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教学研究
2018-02-09◆
◆
(浙江省嵊州市北漳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教师们有着不同的做法,这需要核心素养的指引。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求“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教师指明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深度、广度。因而,本文指向核心素养,就小学品德核心素养的养成问题进行探讨。
一、导入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理论学习意识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秉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将小学品德课堂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经过真实导入后,缩短小学生在课堂中的品德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品德理论知识,也利用真实生活情境,拉近小学生和品德理论学习距离,更容易更好的理解品德知识。借助真实情境的导入,让小学生在情境中学,体验品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本知识,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密切关联的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品德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如《农产品的家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绿色食品,珍惜农民辛勤劳动,教师专门设计了参观本地的种植基地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蔬菜大棚,去看一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有日常生活中吃的蔬菜,了解农民的劳作,才换来生活中的粮食,才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然后,带领学生去基地包装场所,认识绿色食品的标志,并让学生到市场中找一找哪些是绿色食品。通过真实情境的导入,让学生明白农产品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在生活中主动留意,寻找绿色食品,珍惜农民辛勤劳动成果。
二、设置问题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堂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链,运用知识点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实现品德知识的有效迁移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学生通过逐个突破问题链,实现知识巩固、能力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实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核心素养的目标。如《社区的公共设施》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社区各种公共设施的位置和使用情形,并借助社区公共设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围绕教学知识点,教师设计“课前谈话-认识社区公共设施-保护公共设施”三个环节,并运用设置问题链的教学方法,以问启思,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养成品德能力,实现品德素养内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平时你除了待在家里,还到哪些地方?”“如果有朋友到你家做客,你会怎样介绍你所居住的地方?”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引出“社区”主题;“在你生活的社区中有哪些公共设施?”“你看到过有人使用这些公共设施吗?”“作为社区的一员,你觉得使用公共设施时需要注意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让学生认识社区公共设施;“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使用公共设施存在什么问题?”“社区公共设施还有什么遗憾的问题吗?”引导学生描绘社区美景图,提出保护社区公共设施人人有责,学生们在解决问题中迫不及待的想要爱护社区公共设施。
三、交流社会热点,构建学生基本品德道行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以社会热点问题为抓手,为学生制造话题,以交流的方式调动小学生能动性,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进行思维碰撞,锻炼学生品德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热点问题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学生构建基本品德道行发挥正面引导。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学生通过交流社会热点,经历一系列的知情意行感知体验,实现品德情感认知升华,为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定夯实基础。如《不平静的世界》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抛出“钓鱼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爱国焦点论坛,搜寻相关资料,明白和平来之不易,懂得捍卫祖国统一责无旁贷,也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对钓鱼岛热点问题进行有效讨论,引出日本抢夺钓鱼岛的原因,明白我们现在生活在“不平静的世界中”,要永远居安思危,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和平的可贵,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建美好家园,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教师最后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评论总结,既提高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知,也升华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应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导入真实情境,设置问题链,交流社会热点,化品德知识为力量,培养学生理论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学生基本品德道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09)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