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贾平凹《浮躁》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思考

2018-02-10

关键词:愿景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论贾平凹《浮躁》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思考

彭仁兵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摘要】小说《浮躁》是贾平凹乡土情怀的凝结,无时无处不浸润着他的故土愁思,其对州河两岸的世态及浮躁的社会情绪的敏锐观察,对社会转型中精神故土、人性道德、理想价值等的忧思,都彰显出了他强烈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思考;同时,对金狗命运和州河意象的设置上,又寄托着他对社会改革的美好期许。对贾平凹《浮躁》中的这种关怀与思考进行探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这位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伟大作家的为人为文,感受一颗赤子之心。

【关键词】《浮躁》;现实关怀;人文思考;愿景

经历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挫折,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亟待恢复与发展,1978年伟大政策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开始呈现出一种复苏状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工作重点,经济逐渐活跃,民主发展,法制加强,高考恢复等等。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追求富裕、解放思想,显示出建设美好祖国与追求自身价值的自由局面的大潮流,加之一些社会不合理事件的助推,使心理和社会现实都笼罩着浓厚的浮躁气息。面对这种浮躁的社会情绪,人们或行动,或焦躁,或阵痛,或忧患。贾平凹作为一位敏感而又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作家,一直关心着社会现实,尤其密切注视着商州。他深爱着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这个地方承载着他太多的记忆,滋养着他的精神。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在万物复苏的躁动里,贾平凹通过《浮躁》中商州的古怪不可捉摸的州河两岸的风土人情的写实,映射出特定历史时期间中国社会现实状态,把自己心中的关怀与思考不语斧凿般地作了表达。

一、时代情绪中的浮躁与阵痛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旧体制转向新体制的大变革的开始阶段,而《浮躁》就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贾平凹对社会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思考,对时代情绪的概括,对社会心理的敏锐观察与反应,是他的有心之作。“《浮躁》就是力图表现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的,力图在高层次的文化审视下来概括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情绪的,力图写出历史阵痛的悲哀与信念的。”[1]改革开放伊始,社会形式逐渐改观,出现了大的变动,由封闭到开放、保守到思想解放、形式主义到实事求是,等等。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现实中,人们或期待未知的改革;或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或有人麻木不仁,不予理睬;更甚者,捍卫过去,排斥一切变化;但是整个社会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苏醒与躁动是大势所趋。在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中,无论哪类型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与浮躁的社会状态相似的浮躁心理。

一条州河,也许就像每个地方都有一条河一样,如此的平凡,但如何在贾平凹的笔下就成了一条最浮躁不安的河呢?州河在他的思考与关怀中,已与商州人民一起构成了历史生活画卷。

州河枯时几乎断流,春秋季却又满河满沿,河流的四季变化,也就如同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心一样,异常浮躁。州河上,从过去的船帮到金狗的河上运输,再到如今的州河船队,是州河两岸商州人民世代生活的缩影,就如这州河的四季变化一样,浮躁不安。

“‘浮躁’是《浮躁》中人物情绪的共性,也是一种概括。它概括出了我们所处的时代骚动不安而又充满生气的精神特征。”[2]其实从贾平凹自身到小说的人物都是可以窥视浮躁的,“我曾写到中卷的时候不止一次窃笑:写《浮躁》,作者亦浮躁呀!”[3]3受改革的变化大背景影响,贾平凹也身染一定的浮躁情绪,《浮躁》的书写也正是他浮躁情绪的释然。小说中金狗和雷大空是浮躁的典型,金狗从出生就不寻常,被视为“看山狗”的化身,改革的浪潮中浮躁且有一腔正义的他,时常也为社会、感情、前途、世事而躁动;而雷大空则是浮躁的另一反面代表,投机倒把,为浮躁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价值都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青年一代,传统观念本就薄弱,容易受到新形势的影响而躁动不安,亢奋之于行动,难免会遭遇到各种困难挫折,高涨的热情跌入低谷,从而引发心灵的阵痛,甚至生命的代价。

浮躁与阵痛是相依而生的,浮躁遭遇挫折会加剧阵痛。另一方面,浮躁引发的阵痛也是对改革的滞后性的不适应引发的。《浮躁》中金狗由起初的仙游村普通百姓成了州城的记者,在州城多年涉世,他深感城乡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其实,金狗的这种不适应的阵痛在贾平凹的其他作品中也是存在的。在《浮躁》之前的小说《商州》中也记录着这样一个商州年轻人,他渴望走出商州,希望到省城及其以外的世界去闯荡,可当在城市里学习工作多年后,他又对曾经向往的城市生活产生怀疑和否定,对都市有着困惑与迷茫,时常想起家乡的风土人情。《浮躁》之后的《废都》中,庄之蝶沉沦于性爱美色不能自拔,丧失了自我本真,作为文人的他是在逃避现实,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对现实的不适应呢。《浮躁》是以乡村为题材的,《废都》是以城市为题材,而《废都》之后贾平凹的创作又回到了以商州为中心。这些可谓都是作者内心的隐含表达,由此可以窥视贾平凹对改革的复杂内心,“在后来进入城市文明的贾平凹,一方面对自己出身商州农村有着无限的自豪:热土滋养了他创作的灵魂;而另一方面也有着无法掩饰的自卑:对现代文明的惶恐不安,对都市的蔑视与拒斥。”[4]贾平凹的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自己可谓是地道的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农村长大,深受乡土的熏陶,曾自称“我是乡下人”,对农村、乡民、乡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但改革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对于改革的侵袭,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新”风尚,由于人的心理还停留于之前的传统的熟悉的模式,对于这种变化有着一种短时间的难以接受,不免心生阵痛。这反射到人们的心理,其实质是历史改革中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不适应性阵痛。

因变化而浮躁,因浮躁而愈发阵痛,浮躁与阵痛交织,这既是商州人民的具象,更是那个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贾平凹忧患意识下关怀商州和心系改革的反映。

二、关怀与思考

《浮躁》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其蕴含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思考不仅只在于对商州世态的描写及其时代情绪的揭露,而更深刻的体现于对人的系列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之中。

(一) 精神故土的“动荡”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是贾平凹出生的地方,是养育他的故土。在此,他生活了十九年。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制约作用,一定的环境也会成为滋养人精神的净土。对于文学家的贾平凹来说,商州承载着他太多的复杂情感,他爱这片热土且爱得深沉,精神故土是他一生行走的方向,是创造力的源泉。故乡这块精神故土对贾平凹的创作和敏锐的性格也影响极大,他曾说:“故乡,一个人最早的生存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故乡山水好却贫穷;交通还行,接受新东西快;我的出生及家庭遭遇,决定了我好奇、胆怯又敏感的性格。故乡对作家的影响是一生的,无法摆脱,如姓氏名字一样,这种影响渗入到生命深处、灵魂深处。”[5]216贾平凹的写作题材是从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商州”这精神净土是他写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地。他对商州有着独特的感情,就如沈从文《边城》的湘西世界、路遥《平凡的世界》的黄土坡、申赋渔《匠人》的乡土中国一样,贾平凹也有着他的商州天地,这是他一生的精神滋养。

在《商州初录》中,商州本是一片安详的静土,那里安净、远离世事,乡民淳朴,充满着和谐宁静之美,可以说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但改革之下,浮躁的现实状态令人心痛,“构成《浮躁》的基本事件是1985—1986年在陕西乃至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的几个经济案件。这些案件中有的人曾经是我们西安新闻、文艺圈子中的人,甚至与作者有较多往来。”[6]贾平凹是一位敏锐观察社会现实的人,他曾这样说道:“因为爱得太深,我神经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见不得生活里有一点污秽,而变态成炽热的冷静,惊喜的惶恐,迫切的嫉恨,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7]正是这种浮躁的令人心痛的社会事件和贾平凹传统文人的文化自觉心理,使贾平凹清醒地意识到故乡正在发生裂变,精神的净土愈加复杂化,就是这种“动荡”,孕育并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从而不得不诉表于《浮躁》。事实证明,贾平凹的这种对精神故土的“动荡”的忧思不是多余的,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逐渐演变为“精神故土的逝去”。后来的创作中,贾平凹坦言“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现在的故乡对于我越来越成为一种概念”“我清楚,故乡将出现另一种形状,我将越来越陌生。”[8]478社会转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中国城市乃至偏敝的小商州,都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原有的河清海晏面貌已然浮躁充斥,促使敏感且一向寻根的贾平凹清醒地认识到那个实实在在的淳朴的商州已开始“动荡”,并且可能孕育着更剧烈的变化,这个现实的精神滋养地以后恐怕不复存在了吧。精神故土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的信仰,使人存在于世,行走踏实有方向,故土的远去,信仰缺失,人的精神栖息地难觅。

(二) 传统与现代的进退两难

贾平凹的《浮躁》是充满现实主义和人文思考的。“费秉勋教授不认为贾平凹是现实主义作家。但《浮躁》却是平凹对现实主义的一次认真的‘下海’。结果:平凹不轻松。”[5]3-4改革的浪潮下,具有文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的贾平凹意识到:城镇化、工业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正在解体,固有的封闭的农村社会状态正在被打破,传统会逐渐淡去或消失,而现代又将是矛盾重重、在探索中前进,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进退两难的窘态,从而思考着人性、道德等一系列问题。

浮躁的社会情绪下,传统的诚信、淳朴的人性道德和有序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和破坏。社会转型,法制不健全,存侥幸心理者则利用法律的空子。社会阴暗处,权力制衡交错,暗流涌动,官商勾结、行贿受贿、仗权欺人等等已不再是稀奇事。同时,不仅现代城市里充斥着腐败、矛盾、利己主义,农村也难免其害,小说中的商州就被现代冲击,人性、道德受到破坏,处于传统与现代进退两难的境地。商州的雷大空,与官僚子弟勾结,做起了大买卖,赚了不少钱,结果却东窗事发,被迫入狱,由于他的案件牵涉许多官员,于是在狱里他被暗杀。在改革中传统的诚信被丢失,传统的道德被践踏,传统的秩序被破坏。小说中老人韩文举感叹“这田家,老少都不种庄稼了!”,看似一句平常的话,却意味深长。田、巩是两岔镇仙游川乃至州城的大家族,他们一人升天,仙及鸡犬,利用手中的权利徇私舞弊、耀武扬威。又如当时的所谓民主,由一个选举开会就能体现出多么虚伪与可笑。田中正为了使自己能掌握全局,对田一申和蔡大安两位副手,哄斥交替,让他们相互厮杀,以保证自己的权威。河运队队长一事,足足开会一天一夜,其实质就是领导权力作怪,这种办事水平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是对民主的蔑视与戏弄。农村是改革道路上的艰难跋涉者,贫穷、破坏与拙形并存。农村的这种进退两难的窘态在贾平凹的日后创作中是延续的,改革虽然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但发展依然是困难的,“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泄洪地……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儿都是难活。”[8]477改革的道路上,农村始终是发展的泄洪场,传统的精华受到破坏,道德败坏,私欲的膨胀、人性的劣根性、官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改革的新道路有困难,社会现实令人忧心,既然改革之路已经开始,传统的已经淡去,必然也就没有回头路,那现代又如何进行,在这个进退两难的艰难境态里,农村、人性和道德问题尤为突出。

(三)完美价值与理想失落

金狗这位让贾平凹青睐的人物,具有完美的价值,他追求正义,正直而又睿智,敢于同一切丑恶作斗争。《浮躁》中有这样一个记述,说的是金狗应征参了军,他盼望有仗打,他不怕死,希望可以去当英雄。生于州河之上的金狗,始终在奋斗,凭借自己的能力,伸张正义,揭露田、巩两家及社会的不合理之处,为广大弱势群体发声,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上运输阶段,金狗带领州河两岸的人民致富,在他的带领下河上运输日渐兴盛,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后来河运队利益复杂化。田中正为了提升自己的政绩,把河运队收为政府管理,从而使河上运输成为他的政治工具,河运队的风光成为他政治上的砝码;并且田中正利用河运队队长之职左右平衡他的两位副手,以及制约金狗,以保证自己的绝对领导。金狗本是希望通过河上运输带领州河发展、乡民增收,却难于摆脱政治与现实。当州报记者阶段,这个特殊的身份让金狗了解到社会更多的灰色地带,他利用自己记者的特权惩恶扬善,揭露不为人知的社会阴暗面。他的一篇东阳县调查纪实的文章引发了社会的大轰动,使各级领导开始有意重视贫困问题。就因为如实地反映了当地的贫困状况,这之后那个县的官员被停了职,金狗以后写的文章,也被官员检查又检查,生怕文章因为如实反映社会问题被发表而连累了官员自己。虚假指标、虚假脱贫,只记录好的,不允许揭露贫困与丑恶,这给金狗以后的工作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经历复杂的记者工作后,金狗又回到了原点仙游川,这看似是金狗的主动选择,实则是金狗对现实无奈而被迫退出,是理想价值的失落。只要与英英订婚就有机会进州城当记者,进州城后,冷落未婚妻英英,隐藏对小水的爱,逃避、堕落,与都市女性石华性爱,以致“金狗的性活动只是为了释放沉重。”[5]208河上运输、州城记者和坎坷的爱情等社会阅历表明现实的社会是极其复杂的,理想不会那么容易达到,价值难以真正实现。而追求完美的正义的价值,又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其间有无限失落与无助,这其中都浸润着贾平凹对改革中青年一代价值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深切关怀。

“贾平凹的创作自始至终贯穿着巨大矛盾,这个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现实矛盾的反映。”[9]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处于过去与现在的进退两难的境地,精神故土逝去,人性道德问题突出,完美价值受挫,理想失落,《浮躁》的写作传达出贾平凹对历史改革的现实关怀和人文思考的自觉。

三、忧思中的愿景

《浮躁》是深含贾平凹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的,他一方面对改革下的社会现实及精神道德等有着深深的忧思,另一方面对改革之路也是抱有希冀的,这种殷殷之情首先在金狗这一人物的设置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从金狗的事业经历上看,出生于州河的他,似乎注定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先后历经了务农、参军、裁员回乡、吃水上饭搞河上运输、偶然机遇成州报记者、最终又辞职跑河上运输等几个人生的大起落。他的事业道路坎坷,充满着挑战与危险,靠着自己的能力与他人的帮助,最终都化险为夷,又回归州河之上,开始新的生活。同时,从金狗的爱情道路看,小水代表传统女性,她玲珑剔透、温柔体贴且善良正直;田家的英英虽长相姣好却仗势蛮横;州城的石华,时髦的现代都市女性,时尚而又肤浅。在三个女人之间,因环境的变化和现实的需要,金狗无法抉择,他的心灵痛苦不堪。所幸的是,金狗的爱情道路也如同他的事业一样,在几经波折且经历各自的婚姻变故后,还是与心爱的小水走在了一起。在这里不得不说,虽然金狗是贾平凹衷爱的人物,但其形象终有瑕疵。改革是一场不可阻挡的洪流,金狗是一位勇敢的弄潮儿,但他盲目又冲动,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当上记者、有权力就可以与一切不正势力作斗争,而且金狗也有着一种对现实逃避的青春欲望,蹂躏英英、抛弃小水、缠绵于石华。不过这一切或许都瑕不掩瑜,也或许才更显“浮躁”。白烨说:“贾平凹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一个平民作家的民间视角。民间是一种角度也是一种责任,民间实际强调了一种本分,其内在体现了知识分子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286金狗这一形象的设置暗含着文人贾平凹对改革的期许,也是他赤子之心的写照,金狗坎坷的事业与爱情经历是对当下改革的缩影,可以窥探出贾平凹对改革的乐观态度:改革之路虽形式复杂、异常艰难,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最终的愿景是美好的、和谐的。

贾平凹在《浮躁》中这样描写州河“我的这条州河便是一条我认为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于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还太年轻,事实也正如此,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千里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3]2其实州河也是改革的象征,文中结尾处说即将有第二次大的洪水爆发,预示着“浮躁”还会继续,改革会更加深入。改革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虽然“浮躁”给社会造成了一定混乱,激发了人们心灵的阵痛,但这都是暂时的,这是改革之路下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经历浮躁引发的短暂性伤痛之后改革才会走在更加正确与稳固的道路上,人们的毅志与心灵才会更加坚强,从而更好地投身建设之中。州河虽然浮躁不安,但还年轻,以后会越来越有气势和生机的,贾平凹通过州河对改革做出了合理的期盼,改革虽然现在问题很多,道路很艰难,但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会愈加向好的方向发展。“土地上泼上了粪,风一过粪的臭气就没了,粪却变成了营养,为庄稼提供了成长的功能。世上的母亲没有一个在咒骂生育的艰难和疼痛,全都在为生育了孩子而幸福着。”[10]没有岩石的阻挡,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贾平凹具有哲学的辩证发展思想与前瞻意识,对于州河、对于改革,不应只看到暂时的浮躁之挫折,而应更关切浮躁之后的大好未来,他关怀现实、思考人文,希望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在经历困难和浮躁阵痛之后,要吸取经验和教训,促使发展回到正轨,迎接新的更好的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乐业的愿景。

综上所述,在改革的浪潮下,贾平凹敏锐地观察着家园的变化,以商州为载体,在自己的意识里从宏观刻画这一变化的中国表现,展现了他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乡土的关怀与思考。这种责任意识,也应是每一位乡土寻根人士的共有心理。

[1] 孙见喜.贾平凹前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525.

[2] 魏玮.金狗的浮躁——论贾平凹小说《浮躁》的时代情绪[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4(2):56.

[3] 贾平凹.浮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 梁丽.“我是乡下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心理浅析[J].科技文汇,2004(4):96.

[5] 贾平凹著、孙见喜评点.浮躁评点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

[6] 郜元宝,张冉冉.贾平凹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39.

[7] 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33.

[8] 贾平凹.秦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9] 刘一秀,孟繁华.主体立场:现代理性与传统伦理的纠结——贾平凹《浮躁》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11(3):70.

[10] 贾平凹.老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95.

TheStudyofRealisticConcernandHumanisticContemplationonJiaPingwa’sImpetuosity

PENG Ren-b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dge and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 Sichuan,China)

Abstract:Impetuosityshows Jia Pingwa’s local feelings and expresses his deep affection for his native land all the time. It displays his strong realistic concern and humanistic contemplation, which mainly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r one thing, he makes full of keen observation of the life status and impetuous social mood in Zhou River; for another thing, he meditates and explores spirit and homeland, human nature and morality, ideal and value, etc.,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Meanwhile, the fate of Jingou and the imagery of the River place reflect his good expectations on social reform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rn and contemplation onImpetuosityis conduciv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s and personality of this great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us feeling his natural kindness.

Keywords:impetuosity;realistic concern;humanistic contemplation;expectation

【中图分类号】I206

A

1672-4860(2018)03-0033-5

2018-02-12

彭仁兵(1990-),男,四川达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愿景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哈尔滨市冰雪体育赛事之都的实现愿景与实施路径
数据敏锐愿景下的数据科学课程框架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奋力开启“三大目标”愿景新征程
能源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发展愿景
丰收愿景——贵阳高坡
驱动物联网从愿景到现实的三驾马车
健康中国的美丽愿景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