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2018-02-09黄玉娇

桂海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一带一路

黄玉娇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展现出中国人民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当前,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沿线国家缺乏共同文化认知,一些国家对中国文化存在各种误解和偏见,我国文化输出能力较弱等诸多文化挑战。“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我们主动融入沿线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文化自觉;主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展示文化自信;主动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提高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充分体现文化担当。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6-0044-06

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出习近平主席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体现了中国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景中的责任和担当。

一、“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一再重申了以民为本、亲邻善仁、讲信修睦、万邦和谐、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传统中国政治理念。习主席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具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无比深沉的热爱基础上的,它充分展现出了中国人民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一)文化自觉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交通、通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国家、群体之间互相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整个世界已联结成一个联系紧密、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地球村”。在各个国家、群体交往过程中,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相互接触、相互渗透。当双方发生利益冲突时,这些文化上的纷争往往就上升为双方对抗的理由,乃至发展到兵戎相见。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中,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乃至相互认同、相互接受,已成为各个国家、群体交往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文化转型已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一项全球性任务。

实现文化转型,首先要对本民族、国家的文化有一种自觉意识。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263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今天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汉武帝以后,又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这两条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提出的。在當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这一倡议的提出,是突破全球经济治理困局的一项重要举措。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建设,既能消化我国当前的过剩产能,加快供给侧改革,又能帮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也是对东西方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的文化应经过自主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文化秩序和共同守则。

(二)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在古代,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养蚕技术等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石榴、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等也传入中国,当时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友谊、文明互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之路。

然而,15世纪末以来,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等国相继来到这些美丽富饶的地方,用武力大肆屠杀原住民、贩卖奴隶,掠夺黄金、白银、珍珠、香料和各种矿产资源,对这些地方进行疯狂的殖民统治,给这些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直到今天,为了石油资源等各种利益,美国在中东等地区挑起了一场又一场战争,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斗争以及宗教冲突仍在这一地区蔓延,因此,寻找一条和平发展之路恰逢其时。

战争冲突的背后是文化的冲突,每一种文化都是人们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有其他文化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一花独放不是春,正因为有了各个国家、民族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文化类型,才有了世界文化花园里姹紫嫣红、万花竞放的美丽景象。“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包容的文化观念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3]只有以“德”即平等、尊重、仁爱之心来凝聚人心,这种关系才会越来越紧密牢靠,才能实现“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

(三)文化担当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主要依靠武力和西式民主来称霸世界。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靠武力来征服世界,核武器时代妄图用武力来征服别国的后果只能是走向共同毁灭。而西式民主也在当前陷入了困境。“阿拉伯之春”引起众多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势;西方的民粹主义,如苏格兰独立公投、希腊债务问题全民公投、意大利修宪公投等,则把这些民族和国家引向分裂、混乱的危险;声称还要再领导世界一百年的美国将全人类的利益弃之不顾,宣布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西式民主神话的破灭。endprint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上,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4]290“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4]289。中国的命运,世界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习近平同志强调:当今世界,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5]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扛起了与各个国家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古训成为中华文化基因,铭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里。中华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改革创新精神,“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共荣共生思想,“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观念,以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诠释了新一代中国人在21世纪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

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文化挑战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复杂多样,缺乏共同认知

“一带一路”横跨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中东欧,分布范围非常广,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背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所以它们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都各不相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由于语言不通,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普通民众无法通过有效渠道了解对方的文化,更谈不上对他们文化的认同和接受。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发祥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犹太教、萨满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各种宗教在这里相互碰撞。因为教义、教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不同,各种宗教之间往往会彼此排斥、相互竞争,甚至发生冲突。虽然我国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在东亚、东南亚曾经影响广泛,但对于大多数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来说,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是非常陌生、隔阂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的态度是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然而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认为的那样:“搭车取决于信任的程度……搭车更有可能发生在属于同一文明或者拥有文化共性的国家之间,而不是在缺乏任何文化共性的国家之间。”[6]因此,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使以和为贵、和谐共处等思想成为不同国家、民族、种族、宗教之间的共识,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一些国家对中国文化存在各种误解和偏见

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和飞速发展充满了敌视、恐惧和偏见,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损害到它们在全球的利益。为了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发展,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它们的许多主流媒体、政客居心叵测地炮制出“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言论,对中国进行各种主观臆断、攻击谩骂和污蔑抹黑。在西方主流媒体长期充满恶意和歪曲事实的宣传攻势下,一些西方民众对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的发展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偏见和仇视心理。而一些周边国家因为长期以来与我国有领土争端问题,其主流媒体也有意无意地对中国文化、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各种歪曲报道,使得这些国家许多民众对中国抱有不满情绪和抵触心理。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到海外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因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发的我国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摩擦和冲突日益增多,一些媒体又别有用心、夸大事实地进行宣传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这对我们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三)我国文化输出能力较弱

一直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外宣传也日益增多,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文化交流项目主要集中在影视作品和文艺演出上,而且这些作品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例如,在影视作品和文艺演出中,缺乏文化自觉意识,一味追求场面恢弘热闹而没有深挖其中的文化内涵,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智慧和精髓、中国精神等实质内容融入作品或演出当中,出现符号化、脸谱化、概念化的倾向。二是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在海外名声的广泛传播,它已成为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但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发展也暴露出经营模式单一、投入不足、经费困难、师资良莠不齐等问题。而美国、法国、瑞典的一些大学则以“传播意识形态,违背学术自由”等各种理由宣布关闭孔子学院,这给中华文化“走出去”带来了负面影响。三是我国的文化产业还不发达。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因为起步晚、缺乏政策支持等原因,目前仍然存在缺乏文化品牌、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发挥文化自觉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汹涌来袭,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已不可能置身于这个“地球村”之外。因此,文化转型是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文化自觉,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当中。

1.利用“互联网+”发出中国声音

文化是什么?费孝通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经过不断改革的集体生活经验”[2]243。文化在哪里?它就在集体生活的人的行为和意识中。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往往是无意识、不清晰、不自觉的。过去,人们生活在各种风俗习惯、制度礼仪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浑然不觉。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越来越高。2017年2月27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披露消息称: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3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数达6.95亿人,占比95.1%[7]。“互联网+”催生了很多新业态,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文化有了愈来愈清晰和自觉的认识,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去进行各种文化交流、文化创造,在文化价值的追求上也有了各种新的选择。例如,在网络文化方面,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微电影、网络剧、脱口秀等新兴文艺类型层出不穷,刷微博、朋友圈分享、掌上阅读等互联网开启的数字化生存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来与文化似乎绝缘的越来越壮大的草根族主动参与到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当中。人们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熟悉的生活,关注到个体的生存状态、群体的生活样貌,用激情的笔触描写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鲜事物,挖掘传统和现实生活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清晰的文化自觉,带动了人们在文化价值选择方式上的逐渐改变。互联网成为人们书写文化生活,发出中国声音的最强最大的阵地,这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endprint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放大“中国声音”,使中华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过去,文化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或言传身教互相习得,或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点对面地进行一次性传播,传播的范围和效果都不甚理想。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是网状传播,即由一个点向无数的点传播信息,而这些点又会向自己的无数点进行传播,也就是一次传播可以无限次再传播,互联网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便捷高效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区域文化网络空间,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民众之间的友好交流。

2.以友好的态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当今世界,文化转型面临着文化融合与文化分离共同发展的处境。一方面,随着人们外出经商、旅游、移民等,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国、各民族文化彼此间的交流、借鉴、共享愈来愈普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小,文化之间互相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阻挡;但另一方面,随着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很多文化样貌之间的差异性也突显出来,一些原本处于劣势或不自觉状态的文化意识开始觉醒,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于自己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尊重、传承、复兴的愿望也愈来愈强烈,因此他们对外来文化可能更多地会采取一种对抗的姿态。而一些极端主义者,例如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则无论在宗教还是文化上,都在制造各种人为的相互冲突、相互隔离、相互仇视。对于文化融合和文化分离这两种不同的趋势,中华文化在走出去时,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理清文化线索和发展脉络,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文化误解而造成的文化冲突。

正如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一样,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人民都有选择自己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权利。强力推行自认为是先进的文化势必会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甚至反抗。上百年来,西方本位中心主义在许多国家强行进行文化灌输,遭到当地民众的反抗,这足以让人引以为戒。费孝通把文化自觉的历程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231。这一概括深得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髓。中华文化在走出去时,应该以友好的态度、平等的姿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展示我们的这种包容性,我们的文化只有在精神上给当地人带来愉悦或道义上的认同,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为他们所欣赏、所接受,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夯实文化基础。

(二)主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展示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文化特色的发扬光大,必须要有强盛的国力作为支撑。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机遇的到来。历史上,我们的汉唐文化影响到了全世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应利用各种便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充分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

1.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其中,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建立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据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披露: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已有140个国家(地区)建立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8]。下一步应继续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比如,优先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艺术节、博览会、艺术公园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主办各类综合性国际论坛、交易会等[9]。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一味以我们自己的叙述风格、叙述方式、叙述习惯来讲述中国故事,可能会出现各种文化误解,甚至引发文化冲突。因而,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想听到关于中国的什么故事,而且要用当地人们喜欢的叙述方式来讲述,在讲述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细腻。当然,对于“走出去”而非在当地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传播者来说,如何克服这种文化隔阂和文化陌生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华人华侨来传播中华文化。由于华人华侨对于中华文化具有天然的亲缘感和熟悉感,他们很容易接受中华文化,而且因为熟悉、习慣当地人的理解、表达方式,所以每一个华人华侨个体都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场”由中心向四周传播扩散。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更容易为当地人所接受。

2.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尚不发达,文化输出能力较弱,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同度仍然较低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以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文化交流品牌打造过程中,要尽量克服符号化、脸谱化倾向,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尽可能将和而不同、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天下大同等传统文化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平外交政策等融入其中,以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同,从而引起共鸣。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进行不同文化内涵的选取和挖掘。例如,对一些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而对中国有较深文化误解的国家,可重点打造能充分体现我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文化产品;针对一些民族冲突较为激烈的国家和地区,则侧重表现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56个民族的文化是如何碰撞、交流、融合、共生共荣,最终形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容;针对宗教冲突比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则可侧重展现中国的儒家思想、本土宗教道教在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交流碰撞过程中,是如何逐渐共融共通并长期和谐共处的。

(三)主动帮助沿线国家提高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充分体现文化担当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表明,未来全球只有走向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避免各个国家、民族因为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而最终导致人类灭亡的命运。汤因比认为,穷途末路的西方武力征伐和日益衰微腐朽的西式民主显然已不可能担当得起协调未来人类社会各方利益的重任,只有在漫长的历史中都保持着可贵的世界精神的中国人、中国文化,才能担当得起提升未来人类文明的伟大责任[4]287。“一带一路”建设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担当的天下情怀。endprint

1.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各项保障措施

首先,要完善机制建设。应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协定、年度执行计划、谅解备忘录等政府间文件,健全文化交流、遗产保护、世界遗产申报等领域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文化交流合作的检查、评估、反馈机制等。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架构是“一带一路”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2015年,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两年来,各省市也纷纷成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地方政府还应充分理解和正确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和实质,找准定位,把中央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走出去”的文化企业给予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的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在中国的参与和帮助下,沿线国家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将投资建设,逐步构建起一个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和通信网络等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网络,这将大大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提高“一带一路”文化遗產与旅游、影视、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结合度;扶持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企业围绕重点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在使我国的文化输出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共同繁荣与共同发展。

3.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首先,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的公共课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将越来越频繁,这就有必要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的课程,这将有利于双方在经贸往来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交融和互信。其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人才培养合作。各高校尤其是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应主动作为,积极地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人才培养工作,“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文化教育传播与文化产业合作相结合。例如,我国的网游很受“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青年的喜爱,可以将国产网游作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主力进行打造。我国有技术和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了解本国人的偏好,两者结合起来,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和文化产业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再次,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人才培养平台。例如,通过智库专家、汉学家、翻译家等人士,儿童、青年、妇女等群体,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对话,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文化论坛、艺术家互访、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和青少年交流活动,在交流学习中提高文化人才素质,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3(12).

[2]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3]孟子.孟子·公孙丑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6:65.

[4]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5]马振岗.中国梦给世界带来机遇[J].现代人才,2013(3):18-19.

[6]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09.

[7]郑莹莹.中国网民数量将达7.6亿人“网红经济”趋多元化[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 2017/02-27/8160934.shtml.

[8]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关于孔子学院/课堂[EB/OL].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 stitutes/node_10961.htm.

[9]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N].中国文化报,2017-01-06(1).

[10]杨振武.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N].人民日报,2015-07-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一带一路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