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在套子里”的小说教学

2018-02-10

中学语文 2018年24期
关键词:套子小说教材

王 治 田 维

在各学段的语文教学中,小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体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的阅读与学习应该算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学生可以在小说的阅读活动中领略文学的美,陶冶情操的真,锤炼人性的善,学习语言的法。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尤其如此,但从广大教师一线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喜看厌学、教师高耗低效的问题较为突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谁“套牢”了小说教学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说阅读教学的意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目标”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小说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在阅读中了解小说的特征、表现手法、有关背景等。而在课外读物的建议目录中,小说也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虽然“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界早已不是争论的焦点,但从课标的描述来看,知识性因素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还不是最重要的方面,精神情感层面的要求反而是贯穿整个课程目标的。然而,实际教学中,师生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

2.高考考试大纲对小说阅读考查的要求

以2015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例,语文学科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

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鉴赏评价(D):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欣赏作品形象,内涵;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探究(F):多角度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个性化阅读作品,有创意地解读作品。

不难看出,考试说明虽具体指向能力和考点,但总体上是和《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的:注重作品意蕴的理解,注重个性的阅读体验。

3.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选文的类型特点

现行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①—⑤中择定的小说篇目有:《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一共6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共9个单元,18篇作品,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由教学实践得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在高中语文必选修教材体系中,尤其是必修教材中,小说作品总量太少,且只分布在两册必修教材中,不利于高中学生的深度学习。

其二,中国古典小说在必选修教材中占了将近一半的比重,但古典小说在文学主张、风格流派、题材内容、表现技法、情感意蕴等多方面,与现当代小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甚远,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

二、小说教学现状扫描:“套子里”的教学要素解剖

1.教学中小说择定的风格单一

从一线教学的实际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们从教学全局出发,压缩小说等文体的教学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为了使小说的教学更具应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往往会根据考点设置的偏好以及近年来考试题目的趋势特点,精心择定具有考试典型性的小说来进行教学。

教师无奈的选择,仿佛一个无形的“套子”,套子里的生存固然容易,但是这样长成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真的对学生有长远益处吗?事实上,真实的阅读情境是复杂而多元的,不会因个别读者的阅读偏好或能力而妥协。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应该是能在真实阅读情境中胜任阅读活动的人,而不应是只能胜任考试阅读的应试机器。

2.学生:学与考的压力

作为阅读者,学生最希望能从小说阅读活动中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但就当下的小说阅读教学而言,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纯粹的阅读活动几乎不可能实现。理论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及情感储备预设较为合理的目标,让学生在要求明确且难度适中的活动中完成阅读活动。然而,学生了解学与考对于自己的意义,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放进一个“套子”里。

很多学生喜看小说而厌学厌考,这不能不说是对考试的理性认识阻碍了阅读快感的产生,进而阻碍阅读行为的发生。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消极情绪,极不利于学生真正进入阅读状态,愉悦而有益的阅读体验便无从谈起。由此,努力营造一种愉悦的阅读氛围,并引领学生进入这种情境,才是小说阅读教学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3.教师:意识与技艺的双重困境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虽长期处在教学一线,对教材处理和考试应对都有丰富的经验,但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流派、最新发展等,未必能及时关注了解。孙绍振先生就曾批评中学的语文知识落后学术界二十年到五十年,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

其次,教师阅读体验不足,引领学生阅读活动力不从心。由于教师自身的阅读习惯不好、忙于事务性工作而忽略了阅读、阅读面过窄、碎片化阅读甚至长期不读书,造成专业成长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岂不是误人子弟?自己不读书,何以教人读?

最后,小说教学方法单一,盲目切分三要素。盲目切分三要素的教学思维,是用一种单一形式的思维模型限定学生可能发生的多元阅读,更是用一种统一标准的学习过程制约了学生多变而生动的阅读体验。教育教学不是要把学生裁剪成教师喜欢的样子,而应是引导他们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落实到学科教学中,阅读不是要让学生读出教师已知的东西,而是引导他们读出合理的、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三、关于小说教学解套的思考

虽然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小说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只要教师静心反思,潜心研究,突破困局还是有无限可能的。

1.教师要准确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课标》“阅读与鉴赏”明确指出:(在小说阅读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注重个性化阅读,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在阅读中了解小说的特征、表现手法、有关背景等。选修课程更是要求: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深化、丰富对历史、文化、社会及人生的认识;理解并能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学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有条件的还可以学写小说,搞专题研究等。

高中学段的小说教学,更为注重运用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开展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审美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应放手学生到真实而原生态的阅读活动中,通过情感及思维的引导交流,落实教学效果。

2.教师要敢于更要善于整合教材

就现行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而论,教材版本虽然一致,但各地各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教学总体安排却有相当大的差异。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主流的教学总体安排有两种:其一,先必修后选修,每学期两册,必修上完再上选修,依序开展;其二,必修选修同步,每学期一本必修一本选修穿插配合教学。这两种教材安排中,第一种占到大多数。其实,两种安排各有优劣,不能片面而论。要充分发挥教材在小说教学中的作用,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极为有限,教材的整合便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虽不是选修内容中的难点,但所选篇目时代、风格跨度大,学生只能作点式的积累,难有体系的建构。过去我们提整合教材,整合教学资源,这似乎天经地义该是教师的事,学生享受的是教师整合之后的成果。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整合。如教师给出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师生共同整合教材中的所有小说篇目。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里不再是零星的小说篇章,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是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美学风格及其代表作家和作品。学生在富有逻辑性的小说世界里展开阅读体验活动,教师的指导便可以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套子小说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套子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所欣赏的套子
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