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外事管理工作面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2-09

中国轻工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事国际化留学生

刘 韬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人文交流不断深入,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国际化,各国的高等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留学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外事部门应该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主动出击,把我国高校外事工作水平推上更高的台阶。

一、地方高校外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逐渐完善的顶层设计打开了中外人文交流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近两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八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外人文交流开展的人才交换、信息交流,为区域经济带来发展的灵感和契机。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中外人文交流的繁荣,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来华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

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前10位生源国依次为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和老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较上年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随着中国政府奖学金吸引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逐渐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3.孔子学院遍布全球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已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138国(地区)共525所,其中,亚洲33国(地区)118所,非洲39国54所,欧洲 41国173所,美洲21国161所,大洋洲4国19所。全球汉语学习人数已达1亿人,中华语言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大部分孔子学院是依托国内高校建立的,由合作高校外事部门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前往该国家(地区)孔子学院任职,任期一般为2-4年。孔子学院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包括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汉语水平考试及汉语教师资格认证等。此外,孔子学院的外籍师生每年都有机会来中国进行短期交流访问,由合作的高校外事部门负责接待,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高校举办短期课程、文化体验活动等。孔子学院的建立迎合了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汉语的窗口。

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重视数量转为重视质量

根据教育部2017年数据,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接近2600个,其中1324所是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海外办学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已举办100多个本科以上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成为高校外事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因为这是缩小我国与国际先进教育水平差距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已经基本满足需求,学生在国内甚至当地就有机会享受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合作办学促进了教育改革与创新,优化了国内高校的课程结构,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李奇勇在去年表示“中外合作办学已不能仅局限于追求数量和资源的引进,更不能成为学校的摇钱树。”去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准入制度,改革审批制度,开展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建立成功经验共享机制,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建设,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要有领先一步的意识、基础和能力,聚焦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着眼创建扎根中国土地的现代一流教育,实现《意见》所提出的“效益明显提升”的目标。

二、地方高校外事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缺少国际化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外事部门的工作重心已经从曾经的事务接待型转变为主动创新型,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从曾经简单的外宾来访接待、陪同校领导出访变为了留学生招生宣传、国外智力引进、开展国际会议、申请国际化科研平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孔子学院、外派汉语教师等多点开花的新型、服务型外事工作体系。这种新的形势就对外事工作队伍提出了挑战,对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广泛、更细致的要求,工作强度和难度大大增加。但许多地方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国际化理念远远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速度,墨守成规,不能主动改变工作作风适应新形势。

2.处于非核心地位,缺乏学校的有力支持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外事部门属于非核心部门,更多的是为其他部门、学院提供服务。在新形势下,外事部门主动出击,牵头开展国际交流工作,往往很难得到学校与学院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此外,地方高校外事部门长期缺编,人员调动频繁,专业性不够也严重制约了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

3.外事经费相对缺乏

实际工作中,诸如外事接待、留学生的招生宣传、赴境外宣讲、学生出国交流、教师英语培训等活动,没有经费的强力支持,难以出成果,而且这些经费投入属于一种长远的投资。学校也几乎不会开设专门的培训班、研修班来培养外事干部,导致外事干部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业务能力得不到提升。许多地方高校无法为外籍专家提供独立的办公室和公寓,更不用说独立的留学生公寓。相对于预算充裕的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更加难以在这种投入多见效慢的领域分配更多预算。因此,即使部分高校制定了较完备的国际化发展方案,在缺乏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也难以有大作为。

4.留学生的招生和管理压力激增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争取在2020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50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单位逐级传导,各省市的教育委员会分配指标,将招收留学生作为各高校外事部门近几年的工作重点。天津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自然需要担负起更多责任。这就给本来人手不充裕的地方高校外事部门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和更大的招生、管理等压力。随着在校留学生数量的激增,住宿、奖学金、教学、日常管理等各环节出现的问题也与日俱增。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使得留学生管理与中国学生管理有着天壤之别。外事处、宿舍管理、学院等接触留学生的部门,工作人员由于缺乏英文能力和外事管理经验,再加上外国学生的独特思维模式,经常出现沟通不畅,导致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演变为大麻烦,而大麻烦又让工作人员产生留学生很难管理的抵触情绪,最终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地方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新思路

1.完善外事管理制度,加强外事管理队伍

一支优秀的外事干部队伍是提高学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看来,许多高校外事部门工作繁杂,压力大,外事干部疲于应对手头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研修和调研。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学校应加大对外事部门的重视程度,解决缺编问题,并适当增设岗位;补充新鲜血液,多吸取高素质高学历,同时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人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对外事部门大有裨益;加大对外事工作人员的语言、涉外政策和跨文化交流等业务能力的培训。各部门配合外事部门完善外事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同时加强外事工作宣传力度,强化全学校的国际化观念和视野,让广大师生了解外事,关心外事,理解外事。

2.增加外事工作的资金投入

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对于一些重点部属高校来说,它们的经费非常充裕,可以让外事部门大展拳脚。而对于缺少中央教育财政拨款的地方高校来说,经费的捉襟见肘使得国际交流工作无法全面开花,只能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个别几个重点工作领域。地方高校要想有在国际舞台上大展宏图,必须想办法拓展资金来源,比如向地方政府、教委等申请更多支持,加强与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借“一带一路”开发开放的东风,多方面多角度筹措更多资金,不能仅依靠学校划拨的固定经费。

3.以国际会议为平台,促进国际合作,“走出去、请进来”

高校每年会有大量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这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者是外事部门的宝贵财富。在国际会议期间,高校学者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教育主管部门人员面对面交流,就科研合作、学生互派、教师互访、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探讨,发掘潜在的合作机会,为外事部门的国际合作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挖掘各国及地区优秀教育资源,促进高校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四、结束语

在“一带一路”和国家开发开放的背景下,各地方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借助国家战略来有计划的开展国际交流工作,更加积极的“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推动中外科研合作,扩大国际人才培养,促进文化和教育交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传播中国理念,让外事部门真正成为高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

猜你喜欢

外事国际化留学生
聚焦港口国际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外事之窗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A View on the American's Pursuit of Values Through Grapes of Wr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