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崇高信仰融入西藏民族大学师生的血脉灵魂
——西藏民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综述
2018-02-09欧珠
欧 珠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2018年是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办学60年来,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西藏民族教育特殊规律,坚守传承优良传统,创新育人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努力让共产主义崇高信仰融入每一个民大学子的灵魂血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永远跟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0年来,八万多名各民族毕业生带着在母校熔铸而成的血脉灵魂,带着对党的绝对忠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在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与担当。
进入新时代,西藏民族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局面,着力打造文化育人新格局,全面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西藏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道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藏民大模式”,取得了新的积极成效。新时代的西藏民大师生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
一、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学校党委牢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使命,全面履行管党治校主体责任,不断健全责任体系,强化理论武装,推进标准化建设,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显著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建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定期听取党委部门工作报告,围绕党建工作摸情况、找问题、定措施。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承担分管部门、联系学院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各级党组织层层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定期进行党建工作年度述职,建立层层责任落实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二是加强理论武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的十九大精神、区党委九次党代会精神等内容,组织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辅导、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进学术,切实做到用中央和区党委部署要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以党建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积极构建“互联网+党建”模式,以信息化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推进基层团组织和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推进标准化建设向基层群团组织、教学组织拓展延伸。通过近两年的有力有序推进,全校各基层党团组织和教研组织建设更加规范化,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区党委组织部、区教育工委的充分肯定。四是壮大党员队伍。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和纪律,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制度,科学制订学校党员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不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和党员发展程序、纪律,积极做好在大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师生入党,更加注重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确保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五是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设立“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打破专业和班级限制,把党建工作扩展、延伸到了学生公寓,把党员工作站建成“宣传阵地”、“信息阵地”、“助理阵地”、“服务阵地”、“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的模范阵地”等六个方面的阵地,创新了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为加强和改进我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六是强化执纪监督问责。构建职责明确的工作格局和层层传导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层层签订任务责任书。调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健全规章制度,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清单式管理”,持续推进纪委转职能、转作风、转方式,聚焦主业主责。围绕稳定安全、党建标准化建设等学校党委重大工作部署,针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领域,强化监督执纪,扎实开展“三督三察”。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修订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全面落实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规章制度。开展网络廉政教育,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夯实师生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学校着眼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守好西藏民大的“精神高地”,夯实全校师生的思想基础。一是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计划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和思政课“两个转化”工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创新,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凝练课堂内容。结合西藏区情,开设“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地方特色课程,并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历史观方面的内容,修订为“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西藏区情教育。严把教材审核关,确保教材符合要求,确保五门思政课开到位课时开足。三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单独设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建立定期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赛教、同行听课评教、“文明课堂”创建等制度,制定“八要八不准”文明课堂标准,规范课堂教学。启动名师培养工程,积极申报和建设“名师工作室”。四是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和联系思政教研室制度。学校领导和各级党组织书记、院长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1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党课。领导干部每学期要深入所联系的教研室参加教研活动,每学期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少于4次。五是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陕西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考察,探索形成了“课堂+课外+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延安革命圣地、照金革命纪念馆、马兰革命遗址、富平习仲勋纪念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袁家村为主的一大批教学实践基地。六是优化学科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引领地位和作用。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三五”学科发展规划》和《关于重点建设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证报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博士点支撑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发展,把哲学作为高原学科重点建设。201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七是打造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任职资格制度,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关和“准入关”。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各级培训,多渠道提升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整体水平。注重学科方向凝练,初步形成了“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三个特色方向和团队。
三、坚持抓牢意识形态工作,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学校党委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拿在手上,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强化责任落实、强化体制机制、强化舆论管控,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一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学校党委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党委书记亲自抓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宣传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专责机关,在党委领导下,牢记使命,守土有责,多次去各单位进行调研,做实做细意识形态工作。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维稳办和各学院(部)密切协同,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二是建立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处置工作机制。学校专门成立集思政工作研究、舆情分析研判、指挥协调功能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及时搜集各类校园舆情,包括学生思想动态、网络舆情等工作情况,分析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为学校党委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研判处置。工作室统一协调学校突发舆情预警和处置,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完成舆情汇集、分析工作,向学校党委报送《舆情报告》,确保不发生有较大负面影响的舆情事件。三是切实加强舆论管控。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管方向、管阵地、管规矩。学校多次召开校内媒体管理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西藏民族大学校报》《西藏民族大学学报》、“易班”工作站、民大官方网站、“民大青年”微信公众号等的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责任。对校内各单位和学生社团创办的报纸、刊物、微信、微博公众号实现审查备案制度,加强管理。召集全校通讯员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和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网络安全教育,成立网络舆情监测中心,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提高管网用网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校内学术活动的管理,制定《西藏民族大学学术活动管理办法》,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手抓引导,一手抓管理,严明科学研究的政治纪律。
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准确研判学生特点,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规律的新途径,以全国和西藏、陕西两省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结合区情校情生情,践行育人为先、发展学生理念,全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一是创新“118343”育人模式。强化“发展学生”这一核心理念,一切工作以发展学生,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为目标;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坚持德育为先;把握八个重点,以思想教育指导、心理健康疏导、养成教育引导、知识学习辅导、就业创业规导、遵纪守法教导、班级楼舍“一二三”稳定安全常态管理进班级长效机制主导、互联网大数据下的助导等八个“导”为重点,统筹部署,集成推进,确保工作有落点;拉通三个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管理和服务紧紧围绕服务终端——学生,构建体系开放、制度规范、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学生工作体系;加强四支队伍建设,加强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党员+共青团员和学生干部四支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集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学工队伍;坚持三个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投入到位。在学校党委的推动下,“118343”育人模式上墙、入心,做到了常讲常抓。二是坚持严格管理。建立“234”应急处突和“123”常态管理相结合的稳定安全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学生日常管理进班级、进宿舍,确保稳定安全工作“扁平化”铺开、“细胞式”渗透。学生管理秉承“严管严治”原则,严格门禁制度和早操、晚自习制度,实施出入校门和宿舍、教室打卡制度。通过执行“五查两执”学生工作检查制度(五查指:查早操、查课、查晚自习、查酒吧、查宿舍;两执指:校园执勤、公寓执勤),及时发现问题,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在宿舍引入党员工作站、学生自律督导队,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成立校园舆情分析中心,实行24小时网络巡查制度,采取技术手段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及时发现和处置网上不良信息。持续开展“电气火网毒”专项行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强化源头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不断完善。三是创新“互联网+学生管理”新模式。学校搭建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后勤系统等网络信息化平台,打通了学生管理最后一公里,对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实施全天候、零距离、全覆盖。编制学生信息数据库,对学生基本信息、学习综合状况、家庭情况、违纪行为跟踪教育等信息进行平台化集成、网络化共享、数据化分析。在西藏自治区内首先创建易班工作站,整合学生自媒体,构建师生交流互动网络社区,助力学生管理教育。成立“大数据分析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多层次、广角度、宽领域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动态分析,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实施宿舍分配、水电费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一站式登录处理,为学生提供便利服务。四是构建“六位一体”重点学生资助、帮扶体系。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山区、边疆地区,贫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30%,特困生占学生总数的10%。学校努力构建“奖、助、贷(偿、退)、补、减(免)、勤”六位一体资助、帮扶体系,不断落实资助政策,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面和增强资助金额。目前,学校奖学金覆盖面达到20%,助学金覆盖面达到100%,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得到资助,共享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五是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各学院(部)心理咨询老师——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主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体系,开展心理教育和普查工作,对重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问题干预和治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五、坚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程”作为“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六大工程”中的“一号工程”,把民族团结教育上升到事关学校办学性质和方向,事关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事关西藏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让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精神家园,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一是不断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各级部门共同抓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形成了以每年3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为抓手,促全年、有重点、分层次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校园文化沁润、课上课下呼应、校内校外配合的工作格局,明确工作责任,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二是不断丰富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深化“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丰富内容、拓展模式,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使师生树立“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联系班级、联系学生、联系家庭工作中,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党建、团建、班风学风建设、学生思想动态和班级管理联系起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做好学生家长或家访工作,加强沟通联系,努力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在进宿舍、进班级、进网络工作中,倡导不同民族学生混合住宿,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舍友关系;倡导不同民族混合编班,使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通过建立理论学习QQ群、建设民大易班等措施实现民族团结教育进网络。在各族师生交朋友工作中,实现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不同民族师生之间的友谊,起到相互交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三是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从我做起”“民族团结手拉手”“四讲四爱”“家乡新变化”主题班会等主题实践活动,凝聚班级向心力,增强各民族同学的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学生珍惜国家当前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民族团结教育落实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看得见、摸得着、扎得深、见实效。
六、坚持以文化人 着力打造文化育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彰显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和特色,注重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知识教育、素质拓展教育、综合能力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是全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我校“春华秋实”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曾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以“专业技能大赛”和“读书工程”为主题的书香校园建设、以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和课外学术竞赛“三杯机制”互为联动的“校园大文化”概念。通过推广一大批展现民大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特质、具备一定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较强示范性和较高公认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凝聚、引导、教育各族学生守望相助,和谐共处。二是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动各民族学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旗帜高高飘扬”的升国旗仪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展板展示、“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校园手绘文化墙宣传展评活动、“同享一片蓝天,同住一方热土,同是中华民族”演讲比赛、“民族风、团结情、中华魂”文艺晚会等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各族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巩固民族团结的意识,营造民族团结教育良好氛围。三是深入挖掘和凝练办学精神。全面总结和诠释“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内涵,加快校歌的创作和推广进程,引入民大形象标识设计开发,使民大精神强音高奏,深入人心,形成全体师生“集体意识”的支撑体系和黏合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通过举办“感动民大”青春榜样、民族团结人物等评选活动和宣传工作,挖掘民大人身上的大学人文精神,弘扬大学生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求索精神,互助谦恭、奋发不屈的道德精神,经世致用、无私奉献的责任精神,打造具有民大特质的学生形象标识。
办学60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民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60年的办学实践一再证明: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终极答案,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障。在今后的办学中,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政治合格作为育人的首要标准和目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更好的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造思想政治工作,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培养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