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戏剧教育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18-02-09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理剧戏剧心理健康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英国戏剧举世闻名,戏剧在英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英国人来说,去剧院看戏是再普通不过的消遣。不管是国家剧院,还是大众剧院,场场座无虚席。有人说英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戏剧,英国人喜欢看戏的程度就像意大利人爱看歌剧、西班牙人爱看斗牛一样。戏剧文化在英国如此繁荣,一方面是因为英国在漫长的戏剧发展史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家,如莎士比亚、萧伯纳、王尔德等,另一个重要原因得益于英国扎实的戏剧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戏剧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在外化艺术美的过程中,促进由“智”到“心”的整个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戏剧教育向各个领域不断渗透,进入到心理治疗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戏剧疗法、心理剧等与戏剧相关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由此可见,戏剧教育中的不少元素和技术是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职生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相对较差,如何寻找到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是中职心理健康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戏剧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何在中职生心理健康中融入戏剧教育元素,如何运用戏剧教育的相关技术去指导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戏剧教育元素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符合中职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但自我概念较低。他们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但面对许多困惑和困难时,他们常常陷入焦虑之中。他们自尊心强,但自卑感严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当自身行为、目标与社会要求不符合时,无法应对和缺乏改变的心理适应能力,便会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他们有着学业压力,更有着就业压力。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中的种种矛盾、对未来的迷茫、与父母的代沟……有些问题对他们来说是难以启齿的,他们渴望倾诉但又封闭自己的心扉。以故事、游戏、音乐等艺术化的展现形式来反映学生的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生动、有趣,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说教变成催人奋进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可感可亲,喜闻乐见,符合中职生的特点,易于被接受。

(二)有助于促进中职生排解不良的情绪和情感

戏剧的核心是虚拟表演,是一种安全模拟,参与表演的人可以完全放开,在放松的状态下将现实中难以展示的、被压抑的、不能明示于众的诸多方面表现出来。在虚拟的故事中扮演戏剧人物,无须担心表演是否恰当,是否表现出真正的自己,因为大家都明白: “我们在扮演其他人”。在剧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人物能够逐渐摆脱心理阻力,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意愿、观念、性格和行为方式。进入状态后,可以借剧中人物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揭示内心深处的症结。中职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角色,在演出中痛快的宣泄之后,可以使其积聚的心理困扰得以排解和宣泄,更轻松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促进中职生自我教育

戏剧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充满“假定性”的舞台中模拟、演练人生的各种场景,体验感悟不同的人生角色。这种角色转换能使学生了解任何“他人”内在世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人生可能遭遇的各种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此外,剧本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分享等过程,中职生亲身体验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通过感悟和思考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进行自我教育,进而带来自身认知与行为的改变,增进心理健康。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几项戏剧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角色互换技术

中职生在根据真实生活编写的剧本中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使个体将现实自我和所扮演的角色分离,有助于当事人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的心理困惑和冲突,改变以往的看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让学生扮演剧本中的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和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相同或者完全不同的角色。经过角色互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他人的了解以及对自我的了解,改善人际关系。

(二)镜子技术

戏剧为学生提供一个人际互动的场合。在这样的场合里,中职生通过看别人在剧中演自己,重复自己的手势、姿态、语言等一切,让当事人如同照镜子一般,能看到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内在心态。这种方法有助于当事人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言行,认识到其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了解自己的行为有哪些不足,认识到别人是多么不能接受自己的行为,从而可进行深一层次的自我认识,激发个体改变自己不适行为的愿望,引起行为的改进。

(三)独白技术

独白一般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一般用于表达一些观众不能觉察的感受和思想,帮助表达未发掘的想法,让观众分享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想法。演出中,独白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暂停,即时表达当时感受,和自己的对话,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矛盾挣扎的心理;也可以进行单独的活动,自言自语与其他辅角或替身说话。

(四)替身技术

在演出时,由一位配角站在主角身后与主角同台演出,或者替主角说话,这个主角就是“替身”。替身通过扮演主角进入到主角的内在世界,替主角把没有体会的感受,潜意识的内在想法表达出来,使主角观察到自己内在的真实想法和认识自己不了解的自我特质。替身技术尤其适用于当扮演某一角色的学生未能解决冲突,表演陷入僵局时,让主角在被了解和支持的安全氛围中,发掘内在的感受和经验。替身有时可以不止一个,让多个替身来扮演,通过这些替身之间的互动,展现主角的多面性。

(五)未来投射法

当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引导中职生想象未来几年可能发生的情景,将其担忧的事、欲望、或者理想一一投射出来,让成员们在一起憧憬和讨论未来时间的可能性以及对期望的事件结果的了解,并有效地采取措施,消除过多的担忧及不切实际的幻想,并帮助主角勇往直前。

三、关于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戏剧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组织实施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组织实施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的知识和经验,懂得恰当运用心理剧技术组织安排事件情节;能够促进演员对心理问题进行深层面的呈现和探索;能够创设与维持真诚、信任、支持性气氛,防止有害行为发生;恰当处理演出过程的一些问题,如过度的发泄和自我暴露,指导演员适度表达;组织演出团队讨论分享。

(二)注重剧本的内容选择和编排

心理健康中的剧本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题材也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件。剧本应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在排演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丰富、完善和创新,注重生成性。剧本可以是一个详本,也可以是一个只对各事件场景中每一个角色的演出作一方向性说明的略本。这样既可以保证表演的方向性,也可以充分发挥演员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三)组织好分享环节

演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引起观众的共鸣,就必须认真组织好分享环节。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让扮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一起讨论,让观众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讨论所要探讨的问题,把观众的情绪拉进剧情中,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更利于学生体验角色。分享中,也可以让参与表演的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通过对自己在扮演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矛盾的心理,让观众也表达对他们表演的感受和看法,引起在场所有学生的思考和共鸣,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点评。这种互动交流提供了一种现实的检验,可以促进每一位在场学生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

(四)做好演员的选择

由于剧本的内容大多涉及的是中职生常遇到的问题,如人际交往、情感问题等,在主角的选取上一定要本着尊重个体意愿的原则来进行,切忌强制性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五)异质的观众或配角效果更明显

在一个异质性较高的群体里,应用戏剧元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显住。一个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的主角,遇到一些善良、友好、真诚、坦荡的辅角或观众,他就会很容易的动摇自己原来的信念;一个特别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的人,如果与健谈的人一起表演心理剧,相对于能理直气壮地大胆表达自己感情的辅角,更能反衬出他们自身存在的不敢大声说话、表情羞愧、动辄向人道歉等行为,并为他们的自我改变树立了良好的范本。

参考文献:

[1]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2]李玉荣.对校园心理剧实践操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

[3]高思刚.中小学校园心理剧[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5.

猜你喜欢

心理剧戏剧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有趣的戏剧课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概念与特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