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说教学
——以《断魂枪》课堂实践为例
2018-02-10周琦
周 琦
自从2014年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后,“核心素养”成为近几年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作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习得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可深化,而语文学科则在此培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将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而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以《断魂枪》为例,谈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既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又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小说教学。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之内涵
“核心素养”在我国有诸多教育学者进行了各种形式、各种角度的研究,尤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为标杆,书中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并进一步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以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为理念,以加强学生倾听、表达、阅读、书写能力为目标,培养语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分为五个层面:语言运用能力、文本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化创造能力。而这五项语文核心素养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层级,前三项属于基础能力,后二项是人文修养。能力与人文并重,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这一科目上做到全面发展。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说教学之问题所在
1.教师教学理念僵化
小说教学本来就是发散性思维极强的教学内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小说可能产生不同的感悟和思考。但教师大多习惯于原有的教学理念,把小说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和把握上,课堂教学大都在在老师个人的意愿中枯燥落幕。
2.学生学习思维固化
高考中考出好分数自然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通常学生认为,得到高分的路径就是从几个固定的角度来答题,从而在小说文本解读时常常思维固化,不愿意做更多的深入思考和有效解读。
3.教学内容形式异化
有时,在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过于花哨,华而不实,会造成了学生思想的混乱;有时选择的引入内容或延伸讨论会使本应很严肃的教学内容变得戏剧化,完全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小说中蕴涵的真正情感,更不能引起读者与小说内容的共鸣。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说教学之实践探索
1.聚焦问题,培养“思考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往往是从探讨研究问题开始的。在《断魂枪》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重视学生的疑问,倡导学生要有信息意识、问题意识,善于反思,在阅读中拥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
《断魂枪》是一篇武侠小说,读者往往对武林高手很感兴趣。有学生就对文中“谁是武林第一高手”表示困惑,有大多数认为是沙子龙,也有认为是孙老者。那么笔者就利用同学提出的问题,顺势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到底谁是第一高手?孙老者如果不是第一,为何又花很多笔墨去写?沙子龙如果是第一高手,但并没有和孙老者比出高低,为什么那么肯定他是绝世第一呢?这诸多问题,层层递进,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学生纷纷在文本中仔细地寻找着蛛丝马迹,或是交头接耳地讨论着。
通过老师的逐步引导,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多次刻画的孙老者的眼睛,能体会到人物的武艺高强;比如三次写到的辫子,突出了孙老者的守旧的特点。由此就能判断出沙子龙与孙老者在武学境界上的高下之别。那么,老舍先生花较多笔墨描写孙老者的目的就很明确,为了反衬沙子龙的武艺之高。
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学会围绕问题筛选重要信息,善于在问题中探寻问题,层层深入,理清逻辑思路,从而有效地形成对文本内容的认识与发现,这是语文核心素养“学会学习”板块中的重要内容。
2.聚焦方法,培养“思维发展”
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发展成为更健全的个体,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好基础。那么语文的课堂,理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勇于探究、批判质疑的理性思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断魂枪》写于1935年,当时的社会背景、话语系统与今天大不相同。小说的主旨理解自然成为教学的难点。笔者首先将主旨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层次:对沙子龙人物形象的界定、对老舍先生写沙子龙的用意、结尾为何“不传”?学生对小说结尾沙子龙“不传”的原因很感兴趣,笔者就顺势组织了小小辩论会,让大家一起探究质疑。有的认为沙子龙不传“五虎断魂枪”,是因为此枪已经无用了,他灰心失望了,所以索性不传了;有的则认为此说法不当,恰恰是沙子龙真正爱着此门绝学,不愿意让“断魂枪”在枪炮面前蒙羞,为了尊严而不传;有的认为是无人可传,没有可传承的徒弟;有的则认为孙老者是可传之人,那么热爱武艺的武痴才是技艺传承的真正守护人,老舍先生其实是在批判沙子龙的悲观态度。这些说法纷纷获得了相关同学的认同,每个结论都给出了一定的事实依据,有理有据,精彩得很。
笔者认可同学们热烈探讨、勇于质疑的热情,每个结论也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在充分交锋之后,笔者给出了一段在原著中被删掉的题记:“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让同学们思考题记的含义。这段题记蕴含着老舍先生对人生的深切思考,没有一定的人生体验怕是无法真正领悟其中之味的。笔者就引导学生们带着对小说的理解,完成对此段题记的分解填空: ? 被 ? 玩。学生立即就领悟到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渺小,《断魂枪》讲的是一种无奈之下的从容。
在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即时反应,抛出各种有质量的问题,运用各种能引发学生兴趣点、对文本内容有效解惑的方法,形成学生探究、相互质疑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
3.聚焦延伸,培养“人文情怀”
反思传统文化,剔除糟粕、匡正精髓是老舍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断魂枪》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老舍先生选择了由近代向现代过渡转型的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由沙子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技艺在面对外来新式文化时受到了冲击。文章本是一个传统武林艺人的故事,却在第二小节中不那么协调而突兀地加入了时代背景这一段路,显然老舍先生的创作用意是不言自明的。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武侠小说,而是严肃地探讨社会时代意义的作品。小说的重心在于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尴尬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原有形态既思其变又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态。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内涵,笔者提醒学生关注教材选编时的模块专题,《断魂枪》入选苏教版读本时所对应的必修专题是“永远新的旧故事”。为何这个1935年时的旧故事是永远新的故事?恰恰因为小说所展现的新旧文明转型中传统文化该走向何方,在8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历久弥新、耐人深思的命题。如何审视、如何面对、如何重新出发,是值得当代学生关注思考的人文话题。
在课后笔者也推荐了相同主题的两篇小说,一是老舍先生的另一个短篇《老字号》,一是当代作家冯骥才的《神鞭》,并要求学生能从主旨、情节、人物、文化等不同层面进行比较研究。
语文学习是一个积淀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情怀的过程,学生的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人文积淀都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慢慢渗透培育。当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学生心中播洒下一点种子,那么何愁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