然气发电污染物排放还要低。煤电清洁化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煤电的低碳化现在还是问题,煤本身就是高碳能源,因此这方面还需攻关。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煤炭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就全盘否定它。中国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2050年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离不开煤炭能源的支持。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提高,纵向上看没有人会否定,但是在横向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人均能耗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美国人均消费11吨标准煤,我们的邻居日韩在节能技术先进且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人均能耗在6吨标准煤左右;而我国是2.82吨标准煤。美国的消费模式我们不能比,我们可以与日韩比较。十九大报告中,没有说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人均能耗达到多少,但肯定是要较大幅度提升的,因为,世界范围来看,人均能源消费量的高低是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到2050年,我们要达到人均能源消费翻番——达到5.6吨标准煤的水平时,居民人均消费能源总量会达到78亿吨以上!当然这是在能效不变的情况下得出的数值。总之,78亿吨的消费量是没法实现的,因为没有那么多一次性能源供我们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发展,但煤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尽管占比会缩小。因此,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目标与能源短缺的矛盾将会越发凸显。
在我们这样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面临着治理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的巨大压力,面临着建设现代化强国能源短缺的压力。能源界、环保界要在现实压力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煤炭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但并非不可以解决。控制煤炭总量消费是必然的,是国际趋势。在这种必然与趋势下,在满足基本发展能源供给的前提下,要尽量优化我们的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