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故事,学历史
——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10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商鞅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山东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中学)

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历史事件,借助所学到的历史知识来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自主地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积极的情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需要大量的素材做积累。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对大量的历史事件进行感知,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理性认识。历史故事则可以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素材,并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走进历史、感知历史。

一、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初级目的实施学生能借助一个个历史事件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不少教师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运用语言描述的形式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忽视了历史事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在当下的生活环境中,结合其有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是难以对这些历史事件有深刻理解的。除此之外,由于教学的限制,历史教材中所呈现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不大,即便有关联,学生在有限的历史经验下也难以建构起系统的历史体系。而故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在内容上倾向于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做整体性的描述。而且,无论是语言还是表达上,故事都十分有趣,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由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不妨借助故事这一形式来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素材内容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在故事讲述中对其产生直观的感知,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在降低历史抽象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并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

既然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引入历史故事有诸多好处,那么,我们要如何有效地将其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呢?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应用方法

纵观台湾历史学者张元教授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发现,张教授的教学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真实;二是趣味;三是妙说。前两个特点主要是指,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需要保证其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妙说则是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适时的环节将所选择的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有效实现历史故事的价值。那么,要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实现“妙说”呢?我一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课堂导入,历史故事设悬念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发现不少教师会直接将所要讲述的历史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往往是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才发觉不少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课堂上,如此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造成了教学的低效。课堂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好比是一部电视剧,引人入胜的序幕自然会吸引观众的吸引力,而且观众还会根据序幕的某一片段进行自主想象。对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我在初中历史导入环节一般会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吸引到课堂中来,并向学生提出与故事内容有关的问题,借此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我在组织《五四运动》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在导入环节,我会先向学生讲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在毛主席喊出‘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54门礼炮齐鸣28响。”在该历史故事讲述下,我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设置54门礼炮,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下,会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向其揭示答案: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在在中国给共产党成立之后,其领导人民所进行的28年奋战,在28年的浴血奋战之后才有了我们今年的新中国。此时,学生在注意力已经被有效地吸引到故事之中了,我会继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日子里来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呢?如此,在问题的引导下,不仅设置了悬念,还顺其自然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2.课堂教学,历史故事穿插

要想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完全地集中于课堂之中,教师需要使其课堂教学活动始终保持吸引力。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照本宣科只会使学生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迷失方向,在历史事件讲解下昏昏欲睡。这也是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会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与该内容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补充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历史储备。

《青铜器与甲骨文》属于知识介绍内容,纯粹的知识讲解只会使学生丧失听课的兴趣。由此,我在讲到青铜器有关的时候,会将课前早已准备好的有关“司母戊鼎”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司母戊鼎在1939年出土于安阳吴培文的祖坟,当时为了避免这一国宝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吴培文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司母戊鼎,甚至打算将这个大鼎砸成一块、一块地分别运走。事实上,就算用钢锯来锯,都只能使其表面呈现出一道道浅浅的痕迹,无法将这个大鼎割裂。而后,只能用大铁锤来砸,却只是砸掉了一只鼎耳,在使用了一切办法之后,终不见成效。吴培文只能用一个赝品来躲避日本人的搜查。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个大鼎在南京进行了展览。当时国共战争蒋介石想要将这个大鼎一起带着逃往台湾,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大鼎没有被带走。直到1959年,这个大鼎被放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展览。此时,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现场对这个大鼎进行考证,对该大鼎上所刻有的铭文进行了查阅、最后确定了“司母戊”这三个字,从此这个大鼎有了自己的名字。这一故事不仅包括了司母戊鼎的坎坷经历,还将其特性包含其中,以此加深了学生对青铜器的印象。

3.课堂结束,历史故事总结

倘若教师在历史教学内容讲解结束之后,直接草草地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将课堂总结置于尴尬的境地。此时,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再次调动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或者在故事讲述中提出一个小问题,给学生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氛围,使其在课下能自主地对该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我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一内容之后,在总结环节会向学生讲述《史记·商君列传》这一故事,在这一故事中我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商鞅变法。在故事中,学生从商鞅由于自己的变法内容被客栈拒收,被迫逃往魏的故事中可以知道,商鞅的变法无法拯救他自己,但是却深入到了秦国的各个角落,商鞅因为变法而死,但秦国却因变法而兴盛。如此学生对其客观的评价,加深了其对商鞅变法的理解,也为其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提供了方法。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导入新课,借此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贯穿历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总结环节,借助历史故事升华学生的认知,以此在历史故事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猜你喜欢

商鞅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树敌太多商鞅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