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村落景区创建推进全域景区化的临安路径

2018-02-10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办311300陈嫩华钱霞芳

新农村(浙江) 2018年7期
关键词:临安农家乐全域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办 (311300) 陈嫩华 钱霞芳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将村落景区建设锁定为实现全域景区化目标和争创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的重要载体。

1.村落景区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目前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但普遍存在小、散、弱及旅游产品同质化、服务档次不高、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端形式也难以系统解决这些问题。而村落景区是农家乐、民宿、观光农业园等乡村旅游形式的组合版、升级版,是对旅游业态休闲化、生态化、健康化转型的响应。表现为在环境景观上进一步优美化、在设施上进一步便利化、在旅游功能上进一步配套化、在管理运营上进一步组织化、在空间上进一步融合化等多方面特征。村落景区可以理解为具有自然生态或传统文化、农业产业等优势与特色的村落或村落区域,凭借村落农舍、庭院、物产等资料和农事活动等形式,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保健、文化体验、农事参与等旅游产品和项目,实现人居环境改善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农旅融合型乡村旅游区。

2.临安村落景区建设的演变路径

临安在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深切感受到将两者有机融合发展的多重效益,村落景区是两者融合发展的自然结果。

(1)多年快速发展和不断提升的乡村旅游为村落景区建设打下基础 临安乡村旅游起源于1994年天目山下的天目村,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户带一户、一村带一村的农家乐自发性、探索式发展。该阶段的特点是仅为旅游景区提供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服务,对景区的依附性较强。第二阶段为2003—2013年,开展了以农家乐为重点的旅游特色村建设。并于2006年在全省率先编制了《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第三阶段为农家乐向民宿乡宿转型升级。随着农家乐发展壮大,乡村旅游急需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2014年临安启动了农家乐专项管理提升工作,引导农家乐向民宿、乡宿转型。

(2)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使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起始,按照“串点连线、连线成面”的思路,临安重点推进“一廊十线”工程建设。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庭院建设等为村落景区建设打下了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3)文化礼堂、好家风建设为村落景区建设奠定乡土文化与和谐社会氛围 在狠抓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临安创造性地抓了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人文环境建设,2011年率先提出并于次年实施乡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建设,为全省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示范。全省统一部署的“好家风”建设带动了乡风、民风的改善。令旅游者对旅游地爱恋、留恋和依恋,与优越的生态环境构成旅游目的地基础性吸引力。

3.临安村落景区建设的形式选择

临安从美丽乡村、旅游村演变而来的村落景区雏形有多种形式。通过《村落景区临安标准》对现有旅游村落进行评价,可归纳成5种基本类型。

(1)景区依托型 主要分布在天目山景区、太湖源景区、浙西大峡谷景区、柳溪江景区。这类村落景区与景区的关系已形成了相互支撑、支持的态势。

(2)城市依托型 旅游村落主要依托城市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临安东部板块旅游村落逐步成为杭州市民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乡村体验的经常性旅游空间。

(3)产业带动型 村落景区主要以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农业、农产品销售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4)传统文化型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保存地,传统文化内涵很丰富,有些村落在整体上传统文化保存完整,有些村有某些特征明显的传统文化,有些村是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农耕文化现象的原址所在。结合美丽乡村、文化礼堂等工程建设,将传统文化通过乡村旅游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5)特色资源型 村落(尤其是山区村落)立地环境具有多样性,一些村落利用局部性立地资源而发展具有特色、甚至垄断性高端乡村旅游。这类村落比较少,一旦开发往往特色明显,市场关注度高,效益比较好,需要下力气重点开发。

4.临安村落景区建设的探索

2017年以来,临安聚焦“城市国际化、产业现代化、全域景区化”建设,以建设村落景区,探索全域景区化的路径。

(1)主要做法 一是搞好政策设计。成立以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示范县创建和村落景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制定《美丽乡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美丽乡村提升特别是村落景区建设总体布局,争取用三年时间创成15个3A级村落景区、2~3个4A级村落景区,努力在杭州地区创成首个5A级村落景区,创成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县。同步建立了村落景区规划项目库,制定《村落景区创建竞争性申报制度》,明确了自主申报基础上的优选程序,解决了“要我建”还是“我要建”问题。

二是出台临安标准。制定了《村落景区临安标准》,涉及环境等七大指标体系,共计28条。同时,按照创建等级制定了2A、3A、4A级村落景区实施细则,分别有65条、85条、89条具体计分要求。

三是创新推进方式。通过竞争性申报确定了创建和培育计划,形成了“135”工作推进新机制。一张军令状:10个村落景区所在镇街、村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创建目标、创建范围、完成时间、镇街配套政策和奖惩措施。三个工作组:每个村落景区配套市领导包保组、规划设计组、镇村工作组,全程参与做好指导、服务、实施工作。五项工作制度:工作通报制度、部门项目整合制度、财政奖补资金绩效导向制度、村落景区企业化运行制度、村落景区物业化管理制度等。

四是量身定制规划。按照“规划成熟一个、开工建设一个”的要求,严把规划设计关。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在政府招标网上征集规划设计单位,前后共征集18家规划设计单位。由所在镇街与规划设计单位签订合同,承担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出台《年度村落景区规划设计工作指导意见》,从基本要求、重点内容等方面予以明确,并且从调查研究、规划思路和规划成果三大环节进行把握,力求在每个村落景区的个性定位、规划思路、项目支撑等方面实现唯一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按照“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预算,以项目来落实奖补资金”的原则,下达年度建设项目。

五是建设运营并行。围绕全域景区化目标和村落景区建设,同步做好招商引资、运营、宣传等工作,由市农办牵头村落景区建设工作,市旅游局牵头同步开展村落景区招商、运营、宣传等工作。筹建“临安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承接全域旅游投资建设打好基础。目前,10个村落景区已引进9个专业公司,与村集体合作开展运营管理,实现村集体、村民和企业各方共赢发展。

(2)问题与反思 一是工作不平衡。各个镇街和各个创建点工作不平衡。有的是因为领导欠重视,有的是由于运营单位要求调整,有的是因为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美丽庭院等基础工作推进较慢。二是进度不够快。前期规划设计和招投标时间较长,有的因为公路建设影响了村落景区项目的建设进度,有的因为文化礼堂建设导致整体延后,有的由于前期设计预算问题,资金相差较大,导致新做预算,拖后了建设进度。三是工程建设不够精。项目的规划设计不够精准,各类建设项目质量不够精,没有形成精品。部分建设项目由于成本问题,标准不够高、质量不够精。四是个性特色不够。尽管前期进行了多次规划评审和讨论,但村落景区的特色还不够明显,总的来说是村镇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典故故事挖掘还是不够深。五是氛围不够浓厚。镇村两级班子要进一步形成合力,大力发动群众,变要我建为我要建。

猜你喜欢

临安农家乐全域
农家乐里去休闲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杜鹃花红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一毛学琴记
——农家乐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