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及其对西语教学的启示
2018-02-09◆谭博
◆谭 博
(大连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
继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提出后,我国政府提出了《中拉“1+3+6”合作新框架》。2016年11月,外交部发布升级加强版的《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文件强调中拉关系将进入一个以“新时期、新主张、新举措、新理念、新阶段、新格局、新平台、新框架、新模式、新合作方式”为特点的中拉关系新时代。
一、西语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据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和拉美第一的商学院INCAE在2016年联合发起的一项有关“西班牙语人才就业和流动调查”的调查报告显示,西语人才三大就业方向依次为:企业(62%),教育科研单位(17%),政府机关(10%)。我们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西语人才就业流向为企业,其中七成以上为中大型企业,相关企业主要从事五大行业:贸易(25%),信息通讯/互联网(13.5%),基础建设(12%),制造业(11%),能源/新能源(10.2%)。在工作岗位分配方面,销售(32%),翻译/助理(26.4%),营销媒介(8.3%),采购物流(4.5%),技术人员(4.1%),顾问(2.8%),财会(0.6%),其他21.3%,我们可以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西语人才工作岗位为销售,翻译及助理。
调查报告也显示,相对于教研机构和政府机关人员,企业人员更换工作频率最高。据“企业在职人员的自身提高要求”报告显示,最需要提高的方面依次为:(1)全面的商业知识;(2)提升个人软实力,如沟通技巧、领导力等;(3)补充技术含量相关知识。然而,从我们现在高校以语言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来看,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外语成为他们唯一的竞争工具,而非附加性的竞争优势,这时西语人才在企业中的被替代性较高,进而形成学生因缺乏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而感到无助,企业也因此无法进一步培养企业人才的双向尴尬局面。
二、对西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近十年,开设西语的院校呈现井喷式发展,西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已经从1999年的500人激增至2016年的2万人。而这一西语院校激增的现象极大的改变了西语人才市场的结构,西语人才呈年轻化趋势明显。而分析报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培养西语人才的模式同质化极为严重,即均注重语言方面的培养,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传授,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低的事实直接加大了学生就业难度和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满意度。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在西语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在教育模式上可以借鉴欧盟提出的“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rgrated Learning,英文简称CLIL),除设置语言相关课程外,将商业、经济、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引入到外语课程当中。
2.加强校企合作。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西语各高校可以与企业采取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使高校和企业达成一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加强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换,西语院校应更多的与国外院校签署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协议,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西拉国情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交流院校应不仅局限于西班牙,应更多的与拉美各国高校建立合作机制,输送西语人才,多鼓励学生了解西班牙和拉美国情,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下,我国急需有区域国别相关知识的人才;
4.“依托项目”教学法。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各西语高校教师开展“依托项目”教学法,如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当中,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5.专题讲座。邀请企业专家定期到高校进行讲座,给学生带去更多、最新的企业动态信息,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利用在校时间有意识的充实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构建更强的个人竞争力。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要想做到彻底的教学改革,将专业知识与语言加以融合,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性,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深造。
三、结语
根据西语人才就业及流动情况报告表明,西班牙语毕业生中有62%流向企业,而现有的国内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大多偏向语言文化、文学方向,中国迫切需要增强“西班牙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需要通晓区域国别、西语国家国情、跨文化交际、企业经贸和法律方面的人才,西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彻底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