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学学科意识与女性学开放发展
——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40年

2018-02-09叶文振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本学科学科研究

叶文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来,女性学作为一个新学科出现在各方面都发生巨大变迁的中国,学科建设方面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对推动妇女/性别研究、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我国妇女社会地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收获,在此基础上,集中讨论女性学和女性研究的本质差别、女性学学科建设的“三步曲”、女性学开放发展的意义及其内涵,以及作为女性学学科建设重镇之一的中华女子学院如何扮演好建设者的角色,等等。我们认为,强化女性学学科意识、明确女性学的学科边界和树立学科开放发展观,是新时代女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40年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收获

关于我国女性学学科的发展,一直牵动着女性研究者和妇联部门工作者的情怀和注意力,大家一如既往地介入并进行各方面资源的投放,一起分享着女性学学科成长的喜悦。在相关文献中,我们不仅读到一些学者从时间的角度回顾和评价女性学学科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而且还不时看到关于女性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的综述与展望。[1][2][3][4][5]

根据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回忆,我国女性学的出现是老一辈妇女理论工作者侯狄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妇女学”概念提出的,4年以后(1986年)被作为一个专题在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上讨论,8年以后(1994年2月),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以官方的名义提出了“逐步在大学开设妇女学选修课”。1997年,北京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正式设立了“女性学”硕士专业方向。[3]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由魏国英主编的我国第一本女性学教材——《女性学概论》。[6]2001年,中华女子学院成立女性学系,2004年10月,又开设妇女学辅修专业,在国内首次将妇女学作为专业在本科教育中开设。[7][8]同样是2004年10月,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第二届年会暨女性学课程体系创建与发展研讨会,随后邀请8位学者,以“女性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与创新”为题举行笔谈,为女性学学科发展把脉。[2]2011年6月,中华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女性学系主办“女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学术论坛暨女性学系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2012年11月,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女性学系举办“女性学学科范式与学科地位”研讨会[4][9],进一步把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引向具有学科意义的推进与深化。时至今日,不论是杜芳琴认为我国女性学发展是走一条“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等取代以高校课程建设为主”的路子[10],还是魏国英强调中国的女性学学科的发展是一种整合与自治的模式[4],女性学都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学科在不断走向独立、成熟和壮大,成为女性研究中最有希望的主力军,成为其他学科在女性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主导力量。

回首女性学发展的这段历程,我们还是要感谢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打开走向世界的大门,女性学也许还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拒之门外,因此,女性学在我国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是改革开放在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当然,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也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推动力量,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促使男女平等上升为基本国策、写进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女性学学科在我国发展营造了更为正向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而且还加强了我国女性学学者和国外学术界的横向交流,为女性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借鉴和知识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妇女研究会的指导和组织更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妇女研究会历届年会对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关注和持续研讨,下设的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的设立和对女性学学科发展的专题跟踪和深化,与22所高校共建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以及设立女性学硕士和博士优秀论文奖等等,都提升和扩大了女性学这个新兴学科在我国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当然,就像许多学者看到的一样[2][4][7][11][12][13],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还存在一些瓶颈,因而近些年来处于相对不太活跃、可持续性不明显的发展状态。我认为,弄清女性学和女性研究之间的区别,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唱好“三步曲”,树立开放的学科发展观,强化女性学学科建设重镇的领军能力和示范作用等等,都是首要的、不可回避的任务。以下分几个部分加以重点阐述。

二、女性研究和女性学

这些年的努力让我们终于弄清楚了妇女研究和女性学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厘清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女性研究是一个学术范畴,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很多学科都可以介入其中,带着它们的理论视角,也带着它们的研究范式,因而对同样一个女性问题也就有了不同学科的探讨,形成不同学科的理论解释和政策应对。而女性学是一个学科概念,有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边界,通过这个学科边界,展现和守护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并应用这些理论架构和研究范式,形成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对女性问题的探索和解释,在和其他学科的横向竞争和比较中,显示出本学科在女性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所以从繁荣妇女研究来讲,我们要有多学科的态度,欢迎更多的相关学科能够参与到这个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来。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有女性学的大学科意识,这一点也许更为重要,它的意义在于:

一是女性问题和女性发展规律是女性学的研究对象,为女性问题寻找成因和解决路径,为女性发展规律发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是女性学的学科志向,所以女性研究是女性学的学科本职工作,女性研究领域是女性学的主战场。具有大学科意识,才能主动地占领这个主战场,立足于它的前沿地带,担当起女性学的学科责任。

二是尽管女性研究具有多学科的特点,但从以往的学术产出来看,一些学科的到来,虽然扩充了研究力量,但也带来必须引起注意和防范的学术风险,它们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的学科努力,或者继续走着本学科的男性化视角老路,或者可能挤占地盘,扩大该学科的传统影响。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大学科意识有利于在谋求本学科发展的同时,更自觉地肩负起女性学的另一个学科职责,去敏锐地识别多学科女性研究存在的风险,去纠正和反驳一些学科依然从固化的男性视角来看待和解释女性问题的做法及观点,让女性研究的发展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和轨迹。

三是女性学还是一支年轻的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科的成长和壮大就更为迫切、更为至关重要。只有树立和强化大学科意识,才能感知到本学科壮大的迫切感和重要性,才能从女性研究的主力军和引领力量的高度去谋划成长与发展,才能从女性研究和女性学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角度去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路径并确立地位。

所以,一方面,要明确区分女性研究和女性学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认识到作为女性研究主打学科的学科地位非女性学莫属;另一方面,还要坚定把学科做强做大的学科自信,加大发展的力度。否则女性学不仅很难成为一个主导力量,在引领女性研究上显得底气不足、力不从心,而且还有可能偏离既定的学科方向,一些学者会习惯性、无意识地又回归到其他老学科里面去。尽管在女性研究领域里,已经集结了不少非常资深的学者,但我以为,她们所推出的一些研究成果,体现出比较强的性别意识,而女性学学科意识却显得相对不足。

从女性学学科意识到女性学学科疆界,当然就会在意我们所做的研究的学科隶属问题,这个隶属如果不搞清楚疆界,女性学的学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但在这一方面我们几乎不提,即使有学者提出了,也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而去把它作为本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引发更加深入的讨论,直至真正弄清楚和形成共识。在这里,我还要强调和重申,我们一直关注甚至也直接介入的女性社会学、女性经济学、女性教育学等等,其实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学,它们分别是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学科分支,是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在女性研究领域的学科延伸,是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在女性研究应用中的产出,它们的发展可以说只是女性研究的发展,和女性学学科发展没有关系。如果这些学科只是沿袭习惯的男性视角来展开对女性的研究,它们的发展不仅对抗了女性学的学科发展,而且还不利于女性研究的健康发展。我甚至认为,相对于比较繁荣的女性研究,女性学学科建设滞后了,这种滞后的后果就是陷入非良性循环,女性学学科疆界不清晰,导致不少学者努力在耕种其他学科的责任田,反过来学术产出的减少又进一步模糊和削弱了女性学在女性研究中的学科界限和影响力。

三、女性学学科建设的“三步曲”

在学科发展日趋成熟、传统学科架构相对庞大、甚至出现一些研究领域学科垄断的今天,一个新学科的兴起、独立与发展是非常不容易的。作为新兴学科,女性学也有着一样的经历。回首过往,它的建设是一个“三步曲”的过程,即划出学科边界、搭建学科架构和建造学科实体。

女性学建设的“第一步曲”是划出本学科有别于现存的其他学科的边界,也就是要在哪里打桩和建造学科架构和实体,很显然,我们不能在社会学的界别里播种,也不能在经济学的地上种植,否则长出来的只能是社会学或经济学的庄稼。这个问题学界也在探讨,但是主流的声音还没喧哗起来又很快地沉寂下去。我认为,对于到底什么是女性学,女性学的学科边界应该怎样划定,应该继续讨论下去,尽快弄清楚并形成共识,否则,我们一直在做事,但不是做本学科应该做的事情。

女性学的学科边界至少拥有三大标记。一是女性研究的领域。女性学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女性,是从女性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如女性内部的阶层差异、女性外部的男女关系、女性生存与发展规律等等。这个领域是女性学的初始和永久居所、重大的作为空间和力图称王的主战场,不同于其他学科可能撤走或放弃,女性学则与这个阵地同在,把学科的旗帜高高举起,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即使没有这个领域也不影响其学科存活,相反,女性学一旦失去女性研究这个领域,自己也就不复存在了。二是理论与方法的边界。这涉及女性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标问题,如果其他学科还在女性研究领域插上世袭的或习惯性的男性中心视角标记,那么女性学就应该通过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来亮出不一样的学科旗帜,并在女性研究领域形成更科学的学术高地,让其他学科相形见绌,让本学科的边界不断外延。所以本学科的理论建设与方法创新就成为一个首要的任务,它不仅关系到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学科阵地,而且还波及到是否进一步强化本学科的拓疆能力,或者让其他学科知趣而退,或者主动地引进女性学的关键要素,进行学科内部的理论与方法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去推进的女性主义、社会性别意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思想的理论体系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要全力以赴做好做强的。女性学理论和方法建设滞后于女性研究、女性学方法创新又滞后于理论建设的现存格局,不能再继续下去,是时候要予以全面调整,以重现女性学理论与方法优先发展、女性学理论建设与女性研究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女性学学科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研究范式的边界。相对来说,这方面既模糊不清,又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其实,对于一个新兴学科来讲,更要在研究范式上弄清楚自己的特征,否则就有很大的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学科淹没或同化了。我认为,下面几点问题尤其要给予旗帜鲜明的强调:

首先,如前所述,女性学不同于女性研究,不应该把跨学科、交叉学科取向当作本学科研究范式的本质特征,女性学研究是一种有自己学科独立支撑、彰显自己学科理想和特质的学术努力,所有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意义都在于女性学的理论旗帜要跨越传统学科的疆界,去告知每一个学科,男性中心的学科和学术习惯不是一个学科的真正出路,它所产生的性别偏差甚至歧视,只会导致两性关系的紧张,从而减少整个社会的净福利;此外,还在于女性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要外溢,要产生外部经济,女性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一定是有自己学科主见和坚持的,对其他学科的友好渗透,一定是肩负让其他学科接受女性学、去除男性中心思维的学科使命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其次,女性学注重价值分析与评价,因此也离不开较为鲜明的比较性和批判性。其他学科强调价值中立,实际上是有了明显的价值取向之后的标榜,并没有在学科发展中放弃男性中心视角的习惯。女性学则光明正大地扬起性别平等的价值旗帜,去实事求是地测度性别平等思想实现的程度,去认真地发现还存在的性别差异及其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和躲在背后的主要成因,去大张旗鼓地宣传性别平等价值观念和设计建立在性别平等价值基础上的公共政策。所以女性学离不开性别之间的社会经济指标的比较,即不仅比较男女双方权益保护的状况和获得的结果,而且还要重视比较性别权益实现的过程以及与结果相联系的投入和付出;离不开批判性地审视其他学科在过往研究中对性别差异给出的理论解释,在和女性学建构起来的理论分析框架的比较中,来说明所有现存的性别差异或者违背性别平等价值的女性歧视现象都是来源于起着历史建构作用的传统性别文化和制度。再次,女性学强调问题意识和政策效应,强调直面不平等问题的学科责任,强调本学科理论成果和研究发现的价值感化、政策转化与女性生存发展状况的改善。当然,这种问题意识和政策效应还体现在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以及它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上,不论是所谓的学科革命还是知识颠覆,都意味着女性学已经敏锐地发现其他学科存在的价值问题和过往积淀下来知识体系的内在弊端,也都希望在女性学和女性研究发展中能够为克服这些问题和弊端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女性学还关心学科政策的平等问题,努力为本学科的发展争取到更多政策提供的资源和机会。

女性学要唱好的“第二步曲”是勾画本学科的主体结构,进而搭建女性学的学科架构。在这方面倒是可以借鉴一些老学科的搭建经验与教训,在突出本学科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女性学学科的主体结构。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女性学概论、女性学理论、女性学方法论和女性学史学“一加三”的组合,女性学概论是学科的主楼,是对其他三个部分的统领和统筹,或者反过来说,女性学理论、女性学方法论和女性学史学是女性学概论延伸扩展出来的三大副楼。在女性学概论里,要分篇设章简约地介绍女性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宗旨、女性学的学科发展历史,推出女性学理论的基本逻辑和主要派别,展示女性学方法的科学精神和技术知识,最后集中展现女性学理论与方法在重要女性研究领域里的具体应用,显示女性学研究范式的特色。而女性学理论、女性学方法论和女性学史学就是把女性学概论中提及的这三个部分进行扩充和细化,成为一个个既体现女性学概论的总体构架,又各有侧重、各司其功的分楼设立。遗憾的是,女性学架构搭建的学科意义还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认识,其设计的思想基础和学科原则也自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和组织讨论,所以这一步曲基本上是被置空了或者被跳过去了,或者也可以说,我们女性学的学科建设,是一个没有设计蓝图的施工。

女性学的学科壮大还在于唱实“第三步曲”,即通过踏踏实实的建造,把学科架构蓝图变成学科实体。从女性学发展现状来看,很明显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女性学概论编了不少,而女性学理论、方法和历史倒是比较稀少,使得主楼有点孤独,缺乏学科实体的整体性;二是学界对学科主楼结构布局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各行其是,看似著述繁多,其实重复交叉很多,结构的实际布局很难出现收敛与集聚;三是学科实体的打造开放度不够,还处于一种自我欣赏、自得其乐的小农经济的状态,较少介入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地,一方面借鉴这些老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一加三”的学科主体成长;另一方面推动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外部应用和本学科研究范式的对外推广,建立女性学学科分支,如社会女性学、经济女性学、人口女性学和教育女性学等等,形成一加三再加很多学科分支的学科发展态势。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补上一个学科发展的蓝图,还必须在实体打造方面,注意学科主楼和副楼的并行建设,兼顾学科建设的内外布局,也只有这样,女性学才能尽快地立足于广阔的学科天地,去引领众多学科都要经历的性别意识的转换与进步。

总之,精准划定女性学的学科边界,才能明确我们需要严守的学科阵地和努力作为的学科空间,才不会淡化女性学的学科意识,还可以防范学科开放发展对女性学学科独立性的冲击;科学设计和勾画女性学的主体架构,才能明确女性学这座学科楼群的全貌,了解主楼与副楼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职责和功能,才不会造成学科知识的碎片化和逻辑上的脱节;高度重视女性学的实体建设,坚持力量的统筹与建设的开放性,才能准确体现蓝图设计的意图,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才不会让学科建设规划放空,进而防止女性学的学科意识和地位不升反降。

四、女性学的开放发展

尽管强调女性学的学科边界,突出女性学的学科自立意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寻求的是一种封闭的发展方式。对于新兴学科,尤其是女性学这样一个特别的新兴学科来讲,开放是一种先进的发展观,更是一种学科自信的表现,开放带来的正向作用永远大于负面的影响。除了前面所涉及的开放式的学科建设以外,女性学还需要坚持另外三个方面的开放,一是女性研究领域的开放,二是女性研究队伍的开放,三是女性学人才培养的开放。

就如同女性学要走出去一样,其他学科也会走进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研究的多学科性质决定了女性学也应该拥有开放的意识和心态,而且女性研究领域的开放还要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包容静观转为积极示范,从并驾齐驱转为先行引领,主动开放是有学科准备的开放,示范式开放是有本学科创新的开放,引领式开放是拥有本学科带动效用的开放。所以要让女性研究领域呈现这样性质的开放,还要有比较清醒的女性学主体意识和比较丰富的女性学运筹能力,而这些意识和能力又都建立在本学科日益强大起来的基础上。从目前的女性研究态势来看,女性学研究成果还没有很好地汇聚起来,形成一个有研究特色与学术水平的学科主流,并通过这个学科主流的有效流动,构筑一个独树一帜的参照系,让其他学科在具体的对照中,感受到女性学学科研究的魅力与先进,从而去主动地发现和反省本学科女性研究的缺陷及其理论与方法论的成因。如果没能在女性研究领域达到这样的女性学学科影响力,那么女性研究的繁荣都不是真正的繁荣,也意味着女性研究领域的开放还没有转化为女性学学科的发展红利。

女性研究队伍的开放涉及女性研究队伍的性别结构优化和良好性别合作关系的建立,以最终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基本上是女性学者单打独斗的女性学的女性研究局面。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哪怕是中国妇女研究会的年会,到会的男性学者也只维持在10%以内,而且每届年会的男性学者都不太一样,长期坚持下来的为数不多。在会上,这些男性学者也相对比较安静,不太出彩,久而久之对男性学者贡献的期待以及他们的学术影响力也在逐步低落,似乎进入了一种非良性的循环。实际上,单性别的学科队伍会比较明显地影响女性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产出。经济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合理的劳动力性别结构会通过性别互动和激励,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何况女性学是一个有着性别平等价值取向的学科,这种学科价值取向的坚持和实践都需要吸引更多的男性学者加入进来,他们的性别观念改变和建立在先进性别文化上的科研产出,会产生更大的说服力,是一举多得的学科发展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性学学科队伍的性别结构优化要比绝对规模的单性别扩展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在这方面的开放应该是有意而为之,要有具体的性别结构优化目标和时间表,更要有受到男性学者关注和欢迎并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这就需要一方面跟踪这10%的男性学者,努力做到男性研究资源的不流失;另一方面所有女性学者不仅要继续发挥学科主力军作用,而且还要担负起培育和发展男性学者的性别责任。

相对比来说,女性学人才培养的开放既重要又不容易。重要在于要确保女性学学科发展后继有人,在于要改变过去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的队伍建设特征,半路出家的女性学学者都多少存在着对过去学科的路径依赖,如果没有不断强化女性学学科意识,很容易又回到原来的学科阵营里,做的只是有一定性别意识的其他学科的女性研究。不容易在于不仅新兴学科的职业化程度低,就业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而且社会上还是用传统的学科眼光来看待女性学,一般很难吸引到男性研究者生源。所以我们还需要联合起来,进行更为广泛的女性学学科的宣传,提升与拓展女性学专门人才的职业地位和领域,尤其要在学科和专业组合上多下功夫,培养更多具有女性学学科基础和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人才,这又和前面谈到的女性学的开放式学科建设联系起来了。所以女性学的开放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新兴学科的发展理念和规律,它还是一个涉及多个开放维度一起发力的学科发展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同时抓好学科发展理念的转变、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部协力及学科外向发展的多维度组合。

五、女性学发展与中华女子学院

中华女子学院隶属于全国妇联,是全国第一家本科女子院校,设有全国高校当中独一无二的女性学系,有着得天独厚的女性学学科发展历史背景和组织依托、丰富的女性学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和管理经验以及庞大的女性学研究队伍和教学师资。在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中华女子学院不仅负有时代责任,而且拥有现实实力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去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认为,中华女子学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着力,去对接甚至超越女性学学界和其他高校的美好期待。

一是,要有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战场意识。中华女子学院要主动地把女性学学科建设这个历史使命放在自己的肩上,继续占领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最前沿地带,并在那里集结和配置最强的学科研究与教学力量,以带动整个中华女子学院院成为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战场。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把主战场意识上升为学校意志,把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升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集体行动,并贯穿和落实到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学校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当中。与此同时,还应该既密切关注和跟踪全国甚至国际的女性学学科建设动态,又尽可能把最高级别或最重要的女性学学科建设活动吸引到中华女子学院来,让学校内部学科力量与外部的最好学科资源进行比较经常的近距离对接,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来扩大对主战场的学科资源投放,最大限度地活跃主战场的各相关活动,确保主战场对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推动。建议学校牵头向中国妇女研究会申请建立女性学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以中华女子学院为组织依托,来规划、统筹和组织全国的女性学学科建设工作,尤其是组织最具备专业资格或者说最优秀的女性学学者来编写全国通用的“一加三”学科统一教材。

二是,做大做强中华女子学院的女性学系。首先,系的设置要升级为院的架构,增加更多的自主权,特别是资源配置权限,并把女性学学院的内设机构与女性学学科建设需要密切对接起来。其次,不仅直接培养女性学专业的本科生,而且通过必修的基础课或公共课等形式,让全校所有的学生都修学“一加三”的女性学课程,让中华女子学院毕业生在女性学学科知识具备上名副其实。再次,通过与其他二级学院的横向合作,让更多的女性学学科分支进入不同专业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如在法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和艺术学院等分别推出法律女性学、管理女性学、教育女性学和艺术女性学等女性学应用分支,让各个专业背景的女校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女性学学科知识,而且还具备应用女性学理论与方法梳理和研究本专业重要问题的能力。当中华女子学院把这种主战场的胜利果实向其他二级学院的各个学科渗透和分享时,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华女子学院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学科体系以及培养的各类人才,就会跟其他不是中华女子学院的高校区别开来,我们中华女子学院也就有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另外,还会更明确地更自觉地用女性学这个学科基础,去引导各个二级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最后,女性学学院还要扮演好承接和转化主战场上女性学学科建设成果的角色,让女性学学科发展直接转化为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最新内容,进而在女性学学科发展和女性学专门人才培养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推动两者的一起繁荣与共同进步。

三是,设立女性学研究院,努力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女性学研究的学术高地。一要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和领域。主攻方向一定是关于女性研究的女性学学科主流和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主攻领域可以包括三个方面:女性学学科发展规律性及其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女性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女性研究的女性学学科实践,也就是女性学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在女性研究领域的学术应用,使女性学的研究形成更多更好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学术成果,真正把女性学在女性研究领域的比较优势凸显出来;女性学学科进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如经济女性学、社会女性学、政治女性学、人口女性学等研究,不仅拓展女性学学术作为的空间,把女性学研究的比较优势延伸到其他学科,而且还可以服务于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使“一加三”再加其他的学科壮大理想变为现实。二要建立研究的队伍实体。这一定要借助于两个开放式的研究力量的整合,一个是走向校外的整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把国内外最优秀的研究力量利用起来;另一个是校内的整合,也就是通过校内院际合作的制度改革,形成更大的制度和文化激励机制,让全校科研的有生力量在研究院集结,把研究院作为全国女性学研究高地真正地举起来。三要有效组织研究力量以争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研究、承办最有女性学学科影响力的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以及再推出一个以《女性学研究》为刊名的核心刊物。四要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行院长负责制,用薪酬与产出挂钩的方式尽可能用高薪聘请最有学术权威的学者来担任院长。另外,成立由中华女子学院院长担任主任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举全校之力支持研究院院长更顺畅地履职,支持研究院的优先发展。

最后,在学校图书馆的基础上创设女性学学科和学术书库,从文献收集和梳理、数据调查和整理、成果出版和转化等方面,为女性学学院和女性学研究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从实地考察来看,中华女子学院早就意识到创设女性学专门书库或分馆的学科重要性,并且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初具规模了。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也涉及中华女子学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想,在原来的基础上,是否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1)强化立库的女性学学科意识,这个学科意识不强化和坚持,就有很大可能性去按照女性研究的思路泛泛铺开,降低设库的女性学学科意义。所以这个库一定要以对接和满足女性学学科建设需要为中心原则,首先收集所有已经出版的女性学概论或导论、女性学理论和方法论以及史学的专著和教材,还有与女性学学科拓展,如社会女性学、经济女性学等分支的著作,当然还应该包括和女性学学科建设相关的论文或工作文章(Working Papers),为女性学学科建设提供最完整的教材和学术支持,同时系统地再现女性学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全貌和过程。只有把建库扎根在对女性学学科体系的正确理解上,这个建库过程才是有意义的,也才会成功。(2)拔高立意或站位,也就是从国际的视野建库,提高本书库的国际化程度,让全世界的女性学学者共建共享。这是因为女性学学科产生于国外、优先发展于国外,尤其是在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规律把握、经验积累、专业化程度以及女性社会学与社会女性学之间的学科归属的识别等方面,都值得国内学者去了解和借鉴。建立国际库有利于尽快和国外接轨,把我们中国的女性学学科建设置放在世界学科建设的背景上去展开,进而提升国内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起点,加快学科建设的进程,这样也有利于体现我们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特色,为国际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中国学者的贡献。在进行国际化文献和咨询收集的同时,还要组织有女性学学科背景的学者及时把国外文献与教材翻译为中文版,以加快和扩大女性学学科发展的国际化成果在国内共享。另外,还要重视与女性学研究院的横向合作,对一些重大学科建设和女性研究领域的进程和收获进行定期的文献梳理、综述和评价,让学界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的科学定位,避免浪费资源的重复研究,提高学术创新和超越的产出。(3)突出调查组织和数据收集的功能,从资料收集和分析上支持女性学学科发展。目前来看,与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女性研究开展直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收集,就是每十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然这是非常不够的,甚至已成为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女性研究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华女子学院的建库要主动担当起这个学科责任,在突破这个瓶颈上有所贡献。我们不仅要开展时间间隔更短一点的全国性重大专题调查,还应该培育一支技术力量,专门从事为重要的女性学学者或者重大女性学研究课题提供数据收集、整理、二次计算和建模分析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工作,让女性学学者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女性学理论建构、方法创新和女性学学科知识的应用上。(4)努力构建服务于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两个网络。一个是国内外女性学学者的人际网络,帮助大家及时联系、交流和共享,拉近学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创造更多的异地合作机会;另一个是本库的互联网服务网络,以便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总之,我们对中华女子学院充满期待,中华女子学院也一定会不负众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镇。

(福建江夏学院王慧博士为本文写作下载相关文献,在此谨表谢意!)

猜你喜欢

本学科学科研究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