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
2018-02-09◆
◆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小屯小学)
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面对能力、思维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适度更得法的教学,更有利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彰显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了,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就能高质量的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教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为了长久的一生。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解题方法
身临其境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如看一场演唱会,参与的人比坐在电视机前的会更加投入,更加兴奋。我们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的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进来,而不是做课堂上的旁观者。小学生由于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有限,加上学生所做的习题都采取趁热打铁的形式,就导致小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思维形式,即今天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一定是解决数学习题的正确方法,就导致学生不经过思考直接对习题进行解答。例如,小学生今天学习的是加法,在数学应用题中就全部采用加法进行计算,完全不考虑题中的要求,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获得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让学生急于求成,应该注重解题的方法和过程,鼓励学生能打破例题带来的思维定式,采用多种方法解题。只有真正思考了问题间数量间的关系,才能够思索自己的解题方法,才能获得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乘法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解决数学习题,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兔子买胡萝卜的情境,一只小兔子肚子饿了,就去商店里买胡萝卜,胡萝卜2元一根,问小兔子买3支胡萝卜需要多少钱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学生自然想起来今天所学习的乘法,就很快的解决了问题,即2x3=6,从而知道小兔子需要花费6元来买萝卜。这时也会有学生依然用加法进行计算的,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们自己也会得到相同加数计算的题时用乘法计算会更简便的道理。教学过程中的求不同是为了获得最直接、最根本的东西,也会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有一部分孩子是置身度外的,他们表现的不积极,不愿意动脑筋,习惯等着老师说。可是,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是不愿意服输的,最简单的表现为在游戏中都想赢得胜利。教师应恰当的利用学生不服输的个性,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适度的奖励,不断的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会让学生力争上游、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由于学生刚刚学习完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学生都可以用这个办法进行问题解决,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其他方式依然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肯定会有学生采用假设的方法解题的,殊不知这么想确是很有难度,学生们分享自己思考成果时,分析各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思路,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对最先想出解决办法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对所有孩子也都会有激励作用。在学生探索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度。
三、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现实生活中随处都是数学问题,如装修房子需要计算房间的铺地板砖和墙砖数量的时候,而往往很多学生即使学了一到实际中就是一片茫然了,好多人是很常见的在“纸上做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相联系,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实际的思考问题。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数数教室里铺的方砖,想想和教室地板这个大长方形周长之间的关系。又有学生可能会想到魔方,那么教师就要把正方形周长问题放在魔方这一具体实物上,让学生联想魔方的样子,假设魔方中一小部分的边长为1厘米,一块魔方的一面由9个不同的正方形组成,学生就可以数小正方形边数来确定正方形周长,或者将小正方形边数乘以12,又或者将大正方形的边长乘以4,算出正方形周长。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多途径的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耐心的引领学生积极思考,用心地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不断碰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陶锋.习题训练要有数学模型建构意识[J].教学月刊,2013,(03).
[2]朱旭平,徐旭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问题情境”的建模范式解读[J].新课程研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