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成功的情感沟通使语文教学充满快乐
2018-02-09王晓云
◆王晓云
(大连模特艺术学校)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位充满朝气,感情丰富而真挚的人。因为语文内容自身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职业者,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理想等有机的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然而,纵观目前语文“教”与“学”的现状,我们发现原本最富有激情色彩的语文课,却变成了让学生头疼、叫苦不迭的分析课、技巧课、练习课;语文课已不再是师生间思想碰撞、情感沟通、性灵升华的天堂;语文教育原本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价值在一种功利主义的教学中被冲刷掉了,并从根本上背离了人的发展,使本应陶冶性情、洗涤心灵、升华情感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人格健全发展的桎梏。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许多语文工作者一直在孜孜不懈的努力追求。我觉得,要让语文课堂充满师生和谐的乐章,离不开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而能够成功进行情感沟通的第一把钥匙,就是一个字:爱。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学生爱自己的老师;如果师生间没有融洽的关系,就产生不了爱,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进行情感沟通的前提。大多数的学生喜欢能够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的老师,并且常常是由人及“科”,因为喜欢而“亲其师,信其道”,因为偏爱这个老师而特别偏爱某一科。在学生成长的生涯中,学习阶段在其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老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一个人,并且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在此阶段形成,最有影响力的还是老师。我曾同时教过两个班级语文课,我与其中的一个班级从一开始感情沟通就比较融洽,学生特别爱上我的课;而另一个班级,学生和我的感情相对弱一些,我与他们在情感沟通方面发生了障碍,结果教学氛围就显得比较呆板,双方的交流活动常常需要费许多周折,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这两个班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差距;过了一段时间,我主动调整了与后一个班学生的情感距离,笑声同样在这个班出现,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益处。
雅斯贝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或值得一部分。”试想一下,师生间彼此厌烦,感情处于对立的状态,那么教育可能就会流于形式了。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加之服装表演专业又比较特殊,这些学生对学校对自己未来都抱着许多幻想,加上生活环境的改变——由同父母一起生活变成和同学在一起的集体生活,我发现他们对老师的情感有着特别的敏感,一个很小的动作对他们来说都很重要,尤其是当有演出或出访任务时,多数学生因落选心理医师承受不了打击,这时他们特别渴望老师的及时关爱,假如此时我们老师能够爱他们,并让他们学会爱,进而主动去爱他人,我们的教育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语文课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有一次,我走进课堂发现许多同学趴在桌子上,情绪明显不好,我突然想到,今天全校选出国演出人员,看来有不少同学落选了。我没有急着讲课,和同学们谈了起来。我对他们说:没有选上,并不证明你没有实力,有些原因是客观的;再说,人生会有许多的挫折,我们应该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学生看我是真心地安慰他们,和我说了许多心里话。有时在课堂上,对那些趴在桌子上的同学,我总是轻轻地用手摸摸她,低头问明原因,从不轻易地训斥。你对学生好,学生也对你尊重,师生相互尊重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教学进程就能够顺利进行。其实,语文课本身就离不开情感教育,语文课本当中的许多文章,通过语文教师的“悟”“浸”“染”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有多种方式,作文评语就是与学生进行不见面情感沟通的渠道之一。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利用批改作文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一改以往作文评语套话,而用第一、第二人称,在作文本上写下我的感受、我的希望,多以鼓励为主,找出学生的优点。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有的同学甚至也在作文本上留言给我。我觉得,语言不是单纯的载体,它与思想、情感同时发生,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情感沟通帮助我们实现了语文教育的双赢,师生共享了知识学习和情感浸染的快乐,实现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眼清泉,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激流,就不可能有学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不可能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更不可能有教师的成长。可见,情感沟通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