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清明教授从肝论治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经验

2018-02-09权国昌刘惠君尹程琳吴清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血虚安神肝郁

权国昌 刘 恋 刘惠君 尹程琳 吴清明*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湖南 长沙 410005)

顽固性失眠(慢性失眠),是指患者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但依旧出现至少3个月且每周不少于3次的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同时伴有日间功能损害的一种重症睡眠障碍[1]。本病往往病因复杂,病程迁延,难以速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如交通事故等的意外风险。目前,在本病的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以传统镇静安眠药治疗为主,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所带来的成瘾性、白天嗜睡等不良反应,也同样成为了一种负担及社会医疗问题;而祖国传统医学,因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及治疗方法丰富等特点,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导师吴清明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脑病科主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已30余载,临床上擅于运用中药、针灸治疗脑病,尤其是对顽固性失眠的治疗颇有见解。笔者有幸跟师侍诊,深感其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显著,经整理总结,现将导师吴清明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经验简单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失眠,又称“不寐”。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总属营卫不和,阴阳失交。《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说明人体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产生了睡眠与觉醒的不同生理活动。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则产生觉醒。《灵枢·大惑论》又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营气荣养于内,属阴;卫气温护于外,属阳。白天人体阳气充盛,人寤而活动;夜间自然界的阴气渐盛,营气运营于脉内,卫气入于里,与营气阴阳相会,人卧而睡眠休息。因此,人体的睡眠和觉醒,是营卫之气正常循行所决定的。睡眠为阴,觉醒为阳,只有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人体才能拥有正常的睡眠节律。若人体营卫之气循行失常,卫气不得入于阴,阴阳失交,或因阴虚不能敛阳,或由阳盛不能入于阴,则神魂妄行而不寐[2]。

至于顽固性失眠,导师吴清明教授根据多年来的临证经验认为,精神心理因素目前已成为引起顽固性失眠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当下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们的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免心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若这种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刺激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就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进而引起顽固性失眠[3]。本病初起多因烦躁恼怒不得解,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日久气机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而成肝郁血瘀及肝郁痰扰之证,更有甚者肝郁化热化火,伤及阴血,而见心肝血虚之证,阴虚阳无所制,阳不交于阴,心肝火旺,病情虚实夹杂,不寐顽疾由此而生。正如《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云:“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或尽力谋虑,肝血所伤。肝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不宁矣。”[4]因此,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血阴阳失和是顽固性失眠的病机关键。其病理性质当责之虚实两端,实为痰、瘀、火、热为患,上扰神魂,神魂不宁,则生不寐顽疾,虚为心肝血虚,神魂失其所养而不寐。

2 从肝论治顽固性失眠的辨证用药经验

2.1 疏肝理气 化痰祛瘀 肝主疏泄而畅达气机,若肝气失疏,气机不畅,日久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或气滞血瘀,或津停为痰,痰瘀为患进而影响睡眠。因此,顽固性失眠的治疗,当疏肝不忘祛邪,邪去神安则可寐矣。

2.1.1 肝郁血瘀型 顽固性失眠患者,初则多因情志抑郁伤肝而起,肝之疏泄,气机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故日久必致气滞血瘀,瘀血内停,血气不和,神魂失养而不寐,故可见烦扰不寐,伴头痛、胸胁痛,妇女经行不畅,面色晦暗,夜不成寐。舌多暗紫,舌下脉络屈曲,脉弦细而涩。遵《内经》“疏其血气,另其条达”,导师多以血府逐瘀汤合百合安神汤以疏肝解郁、活血安神。是方以桃红四物汤以活血化瘀为君,四逆散疏肝理气为臣;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畅气机,牛膝导血下行,更以百合50 g,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琥珀6 g以安神,使得气血调和,肝气调达,瘀去郁散,神魂自安。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所云:“夜不能睡,用养血安神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2.1.2 肝(胆)郁痰扰型 若郁怒伤肝,肝失疏泄之职,气机郁滞,气不行水,则津液停聚为痰湿,痰湿郁久化热,上扰心神则不寐;另肝胆互为表里,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内寄相火,胆气冲和,则能上养心火,神魂安而能寐。胆主决断,为清净之府,若谋事当断不断,迟疑不决,思虑太过,则胆气失于升发,少阳枢机不利,胆气可郁而化火,炼液为痰,痰火扰心则失眠。症见:心烦不寐,头晕,胸闷,恶心欲呕,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导师多以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味以疏利肝胆,化痰解郁。

2.2 疏肝养血 滋阴清热 肝主藏血而舍魂,肝郁日久,化热化火,上扰心神,则心烦而不寐;火热为甚,阴血暗耗,血虚则魂无所附而不得卧。清·唐容川《血证论》言:“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于肝,则不寐,其证并不烦躁,清睡而不得寐,宜敛其阳魂,使入于肝。”

2.2.1 肝郁化火型 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动不易静,或因情志抑郁不得解,初则肝郁气滞,日久气郁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亢逆而发肝火,肝火冲扰神魂,魂不安而不寐。症见:失眠,烦躁易怒,目赤口苦,口渴喜饮,胁肋痛,耳鸣、咽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或干腻,脉弦数。导师多以柴桂龙牧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以疏解少阳气机,滋阴清热安神[5]。

2.2.2 肝郁血虚型 肝主藏血而舍魂,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横克脾土,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则成肝郁血虚(脾虚)之证;若肝郁日久,火热日盛,阴血暗耗,则成肝郁血虚有热之证。症见:入睡困难,头晕目涩,心烦意乱,颊赤口干,纳差,大便可不成形,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导师多以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清热,养血安神。若肝血亏虚有热,虚烦不寐,症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者,导师则多以柴桂龙牧汤合酸枣仁汤加减疏肝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3 验案举偶

刘某,男,43岁,2017年5月13日初诊。主诉:失眠10年,加重1月。患者于10年前因工作压力大而出现入睡困难,每晚只睡4~5 h,期间曾多次在外院服用中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未见明显改善,近1月来,患者入睡困难加剧,每晚只睡1~2 h,甚则通宵不寐,为求诊治,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入睡困难,甚则通宵难以入睡,伴有白天神疲,稍头昏,心烦不安,平素性急易怒,食纳可,口干口苦,大便偏干,小便黄。舌暗红、苔黄,脉弦细。诊断:顽固性失眠。辨证:肝郁血虚有热。处方:小柴胡汤合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0 g,法半夏10 g,黄芩10 g,党参15 g,百合50 g,生地黄10 g,郁金10 g,酸枣仁30 g,川芎10 g,知母10 g,茯苓10 g,白芍30 g,琥珀6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午休及晚睡前服。

2017年5月21日2诊。服上方后睡眠有所改善,仍入睡困难,每晚可睡四五个小时,白天疲倦有所改善,无头昏,食纳可,口干口苦较前减轻,大便可,小便黄。舌黯、苔薄黄,脉弦细。处方:柴胡10 g,法半夏10 g,黄芩6 g,党参15 g,百合50 g,生地黄10 g,酸枣仁30 g,川芎10 g,白芍30 g,桂枝6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夜交藤15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午休及晚睡前服。服药后入睡困难明显好转,守方继进7付而愈。并嘱其日后正确面对压力,从容平和地对待工作及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按:本例患者因工作压力过大,心生焦虑抑郁,久不得解,影响肝之疏泄,肝郁气滞,气郁日久则化热化火,上扰神魂,神魂不安故而不寐,加之患者长期失眠久治不愈,心理负担沉重,加剧了情志变化,使得肝郁化火愈加突出,火热为甚,阴血暗耗,血虚魂无所附,故生不寐顽疾。初诊时考虑患者肝郁血虚有热,故方选小柴胡汤合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加减以和解少阳气机,滋阴清热,养血安神。药证相合,故二诊时夜寐略安,然已伤之血不能速复,故原方减黄芩用量为6 g,加桂枝6 g合白芍以调和营卫,并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 g以使上浮之火得以速潜以镇静安神,另改琥珀为夜交藤15g以调和阴阳,安神。在中药内服治疗的同时,施以心理疏导,让患者正确认识睡眠,释放压力,以减轻情志对睡眠的进一步影响。

4 总结

顽固性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重症睡眠障碍,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生理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变得空前巨大。面对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精神心理因素目前已成为顽固性失眠诊疗中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当下社会,由于人们的心理负担普遍过重,因此不免心生焦虑烦躁或不满情绪,这种长时间不良情绪刺激日久不解,就会出现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和,阳不交于阴,从而会引起失眠顽疾。肝主疏泄而调节人体的气机与情志,本病初起每以情志变化为主因,后期多因失眠久治不效,过分关注、担忧睡眠质量而心生焦虑烦躁,由此而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情志逆乱及脏腑气血失和,使得失眠愈加顽固。因此,导师吴清明教授临证时多从“情志致病”出发,抓住顽固性失眠“肝郁”的本质,以“疏肝解郁”为先,并根据本病后期多瘀、多痰、多火(热)、多虚的不同特点,分别治以活血化瘀、祛湿化痰、清肝泻火、滋阴清热、疏肝健脾养血,以使邪去神安,阳气交于阴而能寐矣;此外,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同时,根据《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旨,导师在临证时注重对患者的规律作息的指导及心理上的疏导,以使患者心情舒畅,打破因情志因素形成的顽固性失眠迁延难愈的恶性循环。

猜你喜欢

血虚安神肝郁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从肝郁论治失眠
醒酒安神,用“五灵脂丸”
唐喜玉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经验总结
血虚体质人群日常调理很重要
血虚≠贫血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血虚≠贫血
养血安神汤治疗失眠30例
芪归金蝉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