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筑路者在中企成就励志人生
2018-02-09范凌志李司坤
本报记者 范凌志 李司坤
在地图上以北京为起点,分别连接南苏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尼泊尔、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塞尔维亚、巴西等9个国家的首都,距离之和足足可绕地球两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近日把来自这几个国家的10名“2016—2017年度优秀外籍青年员工”请到中国。他们中有出生入死保护中国员工的“非洲战狼”,有精打细算为中企争取利益的谈判高手,有从社会底层奋斗到基层管理者的励志技工,也有从“万人迷”华丽转身为职场女强人的电影演员。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参与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外籍员工们也用行动诠释着“筑港筑路,无问西东”。在中国期间,他们走访公司的项目工地,登长城、观“鸟巢”,还和《环球时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在中企自强不息的故事。
“中国人自古就有建设基因!”
在北京的日子显然是这些海外“中交人”最放松的时候。1月31日,来自巴西的米莉莉在北海公园冰场唱起岳云鹏的《五环之歌》,还玩起直播。鸟巢和水立方成为这些优秀外籍青年员工自拍的最佳背景。一行人到八达岭那天,赶上山风凛冽,气温骤降。一下车,这些多数从温暖地区来的外籍员工就领教了来自中国长城的“问候”,但寒冷并没把大家的兴奋劲儿浇灭,不一会儿,几个非洲兄弟就伴着自创的节奏跳起舞来。巍峨的长城让来自肯尼亚的吉塔·约瑟夫感慨:“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长城的建设者或许经历的就是这样的天气!我明白中国人的建设能力为什么如此强大了,中国人的先辈就有着这样的基因!”
吉塔·约瑟夫是中国交建所属中国路桥承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总经理部首席外部联络官兼副发言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2015年选派我作为第一批肯尼亚员工到成都学习铁路项目管理与施工,让我认识到发达的铁路网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中国铁路事业飞速发展的历程深深地震撼了我。”
和吉塔·约瑟夫一样,本次来京的优秀外籍员工都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他们有的业务能力突出,为中国企业的市场开拓和科技攻关作出重大贡献;有的在重大危机事件中挺身而出,保护同事安全和企业利益;还有的担当文化传播和交流使者,为企业和当地搭建起友谊的桥梁。《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这是中国交建第二次评选十佳外籍优秀员工并邀请获奖员工来中国总部接受表彰。
和大多数中国企业比起来,中国交建的国际化程度可以说是较高的,而且外籍员工的比例还在逐年加大。据中国交建副总裁孙子宇介绍:“中国交建有13万中国员工,也就是说,每一万中国人有一个是‘中交人。另外我们还有5万境外员工,这5万人中差不多有5000人从事管理工作,5000人中又有500人走上了中高级管理岗位。这次来京的优秀外籍员工非常有代表性。”
“不想离开中国企业这个家”
“我的朋友,你能帮我的手机安装微信吗?”来自乌干达的赫尔曼请《环球时报》记者帮忙。身材矮小的赫尔曼仅有小学学历,以前在老家干些泥瓦匠的活。赫尔曼说:“那时的生活就是每天结束时领当天的工钱,然后什么事都没了,什么也学不到。有时甚至第二天能否领到工钱、能领多少都是未知的。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是不会有未来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赫尔曼听说有个叫“中国交建”的公司将修乌干达坎帕拉至恩德培的高速公路。最开始,他有些胆怯,不知道和中国人一起工作会怎样,但他还是鼓起勇气找到项目指挥部。因为干过泥瓦匠,赫尔曼得到一份预制场砖工的工作。凭着勤学苦练,他很快能浇筑出符合标准的构件和砖块,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同事所熟知。如今,赫尔曼成为领导七十余名当地工人的工长,有一份稳定薪水。2月1日在北京参加公司表彰活动时,赫尔曼向记者提到这样一件小事:“我的太太昨晚打电话给我,说她病了,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来中国前我已给她留了足够的钱。”
中国企业不仅对赫尔曼这样出身窘迫的外籍员工有吸引力,对于那些已过上富足生活的人来说,同样充满魅力。玫海瑞来自盛产美女的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做过电影明星。面对《环球时报》记者,玫海瑞很自信地说:“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满大街都能看到我的海报。我主演过一部爱情电影,还拍过鱼油广告。”虽然八达岭的寒风让玫海瑞把外套裹得紧紧的,看上去很娇弱,但工作中她却是一名女强人,她是中国交建亚的斯公司的高级雇员,负责当地雇员管理、法律案件跟踪、中方人员各种证件办理、雇员医疗保险索赔等工作。玫海瑞说:“我的工作比较繁杂,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至关重要。另外,我要保证中方员工在埃证件有效,能妥善处理与劳工部、移民局、使馆等部门的关系,灵活处理突发问题。”有很多亲朋好友问玫海瑞为什么选择中国企业,她的回答是:“这里的中国同事对我很好,我感觉这里像一个家庭,我不想离开他们。”玫海瑞对中国的感情也感染了她的身边人,《环球时报》记者看到玫海瑞的姐姐写给她的一封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支持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修建了一条又一条宽阔平整的公路、一座又一座大桥。中国加速我们国家的发展,给更多的普通人带来生活便利,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些中国交建的外籍建设者中,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捍卫中国企业和中国同事的安全。来自南苏丹的阿托伊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他的身上却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有《战狼2》里的情节,那么在记者眼中,他就是现实中的“冷锋”。2013年12月15日,是阿托伊进入中国交建所属中国港湾工作的第七个月。也就是在这一天,南苏丹的朱巴市爆发了战乱,部分冲突就发生在中国港湾南苏丹办事处的营地附近。由于担心营地里的中国同事安危,阿托伊在安抚好家人后,决定帮中国同事撤离危机四伏的战乱区。阿托伊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路上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不远处不时传来激烈交火的枪炮声,路边堆放着的尸体让人惊恐不安,在一棵大树下躲藏时,他感觉心脏的狂跳声甚至压过了耳边的枪声。好不容易赶到公司营地后,阿托伊与中国同事一道商讨撤离方案。他提出改走陆路并联系多位南苏丹国家安全部队中的熟人,详尽了解每一条路的安全情况。最终,阿托伊带着大家平安到达南苏丹与乌干达交界的尼穆莱小镇。
故事讲到这,阿托伊的英雄事迹还没有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阿托伊选择再次回到处于战乱中心的公司营地,为确保营地设备和物资不被偷盗和破坏,他一住就是3个多月。在他的守护下,整个营地完好无损。用中国交建新闻中心副主任查长苗的话说:“当中国同事返回基地时,插上电源,电脑就能运转。”
“一带一路”建设,无问西东
其他外籍雇员的故事同样令人感佩。来自巴基斯坦的采购经理阿卜拉在参与沙特吉赞JIGCC取排水项目中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谈判中成功说服业主方沙特阿美石油,在项目采购上为中方节省大量成本;巴西姑娘米莉莉在人力资源岗位上仅用4天时间就顺利地为30名中方员工成功办理巴西联邦警局下属移民部门的注册工作,使得后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无问西东》是当下很火的一部电影,讲的是青年才俊“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些外籍员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挥洒青春的故事足以让人感慨,是这群不同肤色的建设者为各自国家的建设和与中国的友谊无问西东,行健不息。
这些外籍员工还参观了中国港湾承建的京张高铁第七标段工程。米莉莉有感而发:“中国基建很牛,中国人非常有智慧。如果巴西有这样的铁路,巴西也能变得很先进。”在董家庄隧道施工现场,一线工人在飞扬的黄土中列队欢迎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外籍员工不断要求跟中国工人合影。玫海瑞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看着他们,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塞尔维亚的马瑞娜:“我们相隔万里,从未谋面,但却穿着同样的工作服,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中国交建的业务已深入到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这次获奖的外籍员工不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交建一带一路全球建设者”媒体见面会”上,孙子宇首先对这些外籍员工表示祝贺,希望他们继续与中国同事携手同行,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他告诉这些海外同事:“希望你们回到各自祖国之后,仍然是肩并肩战斗的战友,我还希望你们能承担另外一个角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者。”中国交建的负责人还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要想富,先修路。中国40年的改革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中国交建与世界人民分享发展经验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