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2018-02-09李满春

共产党员·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弘扬工匠精神

李满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把企业家精神和劳动者大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并列提出,包含着以创新创业为基本内核的企业家精神,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为基本内核的劳动者大军,以劳动光荣为基本内核的劳模精神,以精益求精为基本内核的工匠精神,其中把弘扬工匠精神写入报告,把彰显工匠精神作为党和国家的重托、人民的呼唤,置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

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的現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从纵向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从“有没有”“多不多”转化为“好不好”“优不优”。弘扬工匠精神是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工匠精神的螺旋式上升和历史性回归。

从横向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征程上,都把工匠精神作为必修课和必答题,工匠精神在每个国家说法各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比如德国人称为“劳动精神”,美国人称为“职业精神”,日本人称为“匠人精神”,韩国人称为“达人精神”等。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毫无疑问,企业寿命取决于可持续的质量,取决于绵延不绝的工匠精神。目前,德国有2300多个世界品牌,仅在全球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就有17个占据领先地位,处于前三位的部门共有27个。德国的汽车、钟表、刀具、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建筑与家具等,都以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等特征享誉世界,构成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

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新时代命题。2015年,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十年行动纲领。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无论是党的报告,还是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都是以“高规格”映入人们眼帘的。2015年,央视新闻曾经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深情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上的大国工匠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有三十年来始终保持着成品率百分百纪录的周东红,有建设海底隧道的管延安,有创造打磨零件百分之百合格惊人纪录的胡双钱,有历经百万次雕刻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丝巾”的孟剑锋,有焊接质量百分百合格且外观完美无缺的张冬伟,有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人——首席研磨师宁允展,有被视为全中国唯一能实现精密度达到“丝”级的钳工顾秋亮。这是一组不平凡劳动者成功之路的“群雕像”,他们以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脱颖而成“国宝级”技工,是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的缩影。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高度简约的概括。工匠精神是从业者以自我超越追求质量卓越的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行为表现,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有机统一,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细极致的有机统一,是专一、专注、专业的有机统一,是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的有机统一,是“一生一事”、一丝不苟、一以贯之的有机统一。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指出:“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无处退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分变得更为清晰,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专家,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站稳脚跟。”大前研一阐述了国际化专业主义必备的四种能力要求: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这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启发,特别是把“专业”上升为“主义”进行强调,究其实,就是凸显工匠精神。毫无疑问,工匠精神是敬业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迸发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聚焦突破点。《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拓展了工匠精神的外延。增品种是从数量上拓展外延,提品质是从功能上拓展外延,创品牌是从价值上拓展外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硬需求转化为软需求,从低层次需求转化为高层次需求,从生存性需求转化为发展性需求。作为工匠精神的“试金石”,集标准化、柔性化、个性化于一身,质量是衡量标准,品牌是社会标识,价值是消费终端。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突出深化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要把弘扬工匠精神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贯通起来,着眼于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两个原则、三个变革、三有经济体制、四者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切实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工匠精神的外溢效应,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操守,从理念、思路、制度安排、工艺程序、细节关照、引领标准等多方面成为全社会的叠加共识。

弘扬工匠精神要把准“方向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创造创新创业和包括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内的人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从企业家精神,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四个维度,强调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全党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广大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建设释放了鲜明信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专业素养、专业作风、专业精神、专业方法,要求把政治性要求和知识性要求、专业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这都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遵循。endprint

弘扬工匠精神要建好“蓄水池”。在宏观上,要着力营造一种大环境,为工匠们“鱼跃龙门”创造最充裕的条件。在微观上,要形成企业家精神、劳动者大军、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小环境。具体在制度层面,完善工匠奖掖和荣典的体制机制;在文化层面,沉淀久久为功、崇尚质量和荣誉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层面,形成工匠享受“英雄礼遇”“明星礼遇”的舆论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倡导创新文化,蕴含着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环境和导向。创新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提出新的现实,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要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文化对创新的滋养作用、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激励作用、制度创新的保障作用、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真正做到放水养鱼。2017年,辽宁广播电视台推出“品牌辽宁”,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同年11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奖励首批“辽宁工匠”的决定,授予徐强等95名同志首批“辽宁工匠”荣誉称号,并奖励每人10万元生活补贴,这是一次建设“蓄水池”的重要行动。随后,召开专门会议,表彰“辽宁工匠”。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陈求发、唐一军出席会议,勉励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技艺、展示工匠风采。省委书记陈求发对全省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提出希望,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健全技术工人发展激励机制,切实帮助技术工人成长成才解决实际问题,全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广大工人工作有舞台、有价值,生活有尊严、更美好。

弘扬工匠精神要不断“攀高峰”。在质量面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个要求对于工匠爱岗敬业、永攀高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有丰厚的滋养工匠精神的文化资源。据有关专家研究,工匠精神始于传统手工业,从古代到現代,我国工匠精神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注重简约朴素、切磋琢磨为特征的孕育阶段,以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为特征的产生阶段,以主张心传体知、师徒相承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以提倡开放包容、勇于创新为特征的传承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展现了我国工匠精神产生与发展的脉络。韩非子《五蠹》记载了最早造房子的有巢氏、最早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或许这是最早的关于工匠的记录。中国自古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庄子》中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奇巧人王叔远、《卖油翁》中“但手熟尔”,等等,无不是对精益求精的诠释。从鲁班、黄道婆到詹天佑再到大国工匠,从四大发明到“李约瑟之问”,其中都蕴含着工匠精神的丰厚历史传承,同时也需要有对历史的深度反思。放在人类(世界)的参照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史,工匠是人类文明的先行者。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一直到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嬗变历史和发展脉络,都是与制造器物的工匠紧密相关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工具的使用是人脱离动物界的第一步,劳动使人真正成为人,并且推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在人类文明大格局中,今天的中国和明天的中国将坚定地告诉世界,中国为什么能、为什么行,工匠精神一定能大力弘扬。

弘扬工匠精神要做实“主人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政党是这样,大国工匠也要有大的样子,大省工匠也要有大的样子。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有主人翁精神,有主力军姿态,有主角的担当,体现为更多人有更多的“妙手”“绝活”“高招”,体现为有更多更优更好的招牌、品牌、名牌。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唐一军曾经就弘扬工匠精神强调,要大力弘扬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大力弘扬争创一流的敬业精神,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大力弘扬守正创新的卓越品格,大力弘扬尊重劳动的时代风尚。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线,质量就是竞争力”的意识,让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成为一种品质、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以一流的质量打造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产品,打造更多的“辽宁品牌”。要加大对优秀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唱响“看我的”、叫响“跟我上”,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风向标”,汇聚起全面振兴、重振雄风的强大正能量,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弘扬工匠精神要推进“群英会”。党的十九大提出一系列“国字号”发展目标,这些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具体化,而且每个目标都是响当当的。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不是需要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工匠,而是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工匠,需要“群英会”,其关键就是在优先发展教育中,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在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中,特别指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急需的职业教育等。2015年,教育部对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部署,职业集团数量迅速发展,着力推动企业与学校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共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职业教育集团1406个,共有成员单位35945个。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推进职业培训包工作进行部署,加快构建终身职业培训制度,组织开发培训需求量大的100个左右基本职业培训包,指导开发100个左右地方(行业)特色职业培训包。这正是工匠成长的摇篮。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预言“未来社会”的三个主要趋势:一是年轻人口在社会中的比例下降,二是经济比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三是劳动力向知识工作者转型。我们有理由坚信,职业教育就是实现第三个预言的最好途径,这里将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出发点。

弘扬工匠精神要破除“拦路虎”。“拦路虎”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人奉行“差不多主义”。有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缺少主业意识,甚至视为“第二职业”;有的不安于本职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下苦功夫、久功夫、“笨功夫”,把小聪明当智慧,等等。二是有人患有“近视眼”。认不清弘扬工匠精神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是时代课题,是敬业本分。要把弘扬工匠精神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放在中国梦和人生出彩的一致性中,引出源源不断的“活水”。三是有人缺少文化自信。或慨叹“技不如人”,或不瞄准前沿质量提高。近一个阶段,有的国家质量神话被打破,在制造领域被“拉下神坛”,这深切地告诉我们,质量是永恒主题,工匠精神是永恒课题,不进则退。工匠精神不是天生的,是艰辛奋斗的结晶,是坚韧打磨的结果。四是人才培养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筑牢工匠精神的教育根基,让工匠精神在复兴路上、振兴路上大放异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弘扬工匠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