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族地区德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可行思路
2018-02-09毛运兰
◆毛运兰
(四川省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民族地区德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很多教育学者逐渐认识到学生德育的重要性。然而,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陲,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对德育教学普遍缺乏重视,存在较多认知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甚至还有部分学校持有德育工作“无用论”的观点,认为德育工作并不能让学生学会什么技能或者知识。实践中也确实如此,大部分民族地区德育工作并没有遵循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开展,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教育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二)对德育教学的投入力度不足
除了重视程度不够,民族地区德育工作还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教育项目局限等问题。因此,德育工作仍然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说教层面,德育活动局限在课堂和学校范围,缺乏具体、生动、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这就使得原本实践性强的德育工作成为了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平台,以致学生很难从中领悟到德育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如此,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
(三)德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实践中,很多民族地区的德育工作教师多数是由代课老师担任,还有部分退休教师或是年轻教师。这些教师整体专业性不强,既不能够采用与德育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不懂得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工作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另外,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编制不足,使得这部分地区的专业教师数量日渐减少,这就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学生整体品德素养的提升,以及德育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提高民族地区德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可行思路
(一)提高对民族地区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德育教学管理工作体系
具体地说,就是要将民族地区德育教育纳入区域整体基础教育规划之中,确保民族地区的德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与其他学段的教育工作协调、并进。同时,还要将相关民族地区德育教育建设进行统筹化安排,适当、合理地给予财政支持,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充分尊重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确保教育资源分布合理,促进德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均衡化发展。
(二)结合民族地区当地需求和发展目标,有目的性地壮大德育师资队伍
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当地生产生活标准的教师工资制度,进一步完善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广泛采取一系列教育专业人才吸引计划。同时,积极学习和借鉴科学的师资队伍管理理念,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德育教学管理队伍培训机制,逐步改善德育代课教师为主导的现象,切实解决德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编制问题,有效提高德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加大对德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资源辅助和资金投入
这就要求民族地区政府既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将德育工作经费进行统筹管理,一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切实改善民族地区德育教学管理工作条件。同时,还要在当地加大对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在民族地区德育事业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确保民族地区德育工作实现有序、持续开展。
(四)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德育工作规范机制
根据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制定与之相契合的德育目标,遵循目标指向设计德育工作内容、方法和活动主题,并逐步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横纵贯通的德育管理体系,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三者合力,共同推进德育工作有序进行。此外,还要重视对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定符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工作目标的考评督导制度,将其结果与德育教师的业务考核相挂钩,使之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德育教学管理意识。
三、结语
提高民族地区德育教育工作水平与效率,对于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皆具重要意义。因此,民族地区学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学管理工作探讨与教研活动,督促专业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助力我国民族地区德育工作,实现民族文化素质和国家精神文明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