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探析
2018-02-09赵君
赵君
(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他还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指出:“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上述论述不仅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9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一脉相承,也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治国、治边、治藏“三位一体”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高度概括了边疆工作,特别是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既浓缩着传统王朝国家时期历代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经验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智慧,也体现了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藏方略的创造性发展。
一、“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是党中央对中国历代王朝治边经验的历史总结
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1]时隔40多年之后,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我们要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人类社会出现国家这个政治组织之后,先后经历了古代国家和近代国家两种形态。古代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以前的国家,主要特征是有边疆,但无明确的国界。近代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有明确的国界。古代国家时期,主要表现为“民族间的冲突与战争的边疆问题,始终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治国兴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深刻反映着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权、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等三个方面利害关系的互动。”[3]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国的史学研究只重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并把其看作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却忽视了边疆问题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实际上,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始终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中原王朝是直接被周围的少数民族灭亡的。例如,西周就是由于戎狄攻入周幽王居地并杀死周幽王而灭亡的,之后被东迁的东周取代。在古代国家时期,边疆问题尽管是中国的内政,但却事关中原王朝安危,因此历代中原王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礼记·王制》中记载:“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4]这段话不但肯定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还提出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一处理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处理边疆问题的根本遵循。他们因时、因地、因族制宜地采取了贡赐、册封、招抚、联姻等怀柔政策,赢得了不同民族群体的拥护。同时,历代统治者还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采取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方式,实现了对上述民族和地区的有效管辖。如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元朝的土官制度,元、明、清三朝的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等。正是这种理解、尊重与包容,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同,不同民族群体才逐步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的经验归纳为:边治则国安,边乱则国危。
就西藏地区而言,在古代,从唐朝开始,中原王朝就非常重视与吐蕃的关系,通过联姻、会盟等形式,不但与吐蕃政权在政治上建立了密切的“甥舅”关系,还在经济和文化上建立了密切联系,为西藏在元朝纳入中央王朝管辖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元朝正式建立以前,蒙古人就因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藏区在其西征和统一全国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而对西藏格外重视,并派蒙古汗国大将多达拉波进藏了解西藏的具体情况。多达拉波进藏后发现,西藏是由彼此不相统属的各个地方割据势力所统治,并据此认为,在西藏单靠武力难以为治,建议利用藏区最具威望的佛教领袖萨迦派班智达协助蒙古治理西藏。蒙古统治者最终采纳了多达拉波因俗而治的建议,选定萨迦派及其领袖人物作为自己治理西藏的代理人,并在宗教上、政治上大力扶持萨迦派势力对整个西藏的统治,从而在西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强大的萨迦派地方政权。有元一代,萨迦派自始至终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许多萨迦派的僧俗代表还被元中央政府封为国师、国公、司空,甚至被封为王。此外,忽必烈继蒙古汗位后,为稳定西藏教派林立、地方势力分散割据的局势,在中央设立了总制院,并在总制院下,将整个藏区分为乌思藏纳里速(今西藏自治区)、朵思麻(今甘、青和四川部分藏区)和朵甘思(今四川藏区和昌都地区)三个行政区划,分别进行管理。1237年,忽必烈又在总制院之外,设置都功德使司,专奏帝师所统僧人和吐蕃军民事务。1238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方军政事务。在西藏地方设吐蕃等处、吐蕃等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此外,蒙古统治者还在西藏清查人口,确立赋税,设立驿站,加强对西藏的直接管理。明朝结合自身实际,在西藏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通过授予不同教派首领不同封号,实现了对西藏的管理。清王朝建立后,最初通过蒙古族间接实现了对西藏的管理,后通过设立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掣签制度等实现了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清朝晚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以主权、人权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民族国家理论中,边疆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将西方人的视野与步履引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工业革命则为西方国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实力与对全世界资源的渴求。新大陆的占有并没有满足他们的欲望,利益推动着他们以不寻常的方式叩响了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国门。面对世界的这一重大变化,除了魏源等少数有识之士,无论是大清帝国的皇帝还是国民,都没有任何思想准备。[5]当各类边界条约摆在谈判桌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达到扩大市场或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目的,往往从边疆入手,要么蚕食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要么利用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矛盾挑起事端,中国边疆面临的是割裂与丧失。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中国历史由此进入近代。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疆,外接南亚、东南亚,内连新疆和四省藏区,在东亚和南亚的结合点上,是欧亚大陆的“制高点”,拱卫着祖国内地的安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西藏很早就进入了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的视野。十八世纪中叶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独占英中贸易大权,急于打开中国大门,并于1793年和1816年,先后派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为大使,赴北京要求割地建交,扩大通商口岸,但被清政府拒绝。鉴于从东南沿海打开中国大门的努力一再碰壁,英国便设法从西藏打开通往中国腹地的通道。在鸦片战争以前,东印度公司先后多次派人进入西藏,要求通商,并挑拨中国与尼泊尔的关系,却未能得逞。因此,英国开始变换策略,把侵略魔爪伸向位于中国西藏与印度缓冲地带的尼泊尔、不丹、锡金,并通过战争手段占领上述国家,使西藏直接暴露在英国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此外,为达到从中国西南打开侵略中国大门的目的,英国在以坚船利炮在我国东南沿海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同时,指使受其控制的印度道格拉王朝,发动了侵略西藏的“森巴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又指使廓尔喀(今尼泊尔)大举侵入西藏,发动了廓尔喀战争。印度在英国殖民地中具有特殊地位,十九世纪中叶,为确保能长期稳定地在南亚次大陆获取经济利益,英国决心在印度周边构建缓冲地带,与印度相邻的中国西藏首先成为英国的侵略对象。英国人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思想,核心内容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西藏便是三个缓冲区之一。不仅如此,英国还利用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接壤的便利条件,将侵略魔爪深入中国西藏,企图控制印度背面斜坡的西藏后,将印度及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连成一片,进而把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英国加紧侵略西藏的同时,沙皇俄国也正在为实现南下印度洋战略积极活动,侵略矛头也直指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并与英国展开角逐。英国先后于1888年、1904年发动两次侵藏战争,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西藏攫取了大量特权。辛亥革命期间,为达到肢解中国的目的,英、俄两国经过一番交易,背着中国政府于1907年签订了瓜分中国西藏的《西藏协定》。为达到分裂中国西藏的目的,英国伙同对中国领土怀有野心的日本和俄国,联手侵略西藏,阴谋将西藏变为英国控制下的“自治国家”纳入英属印度的防务体系,目的是在中国与印度及喜马拉雅山国之间插入一个受英国控制的“缓冲国”。1913年10月,英国一手策划了西姆拉会议,背着中国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代表签订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并不断胁迫北洋政府接受《西姆拉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帝国受战争重创,开始从巅峰向下跌落。鉴于此,英国开始调整对西藏的政策,不再逼迫中国政府承认《西姆拉条约》,转而开始向西藏地方提供军火,离间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扶植亲英分子和分裂分子。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在全球推行绥靖政策。为避免与日本之间产生冲突,英国在印度北部和东北边境构筑“蒙古圈防御体系”,并将西藏作为这个防御体系的外圈。为此,英国继续扶植西藏地方分裂势力,暗中策动其进行建立“外交局”等独立活动,并将“西藏独立”作为一张王牌,向中国政府施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冷战格局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美英从冷战战略利益出发,试图使西藏变成其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的一道屏障。作为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角,美国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培植、扶持和利用十四世达赖集团对付中国,并公然违背国际法原则,不断炒作“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为迎合美国的冷战利益,西藏分裂主义势力结交欧美政要,在中国国民党政权崩溃之际上演了“反共驱汉”闹剧。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对中国西藏地方的野心,坚持扩张主义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与西藏分裂主义分子保持联系,企图使西藏成为一个隔离中国和印度的非军事区,并在印度地图上任意篡改历史形成的中印传统习惯线,并不断派军队蚕食中国领土。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在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时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正是在对中国历史上历代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经验进行深刻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把西藏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考虑和部署,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最终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西藏在国内和国际上的重要地位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我国陆地边界全长约2万多千米,其中,西藏陆地国界线4000多千米,占我国陆地边界的五分之一,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边疆巩固,才能为国家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1949年前后,为阻止西藏解放,英、美帝国主义加紧了策动“西藏独立”的步伐,并积极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藏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个没有解放的地区,能否解放西藏,不仅事关国家独立和政权巩固,还事关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事关能否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平等与尊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西藏放在事关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内稳定的战略高度考虑西藏问题。1949年12月31日,毛泽东在赴苏访问途中经满洲里时急电中央,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而且越早越有利。1950年1月2日凌晨4时,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从莫斯科致电彭德怀等人:“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7]1950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解放军必须进入西藏》中指出:“西藏是中国领土,西藏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人民解放军必须进入西藏。……中国人不能坐视其邻人朝鲜受侵略而置之不理,扩大战争的责任应由侵略国担负。”[8]1956年2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接见藏族人士时说:“西藏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占全国面积的八分之一,……西藏在祖国大家庭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9]周恩来谈到国内民族关系时指出,把国内民族关系搞好,把同西藏的关系搞好,整个国内民族关系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正是基于对西藏在国际和国内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毛泽东把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西藏解放问题与朝鲜问题相提并论,把地处边疆的西藏与整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比照,充分反映出其对治国、治边、治藏三者之间逻辑关系的深刻认识。在西藏和平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西藏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和西藏工作在全国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并结合西藏革命和建设实际,提出了“慎重稳进”等方针,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党中央先后于1980年、1984年、1994年、2001年、2010年和2015年召开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回顾历次西藏工作会议,不难看出,尽管这六次会议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贯穿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一条主线。
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建设边疆,巩固国防,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西藏兴旺发达、繁荣富裕起来”的西藏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命题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进一步结合西藏实际,研究了放宽经济政策,让西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的问题;还确定了9个省市和国家有关部门按照西藏提出的要求,分两批帮助建设43项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这标志着全国性援藏工程的开始。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恐怖分子等所进行的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建设边疆,巩固国防”揭示了“治边”和“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治藏方略中“治国必治边”的雏形。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关乎西藏自身的稳定和国家的稳定。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自然环境较差,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西藏的稳定。早在和平解放西藏和进军西藏的过程中,党中央就提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政策,就是基于对西藏这一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充分考虑而制定的政策。1950年7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是空的。”[10]“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西藏兴旺发达、繁荣富裕起来”和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制定的“一个解放,两个转变”和“两个长期不变”的经济政策,都是为了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是“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的雏形。第一和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西藏地方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各项建设事业逐步发展,很快出现了全面拨乱反正、大力治穷致富的崭新局面。
1959年逃亡国外的达赖集团始终是国际反华势力的一颗棋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受国际环境影响,我国的经济处于一个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1989年下半年开始,苏联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苏东剧变后,中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连续呈现出的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如骨鲠在喉。在国际反华势力看来,中国西藏有四个方面的薄弱环节:一是由于历史、社会、地理等原因,西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落后于全国,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薄弱环节;二是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远离内地,是中国国家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三是西藏民族、宗教方面的特殊性,是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的薄弱环节;四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在全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内地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民族和社会矛盾比较集中,是国家稳定方面的薄弱环节。[11]因此,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对西藏进行政治渗透,培植反动势力,妄图搞垮中国的社会主义。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西藏也面临着国际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利用开放之机进行的渗透破坏,并最终演变成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拉萨骚乱事件,在北京则引发了1989年的政治动乱。拉萨骚乱是国际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有计划有预谋分裂祖国的犯罪活动。拉萨骚乱事件尽管很快被平息,但由于当时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西藏不稳定的局势未能很快平静下来。西藏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89年10月,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了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代表自治区党委所作的工作汇报,形成了西藏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紧紧抓住两件大事,即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发展经济在内的指导西藏工作的十条意见。1994年7月,党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江泽民同志在谈到西藏工作的重要性时指出:“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重视西藏工作实际上就是重视全局工作,支持西藏工作就是支持全局的工作。西藏的稳定,对全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也具有重大意义。”[12]在谈到西藏的稳定问题时,江泽民指出:“西藏的稳定,是保证西藏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前提。没有稳定,一切都谈不上。”[13]会议把“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作为新世纪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作出了中央各部门和15个省市“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在政治方面明确了维护社会稳定,坚决同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深入分析了新世纪初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了在新世纪初促进西藏从加快发展到推动跨越式发展、从保持稳定到实现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确定了117项重点建设工程。这标志着党中央对西藏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把党的治边稳藏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虽然冷战已经结束多年,但在欧洲仍有很多政治势力对中国怀着敌对态度。在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预想的那样如苏联般消沉下去,而是发展得越来越好,并出现了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空前提高的态势,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这是国际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不愿看到的。特别是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之际,中国却依然保持了GDP总量8.7%的增长,这使国际反华势力感受到巨大威胁,开始想方设法阻止中国和平崛起。在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但由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引发的局部冲突不断。国际反华势力利用西藏、新疆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复杂的形势,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拉萨制造了“3.14”事件,在新疆制造了“7.5”事件。发生在拉萨的“3.14”事件还蔓延到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四省藏区。考虑到西藏和四省藏区均处于青藏高原,且都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在2010年1月中央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对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胡锦涛还在会上阐明了“做好新形势下的西藏工作,需要做到六个必须”,提出了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以及西藏“两屏四地”的战略定位,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把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发展成为“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第四个确保就是确保生态环境良好,这是科学发展观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西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上述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治边稳藏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治边稳藏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大计,并在参加2013年3月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强调了西藏在边疆治理和国家治理中的特殊重要性。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结合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把西藏的战略定位由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两屏四地”发展为“两屏四地一通道”,即西藏是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实现了西藏战略地位新的飞跃。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对西藏60多年革命和发展经验进行高度凝练和概括,首次提出了“六个必须”的治藏方略,把“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列为党的治藏方略重要内容,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边疆治理和西藏治理三者关系的认识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三、“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是对当前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我国是一个邻国最多、国际关系复杂的国家,也是陆地边界最长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我国边疆地区及周边环境也出现很多新变化。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从当前总体形势来看,无论我国的海疆,还是陆疆,均面临安全、稳定和发展方面的诸多挑战。从海疆来看,我国同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海洋权益争端日益加剧,而美国等域外国家利用“南海航行自由”“领土争端”等问题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后,西藏和新疆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问题不断升温,2013年发生了中印士兵帐篷对峙事件,2017年又发生了中印士兵洞朗对峙事件。[14]一些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先后制定了TPP和TPIP战略,借以遏制中国发展。古代国家时期,受交通、兵器等条件的限制,边疆问题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北部。在当今世界,边疆问题开始向西南,尤其是向西藏转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世界各国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西藏在中国战略位置上的极端重要性。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说,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拱卫着中国内地的安全,如果西藏出现问题,我国就会在西南方向失去屏障。从生态安全角度来讲,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保护对水的意义不言而喻,青藏高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或“亚洲心脏”;环境问题因事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越来越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被称为全球气候“启动器”“调节器”的青藏高原自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从资源上来讲,西藏有100多种矿产资源,还有很多取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比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是世界未来发展所需能源的主要储备地。从西藏自身来讲,西藏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自达赖集团1959年逃亡国外后,就一直是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一颗棋子。尤其是随着后达赖时期的到来,国际反华势力加紧了利用达赖遏制中国的步伐。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来看,西藏是通向南亚的大通道,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涉藏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比涉疆问题更为复杂。因此,西藏更容易成为影响中国安全、稳定与发展的地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藏地位和治藏方略的战略思考,是对我们党治藏理念的丰富和创新,是对中央治藏方针的深化和发展,是党对西藏工作的再凝结与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