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2018-02-10韩先才
韩先才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阅读是终身学习的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阅读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
因此,就高考而言,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考查的题中之义,是其他学科考查的重要基础;就人的终身发展而言,阅读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新课改下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这个基础能力。高中教学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基。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更有必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首先,要教育学生有正确的阅读理念和良好的阅读追求。
就学生个人而言,要把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作为阅读的目的,对读品要有起码的是非判断能力。要通过阅读去吸收知识,积累词语,正确理解阅读文本的含义;通过阅读学会与别人心灵的沟通和交流;通过阅读发展自己的语言,发展个人感受、理解和欣赏评价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所以阅读不仅不是苦差事,反而是令人愉悦的事。周国平认为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他说:“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他们据为己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文明精神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他要求我们养成读书的癖好,要形成自己的读书趣味,要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就民族传统文化而言,要树立通过阅读传统经典文化,做一个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的理念。就国家民族而言的,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提出了“为改造中国而读书”,周恩来13岁就慷慨陈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让学生树立阅读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文化的复兴尽力的崇高理想。要“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名族虚无主义”。
其次,要教育学生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只有形成健康的习惯,才能健康地阅读。要习惯于阅读,把阅读当成吃饭喝水一样的自然且必须的事情,才叫做形成了习惯;选择正确的阅读对象,在阅读中准确提炼、深入思考、谨慎选取、咀嚼涵咏,才叫做有健康习惯。还需要把正确的阅读方法转化为习惯的行为。要掌握诵读、朗读、精读、略读等技巧,学会理解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学会正确筛选、提取、整合信息,学会欣赏和评价,这些不仅语文教学要教,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要训练。
再次,要努力破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变不重视阅读教学为重视阅读教学,变程式化的线性阅读为立体的综合阅读,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动。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引导学生做程序化的阅读,学生阅读过程是线性的、被动的,阅读效果是预设的和相对单一的。非语文学科对指学生阅读有畏难情绪或者对阅读训练不以为意。其实阅读不是困难的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 ”所谓“意”“言”,就是要阅读要吸收的营养,阅读就是会意体言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发现值得深读的读物,让深阅读沉淀思维,提高浅阅读的品位,在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相交融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品德、情感、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真正成为“阅读达人”。
最后,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创建阅读平台,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和有效地阅读。
积极阅读氛围不浓,有许多主客观原因。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让人疲于奔命,物欲横流让人无所适从,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让人目不暇接,人们难以挤出阅读时间,很难静下心来再去思考书中的要义,也很难有兴致去探索哲学的命题,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只将阅读当成是获取信息的途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们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品质;私欲膨胀、人格异化使人沉迷“伪阅读”,心理阴暗、低级趣味使人追求“偏阅读”,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使人偏爱“浅阅读”。长期沉溺于浮浅、急躁、灰色的阅读氛围中,经常阅读和偏嗜负面信息,容易导致人们认知混乱、价值观扭曲,一些人还会因此对社会前途、国家未来产生怀疑甚至悲观情绪。
因此,作为培养祖国和社会未来的学校必须牢牢镇守阅读阵地,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创建丰富的阅读平台,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和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