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古藏文读译窥见
2018-02-10陈践
陈 践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 北京 100081)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在20世纪80代所招收的本科生绝大多数都是西藏应届的高中生,阅读《猴鸟故事》(bya sprel gtam rgyud)和《囊萨姑娘》(snang sa vod vbum)问题不大,但对吐蕃时期三大文献,感到困难重重,因为他们在学习《藏文文法》时,只知道古藏文有再后字da drag;有rkyang pavi va brten等,对其他方面都很陌生,我们是从以下方面进行讲解疏导的。
一、对应词
古藏文同部位舌根音不送气清音与送气清音、浊音可以交替;即ka、kha、ga三者可以交替;舌面前音ca、cha、ja可以交替;舌尖中音ta、tha、da三者可以交替;双唇音pa、pha、ba三者可以交替;舌尖前tsa、tsha、dza三者可以交替。如:kyevu与khyevu(幼儿),kal与khal(蕃斗),grims与khrims(法律),gchig与gcig(一),myi sthong与myi stong(命价),bthab 与 btab(盖章),pyag vtshar与phyag vtshal(致礼),spyangs与sbyangs(消除),rtsi与rdzi(寒风),rtshi与rtsi(痊愈)等,因此,产生了一批有规律的对应词,在阅读或翻译时多加思考,便知对应之词义。
二、旧 词
词汇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的社会制度会有一些反映制度的语词,如:奴隶社会有奴隶主、奴隶等语词;封建社会有地主、雇农等语词。吐蕃时期,赞普为最高统治者,与其相关的有blo ba rings(背叛赞普)、dbu snyung和dku rgyal(君臣结盟)、rjes blas(王事、王差)、zhugs long dmar po(御林军之红册)等。反映职官制度的有:g·yu ni yig gtsang(瑜石告身)、gser gyi yig gtsang(金字告身)等,chab srid(社稷、联姻)、so nam(敦伦、农事)、ring lugs(为首者)等。以上旧词,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词义起了变化,对上述旧词解读的最佳方法是到敦煌“汉译藏”文书中去挖掘,当时蕃汉文化交流频繁,吐蕃人很善于学习,将《尚书》《春秋后语》《三字经》《论语》《孔子相托相问书》等都译成藏文,我们就是从《尚书》藏译文中找到了so nam(敦伦)、ngo vphral(立战功)、stams las bcad(残虐无辜)、blon btab pa(进谏)诸词的汉义的。《唐蕃会盟碑》正面右侧汉藏对照,汉文第1行为:
“……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藏文为:“ ……dbon zhang gnyIs/chab srid gcIg du mo nas……//”由此可知chab srid在吐蕃文献中为“社稷”之意。
1、汉文史书新、旧唐书中均载有关于告身的内容,“爵位则以大瑟瑟、小瑟瑟、大银、小银、大瑜石、小瑜石、大铜、小铜等为告身,以别高下。”与《贤者喜宴》所载,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将P.T.1071号《狩猎伤人赔偿律》中之g·yu vi yi ge pa译作瑜石告身者,gser gyi yi ge pa译作金字告身者,dngul gyi yi ge pa译作银字告身者,phra men gyi yi ge pa译作颇罗弥告身者,zangs kyi yi ge pa译作黄铜告身者,ra gan kyi yi ge pa译作红铜告身者。在ITJ1262号《争夺新扎城千户长官职之诉讼文》第33、35、37行赐告身省略为:dngul chen po stsal(赐大银字告身),thabs gser stsal(赐金字告身),phra men stsal(赐颇罗弥告身)。托玛斯由于未阅读汉文史籍所载“告身”内涵,将上述误译作:“大量银子、免费送金子、给上等丝绸”。
P.T.1217号第4行ngo vphrad gyi yi ge stagi zar cen立战功之(奖赏)为虎皮鞍鞯告身。P.T.1077号第111行bkav dren yig tshang lstsongs pa yang bstod下令赐我褒奖之恩德告身。
2、ring lugs一词,在碑文、经济文书、木简中均出现,根据前后之内容反复对比,笔者认为作“为首者”解,在三大文献中均能解释通,其前可以加定语,说明是什么样的“为首者”,如《楚布江浦建寺碑》第42行bcom ldan vdavs ring lugs kyi vdun sar bzhag[3](P178)置于世尊教法堪布前。P.T.1203号第8行stsang vbogs rIng lugs[2](P49)收租粮长官。P.T.1081号10、18、22行有gcod dbyong gi rIng lugs[1](P77-78)大理法司。托玛斯《关于新疆的藏文文献集》Ⅲ,第51页第36幅插图有pho nya ring lugs首席使者。
P.T.1101号8、9行是阐述对商业高息贷到时不还者,可以khong ta rnams kyi sgo nas nor phyugs ji la bab gyang rung ste/ring lugs myi vtshal bar rang ring lugs su phrogs na yang zhal mchu ma mchis pa……[1](P89)从其家中不管牵走任何牲畜也不必向长老说理;即或从长老手中抢走(牲畜)也不能起诉。
三、藏语安多方言也是解读敦煌古藏文的途径之一
敦煌在甘肃,甘肃、青海都属藏语安多方言区,敦煌古藏文写卷不同程度地都会渗透一些方言词,笔者体会最深的是TIJ739号骰子占卜文书,如不懂藏语安多方言特点和牧区习俗,几乎翻译不了,著名藏学家托玛斯在其《东北藏民间故事》中只用拉丁转写了TIJ739号写卷,并未介绍和翻译该卷,这可能是他的遗憾。
安多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无声调,复辅音多;元音 gi gu[i]曲折变化为[ə],元音 zhab skyu[u]也曲折变化为[ə];在卫藏方言语音不同的语词,在安多方言中成了同音词,如chu(水)、chi、khyi(狗)、khyu(群),在拉萨话中为[tɕ‘u]、[c‘i]、[c‘i]、[c‘u],在藏语安多方言中均为[tɕ‘ə]。记得著名学者钦饶威色先生在授课时讲:安多人记单词难,同音词多,zhab skyu会写作zhab skyi,拉萨人不会有这种“笔误”。
1、某些同音词,即方言词,估计在吐蕃时期已经出现,比如su(谁),同一个字在同一句中,前边写作si,后边写作su,如P.T.1071号372行:spyung pa sivi vbangs suvi bran so so bzhes vtshal zhig……逐出后,其奴户愿为谁之民谁之奴,各随其愿。
ITJ739号第6行:zhal bzang ni mtshan bres bris pas/phur gi ni ri mos btab上句中之“phur”辞典中作“橛子”解,按照正字直译则为:“俊脸涂上颜色,用橛绘上花纹”。脸面涂色绘纹,是吐蕃时期的“赭面”化妆习俗,但绝对承受不了用橛子来绘纹,应考虑phur是否为phir之异体字,又因为“pha”与“pa”常有交替,则phir实为pir,即“笔”(借词),则上文后句翻译为“用笔绘上花纹”,这就顺理成章了。
2、ITJ739号第 50行 khus btas ni snyan ma su[4](P33)根据元音[i][u]曲折弯化为[ə]和同部位清音不送气与送气交替规划,khu→ku→ki,而“ki”为“呐喊”意,su为sri之异体字,本意为“节约”,汉译文可作“耳细听呐喊声”。
3、ITJ750号大事纪年中,第158、160行sog rIld bgyis[5](P23)本人所见的版本均译作“征收草料税”。因此,百余年的大事纪年中只见“征收农田赋税”和“征收草料税”,这怎么会是吐蕃时期的经济实况呢?牲畜税应该是当时的主要经济来源,何况在公元653年、656年,大论东赞已开始征收牛腿税,即每头牛征收一只牛腿。公元717年及718年(即第158、160行)所载之sog若解读为zog之异体字,sog(zog)rIld bgyis应译作“征收牲畜税”。这样吐蕃时期两大税收——农业税、牧业税就齐全了。
4、藏语安多方言kra、khra、gra,有一部分演变为 kya、khya、gya。如 skra(头发)为 skya,skrag(害怕)为skyag,khrag(血)为khyag,khral(税)为khyal,grang(冷)为gyang,vgro(去、走)为vgyo。因此,ITJ739号第68行sha yar ni lgo yar vjov[4](P33),vjov是vgro的同音字,也可以说是它的异体字,而vgyo之正字为vgro,该句汉译文可作“鹿儿、黄羊散逸”。
5、安多卓尼和果洛部分地区之藏语,nya与na二者同音,如nyi ma(太阳)作ni ma,nya(鱼)作na,ITJ739号第319行myi brtsan ni nyevu gzhon la[4](P33),其中nyevu辞典中解释为“小鱼”,显然解释不通,若了解卓尼藏语nya与na可以交替,则nyevu对应之正字为nevu即辞典中之“岁数”,其汉译文可作“能干而又年轻”。
ITJ739号第29行nu ma ni ltong gtos bzangs dang[4](P33)中之nu ma辞典中为“乳房”,若照字面直译,则为“供奉丰满乳房”,可这与占卜时供奉之卦具无关。若将nu ma交替为zyu ma,而藏语安多方言中,元音zhabs kyu 和gi gu均曲折变化为[ə],则nyu ma→nyi ma,抄写人可能漏掉了上加字sa,则nyi ma实为snyi ma麦穗,那上句应译为“供上饱满麦穗”,这是占卜时应供奉之卦具,行文就通顺了。
四、注重译文逻辑
1、chad在《藏汉大辞典》中有“断、亏”之意,但在吐蕃文献中,chad ka为chas ka之异体字。在当今卫藏方言和安多方言中chad与chas发音相同,chad在辞典中为“材料、器物”之意,在吐蕃文献中也是“器物、财物”之意。在ITJ750号和S.8212号大事记第31、32、228、229诸行均有chad ka bcad和chad ka bgrangs,止贡·嘉根才仓在《敦煌藏文历史文书所见吐蕃史》一书中均解读为:chad don gyi rtsis bgyis(统计亏欠事项),从词义上讲得通,但从逻辑上讲不通,难道吐蕃在百余年鼎盛时期,经济一直不景气,入不敷出,总是亏欠,那他怎么有兵力发兵陇右攻下长安呢?另外,chad ka照“亏欠”解,在碑文和其他经济文书中也讲不通,如《楚布江浦建寺碑》第29-30行khwa dang chad ka myI bzhes pa[3](P176)(不设收供养粮和财物)。P.T.997号第14行khwa dang chad ka bla snon thor bu jI mchIs pa[2](P31)(供养粮和上峰所赐零星财物)。上述例句中,chad ka与khwa(供养粮)并列,它必然也是一个物质名词,如“财物、器物”,不可能为不自主动词“亏欠”。
2、巴桑旺堆文章的初稿吐蕃兵律文书第147-148行:gnag rgod gyung ngo vtshald dans vdIr rnams thang mnyam ste//bcu zhIng bcu gar gcIg stsald to//ra lug gnyis ni thang/mnyamste//nyi shu zhing gcIg st⁃sald to//
其译文为:……[征收]各种牛畜价值等同,赏赐为10突田地;[征收]的绵羊、山羊价值等同,赏赐为20突田地。
以上藏文,是吐蕃对战利品论功行赏的律令,是凡俘虏、大小牲畜、金银首饰细软,均折算作kha(喀)来计算,原文中之zhing是每(个、头、匹、只)之意,而非“田地”,更非dor(突)之意;“ga”即藏文“kha”之交替,为折算战利品的单位名称。吐蕃时期一突田地,相当于唐朝十亩。作为一名门外汉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羊比牛值钱吗?吐蕃哪来那么多田地重赏?这就是不考虑逻辑误译的结果,也是把zhing和kha,依照现代藏文解读古文献的结果。本文译文:(掠获)一切牛畜,价值等同,每十头折算为十喀(即每一头折算为一喀);绵羊、山羊价值等同,每二十头折算为一喀。
在拜读止贡·嘉根才仓《敦煌藏文历史文书所见吐蕃史》和巴桑旺堆《吐蕃兵律文书》大作时,深感他们藏学功底深厚,知识面广,笔者收获很大。上述例句,瑕不掩瑜,只想引起翻译吐蕃文献者注意逻辑关系而已。
五、勤 问
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藏汉大辞典》,吐蕃文献中有些难字、怪字,是著名藏学家东噶·洛桑赤烈教授无私指点的,若无他的帮助,《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不可能在1980年出版。某些敦煌藏文文书中涉及民俗的语词、物件功能,如:打仗时携带牛角给乏马灌酥油等,得益于钦饶威色先生和我的丈夫格桑居冕教授的解释。老一辈藏学家谢世后,有关牧区生产、生活的语词,如lhas btsas(羊圈生)、ru gong(牛角灯)、rmylg kong(牛蹄灯)、slo、rsa nad(炭疽病)、藏历五月四日修剪两岁牛尾之毛①、《医马经》《驯马经》中之专业名词,是青海省鲁仓寺格西喜饶丹代尔及其老母亲仁青卓玛,以及甘肃省夏河县原兽医站站长敖金等人解答的,谨向以上诸位表示衷心的谢意。
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吐蕃古藏文文献的过录、翻译事业,让古藏文文献传承、发扬得更加灿烂辉煌。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