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辞达而已矣”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2018-02-09廖婷婷
廖婷婷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大多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大篇幅堆砌材料、空洞浮华的文风。学生普遍缺乏对普通人生活和现实的关注,缺乏对社会热点的思考。作文教学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绩效,甚至出现了不少作文教学上的 “套路”“绝招”或“妙方”,比如一篇文章最好几段,最好出现几个正面的典例,再来些小论据群,每个论据不能超过多少个字之类的所谓“作文高分秘笈”。其实这些都是“花招”“昏招”,甚至还会误人子弟。这实质上并未让学生深悟写文章的本质,我们可以在孔子“辞达而已矣”的思想和宗旨中很好地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路径和办法。
一、正确理解“辞达而已矣”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孔子应为“辞达”的首创者,他认为,话语的表达最主要的是让人清楚就行了。如放在为文之道的角度上,其关键就在于“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也就是写文章把要说的话说清楚,即简洁又明了,能表达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不能是写出来的却不是自己心里想要说的,那叫词不达意。
“辞达而已矣”这一思想既是孔子说话为文的要求,也是写作的普遍规律。
前人有诸多对“辞达”的阐释,宋代赵与时在《宾退录》卷十中说:“夫为文纪事,主於辞达,繁简非所计也。”张中行在《作文杂谈》中说:“汉人的解释是:‘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宋人的解释是:‘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诸说各有可取。在我看来,从作文的角度来说,“辞”即自己独立思考而形成的文章,“达”即尽可能争取认同,一方面要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述清楚,另一方面要对方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内涵。明白达意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而共鸣却是为文的最高境界。所谓“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远不如争取世人认同甚至引发共鸣,来得切实。
孔子的“辞达”对作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在乱象丛生的作文教学方阵中所面临的困境有着化繁就简的旗帜导向。学生苦于作文,教师苦于教作文,往往是因为为了达到最快捷的功利绩效而避重就轻地丢弃了写作的本质要求。
二、教会“辞达”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作文都出现重形而不重质,写一篇作文,不管三七二十一,名言事例一齐上,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洞无味。学生写一篇文章如果从头到尾不知所云,那么其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针对唐宋以前那些浮滥的诗赋而提出的为文的核心思想,他们反对的诗赋不是过份注重格律而欠缺内涵, 就是只知浮华美艳而陈腔滥调,古文运动提倡文辞要言之有物、不陈腐不表闲情逸志,要追求三代两汉时的“风骨”,要以文济世,歌颂有道者而抨击不仁之事,表现社会实貌,这思想本质和孔子的“辞达而已矣”是高度一致的。
之所以说教会“辞达”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因为清晰明白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迄今为止,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评定大部分表现在学生的书面水平测试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检验,文采好的学生不一定口才好,但口才好的学生一般写出来的东西会很清晰并具有一定的条理性,流畅的表达是学生思维高度集中有效分析思考的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提出学生应 “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这里所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必须以清晰明白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础。
有一定水平的解释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当今学生的基本素养,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并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不论是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书面写作,能够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学生未来在现代社会立足必备的一个能力,也是我们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三、作文教学中达到“辞达”的可行性举措
“辞达而已”的文章不是很容易就能写出来的。“辞”,可理解为个体的语言版块、思想体系或由之而形成的文章,蕴藏着个体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甚或是审美情趣及情感态度。学生从牙牙学语开始至阶段性学习之后,会不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达”既是要使人明白自己在表达什么内容,什么情志,还需要明白晓畅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写清楚。想要“文发于心,思如泉涌”,常应该做到以下几个举措:
1.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的写作观
做什么人,有什么文,文如其人。在《孟子》七篇中,谈到文风时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主张先做人格健全之人,才能行辞达之文。“铁肩担道义”是“辣手著文章”的基础,有“浩然之气”才有“浩然之文”。孔子的言行穿越时代、穿透人心,被尊为圣人,靠的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和工巧的言辞评论,而是其德其仁其义。所谓“修辞立其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明白做任何文章, 都应摒弃“假丑恶”,弘扬“真善美”,这也是为人立文的前提与根本,做人与作文实质上是要个体付出一生真诚的努力的。
2.用整体框架意识整合学生的思想碎片
无论何种文体,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中心,一种情志,一个框架。在考场作文中学生最常表现的文体为论说文、记叙文和散文。论说类文章无外乎让学生解决好三个问题:在文章里你持什么样的观点?为什么要持这个观点?你主张怎么做?记叙文和散文要解决好围绕什么情感来行文,学生是否会挑选有典型意义的“事”和“形”来表现情志。
教会学生在行文前构造文章结构框架是写作能力提升的必要训练,如果学生写文章没有整体意识,想到哪写到哪,必然无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说清楚,更无法达到“辞达”。《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可为此作文之道的启发。庖丁掌握了牛骨架的本质状态和整体构架,在解牛时自然游刃有余,而作文也是如此,也须严谨准备,有整体布局意识,才不会一叶而障目,思维混乱,才不会出现急就章、急成文,也不会在情急之下把死记硬背好的素材胡乱堆砌。然而这整体框架意识非一日之功而可成,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文本教学和作文训练中不断地强化和练习。
3.用本色语言训练学生的基本写作表达
什么是本色语言?即通用、明确、简练、朴实的语句。学生要把文章讲清楚、观点说明白,应该学会用最本色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中心内容尚未明确,立马附庸风雅、华而不实的铺排和堆砌。
语言的通用要求教会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而不能用或少用语焉不详、无法普及的方言、网络新词、生造词;语言的明确要求教会学生文章字面要清楚、无语病、不能模棱两可;语言的简练要求教会学生写文章不能“瘠义肥辞”,不能生怕表达不清楚而多加语句,不简练不干净;语言的朴实要求教会学生写文章能用质直的话把观点说明白就好,不用添油加醋、不要拐弯抹角、不能扭捏造作、不能言过其实。其实大家的文章一般都是用质朴和原味的语言简洁而又富有韵味地让人读出思想和意蕴来的。
不管如何要求,方法讲得再多,也不如强调学生多读书,多练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文与读书,路径本相通,多读多写多练才会多收获。品味经典,常读常新,温故知新是创造之源,读批写改、厚积薄发才能自成一格。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谈为文之道:“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学生能做到“辞达”,而这有“辞”来作所抒所感是必要的前提,因此想要“辞达”,想要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传承和创新、积累和养成也是作文的必由之路。教学生写文章既要有时代生活之玉成,又更为传统精华所滋润,方不致作文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此外,在《论语·雍也》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孔子在此又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强调了文章内容与文章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孔子也曾有“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说,主张“言”要有“文”,即是强调文辞应当有所修饰,形式也是要讲究的,然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而在本文中所强调的“辞达而已矣”是为文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也是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作文的根本,但并不意味着只顾本而不要形,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犹如树根与枝叶,骨架与血肉,只有把内容确定好了,情志把握好了,言辞表达好了,才能追求形式上的创见与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